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书评论 》 解“毒”於丹 》
“齊物”就是“莊周的密碼”嗎(2)
徐晉如 Xu Jinru
楊昊鷗 Yang Haoou
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如果說莊子在《逍遙遊》整篇和《齊物論》到此為止的文字是在展現人們受睏於自身和內心的現實狀況,那麽在下面的段落中,莊子罕有地用論述的方法深入討論了人們為何受睏的根源。他把這個根源推到了人們無法認識事物矛盾的雙方是相互依存、相互憑藉的。就像我之前所舉的例子,人們往往看到大地對雙腳的束縛,卻看不到沒有大地我們無法行走、無法跑跳一樣。
這種盲見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在我們往往被自己的觀念所束縛。所謂一種觀念,不僅僅是在一定範圍內的一定要求,還表現在和另一種觀念的對立上。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四川人喜歡吃辣椒,這是一種飲食觀念。偏重於麻辣口味就意味着必然對其他的口味有所排斥。筆者自己是四川人,剛到廣東讀大學的時候幾乎吃不下飯。當時覺得廣東人做菜很不可思議,要不就弄得酸酸甜甜,要不就弄得少????寡味,不好吃。當我作為一個四川人來品評菜餚的時候,我有我自己的觀念和立場,那就是麻辣味的東西好吃,酸甜和清淡的東西不好吃,這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種優劣的判斷。後來有一次假期,我和幾個廣東的同學回四川玩,為了招待同學,我帶他們去吃正宗的成都小吃和重慶火鍋。他們的普遍反映和我當初如出一轍——川菜不好吃。請註意,這是一個完全對立的優劣判斷,同樣出自於觀念和立場,你能說誰對,誰錯?對於這個問題,莊子這樣評論:
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追隨業已形成的偏執己見並把它當做老師,那麽誰會沒有老師呢?)
當然,菜好不好吃固然衹是小事,在生活中,許許多多睏擾我們的問題也同樣來自於我們自身的觀念和立場。莊子特別指出,在先秦時代儒傢和墨傢的爭論,就是這樣一種基於各自不同的立場而展開的毫無意義的對立。他說: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
這段看起來像繞口令一樣的話其實衹要抓住其中最關鍵的一句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可以通篇理解。我們和對立的一方各自有各自的標準,就像飲食口味,四川人以麻辣為好,廣東人以清淡為好一樣,對問題判斷的標準都不同,還怎麽可能坐在一起真正把問題討論清楚呢!
在不同的標準基礎上徒勞地討論問題衹是莊子特別提出的一個特例,其實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體現着觀念和形式對我們的束縛。我想起了一個很有趣的寓言小故事。有一天,一個富翁在海灘邊度假,他在海灘上曬太陽的時候看見旁邊有一個窮漁夫支着破漁網也在曬太陽。他對漁夫說:“你為什麽不去努力打魚,反倒在這裏曬太陽呢?”漁夫問他:“為什麽要去努力打魚?”富翁說:“你打了魚,就可以給自己買一張新的漁網呀。”漁夫問:“為什麽要買新漁網?”富翁說:“你買了新漁網,就可以打更多的魚賣掉。然後就可以買一隻像樣的漁船,大規模地捕魚,就可以賺很多很多的錢。”漁夫問:“賺了那麽多錢幹嗎?”富翁說:“你賺了很多錢,就可以像我一樣在沙灘邊曬太陽啊!”漁夫白了他一眼,說:“那我現在不是正曬着太陽嘛。”
這個故事就是在講述一對觀念的矛盾。當然,在現實生活中,像故事裏那麽睿智的漁夫並不多見。如果不是寓言故事,真實的情景很可能是富翁偶然得閑,坐在沙灘邊羨慕着漁夫自由自在打魚的生活;漁夫在海裏拼命打魚,渴望着有一天能過上像富翁一樣衣食無憂的日子。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前言 |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1) | |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2) |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3) |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1)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2) |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3)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1) |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2)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3) |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4)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1) |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2)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3) |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1)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2) |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3) | “冕”就是指當官嗎(1) | | “冕”就是指當官嗎(2) | “冕”就是指當官嗎(3) | |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1) |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2) | |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3) | “天人合一”和“天人和諧”是一個意思嗎(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