|
通史 》 考古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解密記 》
第六章 商代後期諸王的年代(6)
嶽南 Yue Na
根據臺灣甲骨學家嚴一萍對所謂“三焰食日”卜甲所做的摹本,李學勤在反復考證後認為:董作賓所說“三焰”的“三”,其實是一個“乞”字,而下一個字“焰”應是“■”字。“食日”不是日食發生的天象,而是一天中的時段名。至於“大星”的“星”字,應釋讀為“晴”,不是平時看到的某顆星象。
按李學勤的考證釋讀,這版卜甲的卜辭內容大致是:
在甲寅這一天,由殼貞問次日乙卯是否天晴,這是為了祭祀的事。武丁根據占卜的結果,判斷說:不要陳放祭品,天要下雨的。到了乙卯,天亮時果然陰天,停止陳放祭品,上午吃飯的時候天氣大晴。
甲寅日又貞問武丁鼻子有病是否神靈降禍。正面貞辭附記“王占曰”,卻沒有內容,大概是武丁身體不適,活動中斷。反面貞辭改由王臣判斷,認為應該停止“金■”一事,這無疑是為了照顧武丁的健康狀況。
有了這版卜辭的正確釋讀,李學勤認為:這條頗為著名的幾乎被國際甲骨學界和天文史界沿襲了半個多世紀的甲骨文“日食”材料——“三焰食日”,與日食沒有任何關係。因此,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傢組將此條卜辭排除在殷商年代學研究的應用、參考之外。
既然殷墟甲骨文中共三條被認為是日月食的記錄已連續排除了兩條,那麽衹有第一條,也就是賓組卜辭中的五次月食記錄可以應用了。
按前文所列的第一種月食記錄可以看到,這五次月食最獨到之處是都記有日名和幹支,分別為:
1.癸未夕月食。
2.甲午夕月食。
3.己未夕■()庚申月有食。
4.壬申夕月食。
5.乙酉夕月食。
由於上述五條記有月食的記錄皆出於驗辭,故學術界並不懷疑它們的可信性,但因月食易見,任何一個地點平均每年都能見到一次月食,而同一幹支的月食有時五年後重新出現,所以對上述五次月食的不同排列組合,可以得到各不相同的結果。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前,據學者們推算,這五次月食的年代有22傢提出的40種不同的結果。由於“乙酉夕”和“己未夕■()庚申”兩次月食記有月名,因而成為夏商周斷代工程中研究的重點。天文學家張培瑜,古文字學家李學勤、裘錫圭、黃天樹、彭裕商和甲骨學家常玉芝、劉一曼、曹定雲等都對五次月食進行了深人研究。儘管學者們對五次月食發生的年代和日期存有異議,但爭議最大的則是“己未夕■()庚申月有食”這條卜辭的記錄。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研究商代月食的絶大多數學者都沿襲董作賓的說法,認為這次月食是庚申那一天發生的月食。衹是後來有德效騫、周法高兩位學者提出異議,並認為是己未那一天夜裏嚮庚申那一天凌晨過渡時發生的月食。很明顯,這前後兩說對月食認識不同的關鍵點是取决於對卜辭中“己未”和“庚申”兩個相接的幹支日之間“■”字的解釋。別看這個不起眼的“■”字,卻對月食的推算起着重大而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說是差之毫釐便謬之數十年甚至數百年。董作賓認為這個“■”字是祭名,或指天象,而德效騫和周法高則認為此字意味着“中夜”或“連續到”之意。德效騫還基於商代紀日法是以夜半為始的觀點,推算出這次月食發生於公元前1192年12月27日到28日,即安陽當地日期己未日下午九時五十三分,復圓在庚申日凌晨零時四十分。
除董作賓、德效騫、周法高等學者外,關於卜辭中的“■”字,學者們還有多種解釋,從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常玉芝在其所著《殷商歷法研究》中搜集的材料看,不同的解釋有十數種。但這些解釋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無法在學術界達成共識。真正對“■”字給予正確釋讀和考證出其含義並在學術界取得共識的,當是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裘錫圭。
1993年,裘錫圭在其發表的論文《釋殷墟卜辭中的“■”“■”等字》中,通過細緻嚴密的考證,認為“■”字應釋為“皿”,它“插在前後相接的兩個日名之間而構成詞組(前一日名之後有時加‘夕’字,這種日名並可用‘之’代替),如‘甲乙皿乙醜’……都應該是表示介於前後兩天之間的一段時間的”。同時指出,這種用法的“皿”應讀為“鄉(■)”即“嚮”,與《詩經》“夜鄉晨”的“鄉”同義。如“甲子鄉乙醜”,可言“甲子夕鄉乙醜”,是指甲子日即將結束,乙醜日即將開始之時。按同類詞組的意義類推,則“己未夕■()庚申月有食”的意思是:月食發生在己未夜嚮庚申這一天過渡的一個特定的時間段,即這是一次在己未日夜間快要結束時發生的月食,該次月食發生的日期是己未日,不是庚申日。夏商周斷代工程開始後,甲骨學家曹定雲又將這個“■”字釋為“敦”字,按他的解釋,“敦”字是過渡之意,和“嚮”字的意思基本相同。由此,流傳日久的董作賓的“庚申月食”說就此宣告終結。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章 千年夢尋(1) | 序章 千年夢尋(2) | 第一章 直面歷史的遺産(1) | 第一章 直面歷史的遺産(2) | 第一章 直面歷史的遺産(3) | 第一章 直面歷史的遺産(4) | 第一章 直面歷史的遺産(5) | 第一章 直面歷史的遺産(6) | 第一章 直面歷史的遺産(7) | 第一章 直面歷史的遺産(8) | 第一章 直面歷史的遺産(9) | 第二章 在新世紀的光照裏(1) | 第二章 在新世紀的光照裏(2) | 第二章 在新世紀的光照裏(3) | 第二章 在新世紀的光照裏(4) | 第二章 在新世紀的光照裏(5) | 第二章 在新世紀的光照裏(6) | 第二章 在新世紀的光照裏(7) | 第三章 在夏文化迷宮中穿行(1) | 第三章 在夏文化迷宮中穿行(2) | 第三章 在夏文化迷宮中穿行(3) | 第三章 在夏文化迷宮中穿行(4) | 第三章 在夏文化迷宮中穿行(5) | 第三章 在夏文化迷宮中穿行(6)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