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掌缝中观赛
老伴破例跟我一起熬夜看球,她看球,更无倾向性,而且,她对德、阿两队的历史、现状、教练、球员等完全无知,指着荧屏告诉她谁是巴拉克,谁是阿亚拉,场面转换一阵,她就张冠李戴、指鹿为马,但不管怎么说,她倒也看得津津有味,这就说明,中立观球,无倾向欣赏,确实也不失为一种消闲乐趣。看到点球大战,她竟用手掌蒙住眼睛,紧张地问:“这回谁射?”我告诉她哪国的谁,喊:“要射啦!”她微微张开掌缝,又想看又不忍看,我说:“你提什么心吊什么胆啊!”她说:“我是不忍心再看那些小伙子的表情。”她在那时候是两边的小伙子都心疼,任是无关也肝颤,成败去留只瞬间!相信也还会有跟她类似的,数目不一定很少的,算不上“专业球迷”的,偶一观之的人士,也都能从观赛中获得麻辣烫般的刺激,各自产生出一些思绪,获得代偿性满足,这于身心实在大有裨益。
这回黄健翔对德、阿大战的解说,保持了中立站位,我比较满意。但是,对这次世界杯赛的解说,不是针对他,也不是针对几位解说者,我有这样的意见:作为球赛的现场描述,很不到位。这恐怕是台里对他们的任务定位不够明确有关。我年轻的时候,听惯了宋世雄的现场解说。那时候电视还不发达,人们主要还是凭借广播了解球赛进展情况,宋世雄的解说特点是:话语基本上不断线,以话绘图,随时告诉你球到了什么位置在谁脚下,紧接着发生了什么,场上的声响意味着什么;他也会有一点专业性评论,有一点“啊呀好险”“球进啦进啦”等情感的抒发,但他的定位很明确,就是让接收者“以耳代眼”,获得逼真的现场感,他后来担任电视直播的解说,也基本保持了那样一种“话语珍珠不断线成个大项链”的风格。
现在电视普及率极高,但是,应该想到,也还有很不少从收音机里听电视解说的人,也还有一些盲人球迷,甚至于比如我这样的人,有时开着电视,却并不一定死守电视机前,还要到别的屋子里去处理一点事情,开大电视机音量只为能不看画面也知赛况,但是,这次的几位世界杯赛的解说员,大体都有两个特点,一是长停顿,有时候停顿甚至会达到一分钟;还有大量的解说只是报出球员的名字,至于这球员在什么位置,在做什么,似乎解说员觉得“反正您盯着电视就用不着我啰嗦了”。当然,我并不是说一定非得还像宋世雄那样解说,毕竟球赛解说也须与时俱进,但是,把盲人球迷、处于某种特定状态只能听声音的球迷们的需求考虑进去,在下面还有的几场比赛的解说里,适当改进一下,这个意见,还是可以采纳的吧?
记得年轻时听宋世雄解说,听到紧张处,也曾从掌缝里听赛,当然,那时候掩住的是耳朵。
越看越不忍看,越不忍看越要看,越到世界杯赛后头几场,我们受刺激就越深,而我们的乐趣,也就越浓酽。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