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类 讀史方輿紀要   》 捲三十七      顧祖禹 Gu Zuyu

  ◎山東八
  ◇遼東舊都司城。東至鴨緑江五百六十裏,南至旅順海口七百三十裏,西至山海關一千一十五裏,西北至大寧廢衛八百六十裏,東北至故建州衛七百九十裏。自都司至山東布政司二千三百三十裏,至江南江寧府三千四百裏,至京師一千七百裏。
  古冀、青二州地。舜分冀東北為幽州,即今廣寧以西地;青東北為營州,即今廣寧以東地。戰國屬燕。秦置遼東、遼西二郡。漢初因之。武帝拓朝鮮,並割遼東屬邑置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昭帝省臨屯、真番郡。後漢因之,後為公孫度所據度自稱平州牧,傳四世。魏景初二年,司馬懿擊滅之。三國魏置東夷校尉,治襄平,而分遼東、昌黎《晉志》:昌黎郡,魏置、樂浪、玄菟、帶方帶方郡,公孫度置五郡置平州。晉改遼東郡為國,仍隸平州《通典》:魏因公孫度之舊,分遼東五郡置平州,後還合幽州。又東夷校尉居襄平,後改為護東夷校尉。晉鹹寧二年,仍置平州,治襄平。大興三年,為慕容所據按《燕錄》:慕容於晉太康五年始襲位。東晉大興二年,始逐平州刺史崔毖,據有遼東。四年,始拜為平州牧。初置即以為刺史,誤也。太和五年,屬於苻秦。後又屬於後燕晉太元十年,高句麗寇遼東,後燕將王佐救之,為高句麗所敗。遼東、玄菟遂陷於高麗。是年,慕容農復取之。後為高句麗所據《十六國春秋》:慕容熙光始二年,高句麗陷平州。五年,伐高句麗,不剋。魏收《志》有遼東郡,蓋僑置也。唐徵高麗,初置遼、蓋二州《唐書》:貞觀十九年,伐高麗,剋遼東城,以為遼州。又剋蓋牟城,以為蓋州。後又置都督府九,又置安東都護以統之《通典》:總章元年,李平高麗,得城百七十六,分其地為都督府九,州四十二,縣一百,置安東都護於平壤城以統之,用其酋渠為都督、刺史、縣令。上元二年,徙都護於遼東故城。儀鳳二年,又徙新城。聖歷元年,更名安東都督府。神竜元年,復曰都護。開元二年,徙於平州。天寶二年,又徙於遼西故郡城,領羈縻州十四。至德後廢。尋為勃海大氏所據。五代時,地入契丹,阿保機葺遼陽故城建東平郡,尋升為南京《遼志》雲:城名天福,後又改為東京遼陽府。金因之。元初置東京總管府。至元二十四年,立遼陽等處行中書省。明年,改東京為遼陽路。明洪武四年,置定遼都衛。八年,改為遼東都指揮使司。十年革,所屬州縣置衛。永樂七年,復置安東、自在二州,領衛二十五、州二。今改置遼陽州、盛京奉天府。
  州控馭戎貉,限隔海島。漢劉歆議孝武東伐朝鮮,起玄菟、樂浪,以斷匈奴之左臂者也。後漢之季,東陲日漸多事。及晉失其綱,慕容氏並有遼東,遂蠶食幽、薊,為中原禍。蓋其地憑恃險遠,????鐵之饒,原隰之廣,足以自封;而招徠旁郡,驅率奚、羯,乘間抵隙,不能無倒植之勢矣。自晉大興以後,遼東不被華風者,幾數百年慕容燕、高麗相繼有之。隋常圖之,而不能有。唐雖得之,而不能守也。五代梁貞明五年,契丹據有其地,漸營京邑,以侵擾中華。金人亦啓疆於此,用以滅遼弱宋。蒙古先取遼東西,而金人根本撥矣,後亦置省會於此,以彈壓東垂。明時都燕,遼東實為肘腋重地,建置雄鎮,藩屏攸賴。故司之西北則朵顔、福餘、泰寧三衛,東北則建州、毛憐、女直等衛,而廣寧、開元居其噤吭,金、復、海、蓋並稱沃饒,為之根本。邊墻西自山海,東抵開元,延袤二千餘裏,東西闊絶。議者以應援為虞。成化二十年,邊將鄧鈺言:永樂時,築邊墻於遼河,內自廣寧,東抵開元,七百餘裏。若就遼河迤西,徑抵廣寧,不過四百裏。以七百裏邊塹堡寨移守四百裏敵,若入寇,應接甚易。弘治六年,按臣李善亦言:邊墻阻遼河為固,濱河之地,延壘八百餘裏,土脈鹹鹵,秋修春頽,動費巨萬。夏旱水淺,不及馬腹;鼕寒冰凍,如履平地。所在城堡,畏賊深入,遂將良田數萬頃,棄而不佃。況道路低窪,每遇雨水,泥濘不通。倘開元有警,則錦義、廣寧之兵,不過遙望浩嘆而已。臣詢之故老雲:有陸行舊路,自廣寧抵開元,約三百餘裏,兼程不二日可到。地形高阜,土脈滋潤,有古顯州城池遺址即遼濱城,見瀋陽衛。計莫若開舊路,展築邊墻,起廣寧棋盤山,直抵開元平頂山二山在塞外,移分守八百裏之兵,聚守三百裏之地,錦義為西路,廣寧為中路,遼陽為東路,開元為北路,四路聲援相接,如率然之勢,庶廟堂可寬東顧之憂矣。議格不行《邊防考》:河西一帶,隨山起築,多用石砌。廣寧以東,地勢平衍,惟藉版築。弘治中,科臣鄒文盛嘗言:沿邊野草繁茂,水土便益,甚利陶冶,若以歲役丁夫,燒磚修砌邊墻,除山𠔌深峻不必修砌者,約千餘裏,及時督成,可為金湯之固。議格不用。說者曰:司負山面海,水深土衍,草木豐茂,魚????饒給正德三年,撫臣劉言:遼東邊儲,止是屯糧,歲用不給。二十五衛,俱有????場,每年例該煎????三百八十五萬六千四百三十斤,給軍食用。但????場去衛頗遠,運道甚艱,莫若召商開中糴買糧料為便。從之。三岔河南北數百裏,木葉、白雲之間,大定故城在焉見直隸大寧廢衛。乃委以畀敵,俾得進據腹心,限隔東西,寧前、高平諸處一綫之險,形援易阻,保邊長策,得毋坐失之哉?
  定遼中衛附郭。在司治東南。漢襄平、遼陽二縣地。屬遼東郡。後漢仍為襄平縣地。晉因之。後為高麗所據。唐平高麗,復曰襄平縣,後沒於勃海。契丹置遼陽縣,為東平郡治,尋為遼陽府治。金仍舊。元為遼陽路治。明洪武四年,改為衛治。八年,改置都司治焉。十年,廢縣。十七年,置衛。今為遼陽州治,六衛一州俱廢入焉。
  定遼左衛附郭。在司治西南。洪武四年,置千戶所。十年,升為衛。
  定遼右衛附郭。在司治西。建置同上。
  定遼前衛附郭。在司治東北。建置同上。
  定遼後衛附郭。在司治西北。洪武四年置,初名遼東衛,治得利嬴城,尋徙治於此。八年,改為定遼後衛。
  東寧衛附郭。在司治北。洪武十三年,置五千戶所,曰東寧、女直、南京、海洋、草河,各領所部夷人。十九年置衛,並五所為左、右、前、後四千戶所,尋又增置中所及中左千戶所,以謫戍者實之。今與六衛俱廢。
  自在州附郭。永樂七年置,治開元城內,領新附夷人,後徙置於東寧衛西偏。今與六衛俱廢。
  ○遼陽城即司治。《遼志》:契丹神册四年,葺遼陽故城,謂之鐵鳳城,以勃海漢戶建東平郡。天顯三年,遷東丹國民居之,升為南京,名天福城。幅員三十裏,有八門,其宮城在東北隅,南為三門,壯以樓觀,四隅有角樓,相去各二裏。外城謂之漢城。天顯十三年,改曰東京遼陽府,金、元皆因舊城。明洪武五年,改建定遼城,周十八裏有奇,門六。南面門二,左曰安定,右曰太和。東面門二,左曰平夷,右曰廣順。西面門一,曰肅靖。北面門一,曰鎮遠。十二年,展築東城一裏,其北又附築土城,以處東寧衛內附夷人。永樂十四年,復修築北城,南北一裏,東西四裏,合於南城。司城共周二十四裏有奇,北城之門三,東永智,西武靖,北無敵,自是每加修飾。萬歷庚申以後,鞠為茂草矣。○遼陽廢縣,在司城內,漢縣,屬遼東郡。後漢安帝初,改屬玄菟郡。晉廢。《遼志》雲:遼陽縣,漢氵貝水縣也。高麗改為句麗縣,勃海為常樂縣,遼為遼陽縣。按氵貝水縣,漢屬樂浪郡,《遼志》誤也。金、元俱為遼陽縣。明初廢。
  襄平城司北七十裏。漢縣,為遼東郡治。後漢及晉因之。亦謂之遼東城。慕容使其子翰鎮遼東,即是城也。隋大業八年,度遼水圍遼東城。唐貞觀十九年,親徵高麗,拔遼東城,以其城為遼州。上元二年,移安東都護府於遼東故城。儀鳳二年,復移新城。賈耽曰:自營州入安東道,經汝羅守捉,度遼水,至安東都護府五百裏,府故漢襄平城是也。又司東北有武次城,亦漢縣,屬遼東郡,東部都尉治此。後漢廢。晉鹹和中,慕容復置,尋廢。
  鶴野城司西八十裏。漢居就縣地,屬遼東郡。晉因之。後廢勃海,置雞山縣於此。遼改為鶴野,屬遼陽府。金因之。元廢入遼陽縣。○宜豐城,在司西南百裏,遼置宜豐縣,兼置衍州治此,亦曰廣安軍。金皇統三年,州廢,以縣屬遼陽府。元初縣廢。又來遠城,亦在司西南。《遼志》:本屬女真地,統和中,伐高麗,置城於此。金升為來遠軍,又升為州。元廢。
  石城故城在司東。金置石城縣,屬遼陽府。元省。《志》雲:司東南十二裏,有石城山,縣蓋因以名。又東南有故石城,蓋高麗故城也。唐貞觀二十一年,遣牛進達等自萊州渡海擊高麗,拔其石城,進至積利城,敗其兵而還。又橫山城,亦在司東。《唐史》:太宗徵高麗,拔其橫山等城。又顯慶四年,薛仁貴破高麗於橫山。即此。
  紫蒙城在司東。《遼志》:漢樂浪郡鏤方縣地。後佛涅國置東平府,領蒙州紫蒙縣。尋徙遼城並入黃嶺縣,渤海復置紫蒙縣。遼因之,屬遼陽府。金廢。○於河城,在司東北,晉大興三年,慕容取遼東,平州刺史崔毖奔高句麗,高句麗將如奴子據於河城,遣將張統擊擒之。又湯州城在司北。《遼志》雲:漢襄平縣地,渤海置州,領靈峰、常豐、白石、均𠔌、嘉利五縣。遼廢縣存州,在東京西北百裏。金廢。
  婆速城在司東西百七十裏。金初置統軍司於此。天德二年,置總管府。貞元初,又置府尹,為婆速府路。元訛速為娑,曰婆娑府。至元十七年,改隸東京總管府,後廢為巡檢司。
  興遼城在司西南。《遼志》:漢遼東郡平郭縣地。渤海改為長寧縣。遼曰興遼縣,屬遼陽府。金廢。
  鳳凰城司東南三百五十裏。其相近有鳳凰山,山上有壘石古城,可屯十萬衆。相傳唐太宗徵高麗,駐蹕於此。明成化十七年,以朝鮮使臣還國,道經山下,為建州野人所掠,奏乞於舊路南新開一路,以便往還。於是撫臣王宗夷奏言,鳳凰山前後,實出沒要途,距遼東三百餘裏,其間土地廣漠,舊無烽堠,請自山之東北至陽間,築墩臺二十二座;距山之西北一十五裏,舊有古城遺址,於此築立一堡,名為鳳凰城。距城西六十裏,曰敘列站,宜築立一堡,曰鎮寧堡。距城西北六十裏,曰新通遠堡。於堡南增築一堡,曰寧夷堡。各置軍馬,為鳳凰城聲援,則自遼陽直抵朝鮮,烽堠聯絡,既拒零賊東南竊掠,亦便朝鮮使臣往來。朝議改鎮夷堡為鎮東,寧夷堡為鎮夷,餘悉從之。《志》雲:鳳凰城東南去鎮江城凡百餘裏。○鎮江城,在司東南四百六十裏,舊為朝鮮貢道,其相近者有安奠堡。明天啓元年,毛文竜襲安奠,入鎮江城。是也。又有斬木城及火煙溝等處,其西北與鳳凰城相近。
  ○首山司西南十五裏。山連海州衛界,頂有平石,泉出其中,挹之不竭。曹魏景初二年,司馬懿伐公孫淵,潛濟遼水,進至首山,大破淵軍,遂圍襄平。是也。唐貞觀十八年,徵高麗,車駕度遼水,軍於馬首山,即此山矣。或謂之駐蹕山。《唐史》:駐蹕山在安市城外。《志》雲:首山一名手山,以山頂石上有文如指掌,故名。
  平頂山司東百裏。山周三十裏,其頂平曠,可資耕稼,有泉涌出,中産蒲魚。又千山在司南六十裏,峰巒叢密,以千數計,中有竜泉、溫泉、香岩等寺,及仙人臺、羅漢洞諸勝。○華表山,在司東六十裏,因丁令威化鶴得名,俗呼為橫山。又通明山在司南九十裏,山多洞穴,俗名窟竜山。又有石門山,在司東南四十裏,舊有石門寨,萬歷中,李如鬆救朝鮮,道出於此。
  安平山司東北百裏。俗名平礦山,一名天城山。上有鐵場,置百戶所戍守,屬瀋陽中衛。又竜鳳山,在司東南四百裏,大蟲江出焉。司東北五百裏,又有羅山,大梁水出焉。○老鴉山,在司西百三十裏,明初故元平章高傢奴聚兵處。
  鳳凰山司東三百六十裏,詳上鳳凰城。其相近者曰青山。○大石嶺,在司南十五裏。又分水嶺,在司東四百裏。又有大盤嶺,在司東南近大海。《志》雲:司北邊外百餘裏有車輪坡,為三衛駐牧處。
  西彌島在司東南海中。天啓中,毛文竜言,西彌島相連有三山,周廣二百餘裏,中雲從山,前西彌島,後珍珠島,與朝鮮國境鐵山城相近,陸程則八十裏,水程僅三十裏。西彌大路至朝鮮之義州,百六十裏,鐵山水路如之,義州與鎮江相對,止三四十裏,鎮江去遼陽三百六十裏。鐵山、西彌,與建州相去在五百裏內也。
  ○遼水司西百六十裏,又西距廣寧衛二百裏。自塞外流入三萬衛西北境,南流經鐵嶺、瀋陽而至此。又南至海州衛,西南入海,行千二百五十裏。魏司馬懿伐公孫淵,圍襄平,會大霖雨,遼水暴漲,運船自遼口竟至城下,平地水數尺。隋大業七年,伐高麗,至遼水,衆軍俱會,臨水為大陣,高麗阻水拒守。隋兵不得濟,命宇文愷造浮橋三道於遼水西岸,既成,引橋趨東岸,橋短丈餘,士卒赴水接戰,高麗乘高擊之,為所敗,乃引橋復就西岸,命何稠接橋。二日而成,諸軍進戰於東岸,高麗大敗。明年復度遼,攻遼東城,未剋。會楊玄感作亂,引還。唐貞觀十八年,遣營州都督張儉等討高麗,值遼水漲,儉等久不得濟。既而車駕至遼澤,泥淖三百餘裏,人馬不可通。詔閻立德布土作橋,軍不留行。既濟,即撤之,以堅士卒之心。及師還,以遼澤泥潦,遣長孫無忌將萬人剪草填道,水深處,以車為梁而度。今遼地遇雨則多淖,蓋天設之險矣。嚮來築邊墻於遼河內,東西曠絶,自廣寧至遼陽,以遼河為津要,秋鼕冰結,人馬可以通行,易於應援。冰開時,為賊所據。則兩城勢孤,雖有渡船,不能猝濟。天順十一年,邊臣馬文升請復浮橋,以聯聲援。從之。自是常加修治。《遼志》:遼河出東北山口為大河,西南流為大口入海。
  太子河在司東北五裏。一名東梁河,一名大梁水。源出羅山,西流五百裏至此。又折而西南,至渾河,合為小口,會遼河入於海。司馬懿斬公孫淵父子於梁水之上,即此。或曰:太子河即故衍水,燕太子丹匿於衍水中,後人因名為太子河。
  渾河在司西北。一名小遼水。源出塞外,西南流,至瀋陽衛合沙河,又西南流至都司城,西北入於太子河。《水經註》:小遼水出玄菟高句麗縣之遼山,西南徑襄平縣為淡淵。晉永嘉中,淵涸,小遼水又徑襄平入大梁水。
  鴨淥江司東五百六十裏。《漢志註》:玄菟郡西蓋馬縣,有馬訾水,西南至遼東郡西安平縣入海,過郡二,行一千一百裏。郡二:玄菟、遼東也。《新唐書》:馬訾水出長白山,色若鴨頭,號鴨淥水。杜佑曰:鴨淥水闊三百步,在平壤西北四百五十裏,遼水東南四百八十裏。隋大業八年,伐高麗,分道並進,皆會於鴨淥水西。唐貞觀十九年,程名振等拔卑沙城,遣將耀兵於鴨淥水。又竜朔元年,契何力討高麗,高麗守鴨淥水,不得濟,何力乘冰堅渡水,大破之。乾封二年,李伐高麗,管記元萬頃檄文曰:不知守鴨淥之險。高麗報曰:謹聞命矣。即移兵拒守,唐兵不得渡。乾封三年,李大破高麗兵於鴨淥柵,進圍平壤,高麗降。宋大中祥符二年,契丹主隆緒伐高麗,渡鴨淥江,高麗敗保銅州。元至正二十年,元主廢高麗王伯顔帖木兒,立其昆弟在京師者,曰塔思帖木兒,以兵送之國,高麗國人不服。至鴨淥江,高麗伏兵四起,兵敗,僅餘十七騎還京師。今鴨淥水源出長白山,下流入海,與高麗分界。萬歷二十年,大帥李如鬆等援朝鮮,出石門,至鳳凰山,渡鴨淥江而東,是也。○大蟲江,在司東四百裏,源出竜鳳山,南渡入於鴨淥江。
  海司南七百三十裏。《齊都賦》:海之傍出者為勃,遼東延袤二千裏,其南面皆臨渤海。《遼志》:遼陽府東至北烏魯虎剋四百裏,南至海邊鐵山八百六十裏,西至望平海口三百六十裏,東西南三面皆抱大海。
  ○連山關司東南百八十裏。地有連山,因名。朝鮮入貢之道也,嚮有官軍戍守。《志》雲:遼陽城北三裏有鎮湘關。又有刺榆關,在司南百七十裏。○鴉鶻關,在司東南三百三十裏。其東有喜昌口,即建州駐牧處。天順三年,帥臣趙輔等分軍由鴉鶻關、喜昌口,又逾鳳凰城、黑鬆林、摩天嶺,至潑豬江,斬獲而還。萬歷四十七年,大帥李如鬆由清河出鴉鶻關,是也。
  德勝營在司西六十裏。舊為軍士屯戍之所。又虎皮營,在司北六十裏,亦曰虎皮驛。又威寧營,在司東六十裏。《志》雲:三萬衛鐵場百戶所置於此。
  首山堡司西十五裏。以近首山而名。又南沙河堡,在司西南三十裏。又有北沙河堡,在司北八十裏。○鞍山堡,在司西南六十裏,以地有鞍山而名。亦為鞍山驛,西南去海州九十裏。
  柳寨堡在司北。舊為柳條寨。弘治中,始增置營堡於此。又蓮花泊堡,在司北九十裏。又長勇堡,在司北百五十裏,其西為長勝堡。○長營堡,在長勇堡東北。《邊防考》:堡南有毛得山,為屯兵按伏之所。又長安堡,在司西北五十餘裏,其西為長定堡。又西南為長寧堡,又西為長靖堡。
  甜水堡司東南九十裏。亦曰甜水站,遼海衛鐵場百戶所置於此。又南八十裏曰草河堡。又有青苔峪堡,在司南百五十裏,以當青苔峪而名。○東丹堡,在司東百二十裏,其相近者曰白澤山。○馬根單堡,在東丹堡東三十裏,其相近者曰靜寧墩,賊衝也。《志》雲:馬根單堡與清河堡、鹹場堡、陽堡,相距皆七十餘裏,中間有乾河、王老諸嶺,皆險隘。
  清河堡司東南三百裏。南臨太子河堡,西有白塔佃,可按伏。又西有威寧營,可屯兵。其東接鴉鶻關往來邊路。《志》雲:清河堡東境有鬆山,軍士采木處也。《輿程記》:出清河路三十裏即鴉鶻場,又三十裏至響花嶺,五裏為撒石寨,十裏無狼寨,十裏舊鴉鶻關,十裏一哈河,十五裏烏雞關,二十裏林子嶺,二十裏錯羅必寨,又三十裏即建州老寨矣。其舊鴉鶻,路坦無林,四馬可進。烏雞關頭道扣柵,有懸崖相抱,二道砌石橫木,止容一人俯行,騎不能過。林子嶺樹雖稠密,亦四馬可行也。○散洋峪堡,在清河堡西。嘉靖二十五年增置。又一堵墻堡,在清河堡東,亦嘉靖二十五年置,當鴉鶻關之衝。又司東南三百七十裏有礆場堡,近堡有金人寨,可按伏。又有孤山堡,在礆場堡東南,亦嘉靖二十五年置。
  陽堡在司東南四百餘裏。近堡有湯頭溪,可按伏。又新安堡,在陽堡西。近堡有石嶺兒、梁傢峪,皆設險處也。又灑馬吉堡,在新安堡東北,與孤山堡相接。《輿程記》:出陽路三十裏至古北河,八十裏至半嶺,七十裏為一赤董古寨子,五十裏為頭道大嶺,二十裏二道大嶺,四十裏凹兒哈寨,又七十裏即建州老寨矣。其古北河夾峙深林,小河數十道,鼕涸夏漲。頭道、二道嶺高岩陡絶,大樹紛錯,凡二百餘裏,並無別徑可抄,險道也。
  險山堡司東南四百餘裏,嘉靖二十五年增置。堡北有雙嶺臺堡,東有石坌口,鎖果直等臺,賊衝也。○寧東堡,在險山堡西南。其南又有江沿臺堡,亦嘉靖二十五年增置,當打探峪、瓦子峪等一帶賊衝。又湯站堡,在險山堡西,其西南與鳳凰城接界。《邊防考》:賊從石岔口循短錯江入掠江沿臺,離湯站僅八九十裏,亦衝要處也。又鳳凰城西北六十裏曰鎮夷堡。又南有鎮東堡,即成化十七年所置。
  寬奠堡司東南五百裏。萬歷六年築。其東有通夷關,又東北有鬆子嶺、林剛𠔌,俱接建州塞。堡東又有晾馬佃,亦曰晾馬臺,賊衝也。○長奠堡,在寬佃南百裏。其東北五十裏為永奠堡。又大佃堡在寬佃東南三十裏,又東為石岔口驛。又寬奠北三十裏曰新奠堡,俱萬歷六年置。《邊防考》:寬奠新疆,逼近建州,邊人謂之張其哈剌佃子。萬歷中,李成梁棄其地為建州耕牧。《輿程記》:寬佃一帶,皆在建州東面,若從鎮江路徑長奠,永奠,三十裏而至沙鬆排子,又三十裏至分水嶺,三十裏至八傢子,二十裏轉山頭,十裏鴉兒河,二十裏稗東葛嶺,十裏稗東葛嶺寨子,三十裏牛毛嶺,二十裏牛毛寨,二十裏董古寨,十裏馬傢寨,四十裏深河子,三十裏大傢寨子,三十裏凹兒哈寨子,四十裏傢哈寨,三十裏為建州老寨,此皆小徑深林也。從寬奠路則十五裏至古洞,二十裏至小佃子,三十裏團團佃子,二十裏八傢子趨轉山頭。其小佃、團佃、八傢子,皆伐林可通。而牛毛嶺、傢哈寨林深岩峭,稗東葛嶺路夾大崖,皆難行之路矣。
  牛毛寨在司東北塞外。其北又有馬傢寨。萬歷四十六年,大帥劉糹廷從寬奠堡出邊,至牛毛寨,復深入至馬傢寨,即此。《志》雲:牛毛寨相近有萬遮嶺。又有葛祿寨,亦在寬奠塞外。又有董古、閻王等寨,皆近建州老寨。○修火寨,在司東南塞外。成化三年,大帥趙輔等討建州叛族,分軍歷宋産、八李等寨,追至摩天嶺。別將攻修火寨,襲敗賊於張亦升、鬆林,皆建州境內地也。又鴨兒匱,亦寬佃塞外地。萬歷八年,建州族犯陽、永奠等堡,官兵追奔出塞二百餘裏,至鴨兒匱,大破之。
  甬道在司西遼河上。隋大業八年伐高麗,起浮橋渡遼水,因築甬道於河旁。唐貞觀十八年,伐高麗,李世軍發柳城,多張形勢,若出懷遠鎮者,而潛師北趨甬道,出高麗不意,度遼水至玄菟,即隋所築甬道也。懷遠鎮,見直隸廢大寧衛。
  海州衛司西南百二十裏。南至蓋州衛百二十裏,西至廣寧衛二百四十裏,東南至鴨淥江五百八十裏。
  秦漢時遼東郡地。後魏末,為沃沮國地。高麗為沙卑城。渤海號南京南海府。遼為海州南海郡。金曰澄州。元廢。明洪武九年,置衛。今改曰海城縣,屬奉天府。
  衛襟帶遼陽,羽翼廣寧,控東西之孔道,當海運之咽喉,遼左重地也。
  ○沙卑城即衛城。亦曰卑沙城,高麗所築,疊石為城,幅員九裏,或訛為卑奢城。自登、萊海道趣高麗之平壤,必先出此。隋大業十年,來護兒出海道,至卑奢城,敗高麗兵,將趣平壤,高麗懼而請降。唐貞觀十九年,伐高麗,張亮帥舟師自東萊渡海襲卑沙城,其城四面懸絶,唯西門可上,唐兵攻拔之。總章初,復得其地。後沒於勃海,置南京南海府,兼置沃州,領沃沮、鷲岩、竜山、濱海、升平、靈泉六縣。遼改置臨溟縣,為海州治。金為澄州治,元州縣俱廢。明洪武九年,改築衛城,周六裏有奇。
  新昌城在衛東。漢縣,屬遼東郡。後漢因之。永寧二年,高句麗與鮮卑寇遼東,太守蔡諷追擊之於新昌,戰歿。晉亦為新昌縣。鹹和九年,慕容仁自平郭趨新昌,都護王宇擊走之,遂徙新昌入襄平,時仁與慕容相攻也。○居就城,在衛東北。漢縣,屬遼東郡。後漢省。晉復置。鹹和九年,慕容擊其弟仁於遼東,入襄平,居就及新昌皆降於。
  析木城衛東南四十裏。漢望平縣地,屬遼東郡。後漢因之。晉改屬玄菟郡。勃海置花山縣。遼改曰析木,屬遼陽府,尋置銅州廣利軍治焉。金皇統三年,州廢,以縣屬澄州。元省。
  遼隊城衛西六十裏。漢縣,屬遼東郡。隊,讀隧。後漢初廢,公孫度復置。曹魏景初元年,幽州刺史丘儉擊公孫淵,屯遼東南界,淵逆儉於遼隊,會天雨十餘日,遼水大漲,儉戰不利,引軍還右北平。明年,司馬懿伐公孫淵,淵使其將卑衍、楊祚屯遼隊,圍塹二十餘裏,懿佯出其南,而潛軍濟水出其北,徑指襄平。晉廢。《水經註》:遼隊縣在遼水東岸。是也。渤海國置永豐縣。遼曰仙鄉縣,屬遼陽府。金廢。
  耀州城衛西南二百裏。勃海置椒州於此,領椒山、貂嶺、澌泉、尖山、岩淵五縣。遼改置耀州,仍屬海州南海軍節度。金廢。《志》雲:岩淵城在衛西南百裏,即渤海所置縣也,金廢。○濱州城,在衛西北百二十裏。勃海置晴州於此,領天晴、神陽、蓮池、狼山、仙岩五縣。遼改置濱州,仍屬海州南海軍。金廢。
  ○三角山衛南二十裏。又衛東南三十裏有白山,東三十裏有滑石山。
  ○遼河在衛西南五十五裏。自遼陽界流入,又南註於海,謂之三岔河。當東西往來之衝,亦謂之遼澤,或謂之黃水。晉鹹和八年,慕容仁舉兵平郭,襲慕容於棘城,至黃水,知事露乃還據平郭。鬍氏曰:黃水在險瀆故縣界,蓋即遼瀆之異名。
  南北通江衛西百八十裏。源出衛東滑石山,自東而西,橫度遼河,折而南流,又折而東,復入於遼河,其間有閬洲,方十餘裏,可以耕稼。
  散水河在衛北。源出塞外,西流經衛境,下流入太子河。又新開河,在城西七十裏。城西二百九十裏,又有開通河,下流俱匯於遼河。
  勃錯水在衛西北。唐貞觀十九年,親徵高麗,攻安市城,不剋,引還。至遼東,渡遼水,遼澤泥淖,車馬不通,命長孫無忌剪草填道。至蒲溝,駐馬督填道,諸軍渡勃錯水,暴風雪,士卒沾濕多死者。鬍氏曰:蒲溝、勃錯水,皆在遼澤中也。
  ○梁房口關衛西南七十裏。又東南九十裏,即蓋州也。海運之舟,由旅順口達者,於此入於遼河。旁有????場三:其二屬瀋陽衛,一屬遼海衛,各置百戶所屯戍。○大片嶺關,在衛東百十裏,嚮亦置官軍戍守。
  永豐堡衛西南六十裏。又西有臨清、廣積、保寧、鎮海等四堡。○東勝堡,在衛北。其西南為東昌堡,堡東有趙皮灣,嚮為屯兵設伏之所。
  牛傢莊驛衛西北九十裏。又西北八十裏為沙嶺驛。西至廣寧七十裏。又耀州驛,在衛南六十裏。又南六十裏,即蓋州也。○杜傢屯在衛西北,遼河東岸,亦與廣寧接界。又衛西南九十裏有????場,衛東九十裏有鐵場。嚮各置百戶所司之。
  蓋州衛司西南二百四十裏。南至復州衛百八十裏,西北至廣寧衛三百六十裏,東至鴨淥江五百五十裏。
  秦漢時遼東郡地。高麗為蓋牟城。唐置蓋州。勃海因之,又改為辰州《志》雲:以路通辰韓也。遼初,為長平郡,尋為辰州奉國軍。金初,改軍曰遼海軍,尋又改州曰蓋州,軍仍曰奉國。元初,為蓋州路,尋復為州,以州治建安縣省入,屬遼陽路。明洪武九年,廢州置衛。今改為蓋平縣,屬奉天府。
  衛控扼海島,翼帶鎮城,井邑駢列,稱為殷阜。論者以為遼東根柢,允矣。
  ○蓋牟城即衛治。本漢平郭縣地,漢、晉以後屬於高麗。亦曰蓋葛牟城。唐貞觀十九年,伐高麗,取蓋牟城,因置蓋州。《遼志》雲:州治建安縣,元省入州。明洪武五年,改築今城,周五裏有奇。
  平郭城在衛南。漢縣,屬遼東郡。後漢因之。曹丕封公孫恭為平郭侯,即此。晉省縣而城存。大興四年,慕容以其子翰鎮遼東,仁鎮平郭。鹹和八年,仁據平郭以叛慕容。鹹康二年,襲仁於平郭,自昌黎東踐冰而進,凡三百餘裏。至歷林口,捨輜重,輕兵趨平郭,遂剋之。歷林口蓋在衛西北,昔時濱海要口也。七年,又使其子恪鎮平郭城,後魏時廢。隋大業九年,復伐高麗,修遼東古城以儲軍糧,即平郭城矣。○建安城,在衛東南,漢平郭縣地,高麗置建安城於此。唐貞觀十九年,伐高麗,張儉進度遼水,趨建安城。又李世言:建安在南,安市在北,安市先下,然後嚮建安。二城蓋相近也。儀鳳初,徙熊津都督府於建安故城,其百濟戶口先徙徐、兗等州者,皆置建安。《舊唐志》:自遼東城西南行三百裏,至建安城,故平郭縣也。遼置建安縣,蓋循故名耳,非即舊城也。
  安市城衛東北七十裏。漢安市縣,屬遼東郡。後漢及晉因之。高麗亦曰安市城。唐貞觀十九年,徵高麗,攻安市城,不剋,引還。鹹亨三年,高麗餘衆復叛,遣將高侃擊之,敗之於安市城。後置安市州。渤海改置鐵州,領位城、河瑞、蒼山、竜珍四縣。遼仍為鐵州,亦曰建武軍,改置湯池縣。《志》曰:在東京西南百六十裏。金州廢,以縣屬蓋州。元省。今為湯池寨堡。又後黃城在衛東,亦高麗所置。唐太宗攻安市,先拔其後黃、銀城二城。鬍氏曰:高麗東境城也,與安市相近。時又拔其橫山、磨米、麥𠔌等數城。
  秀岩城在衛東南。亦漢平郭縣地。遼時,本名大寧鎮。金明昌四年,升為秀岩縣。泰和四年,廢為鎮。貞四年,復為縣,屬蓋州。元廢。又興遼城,在衛東。《遼志》:漢平郭縣地。勃海置長寧縣。遼曰興遼縣,屬遼陽府。金廢。○烏骨城,在安市東南,近大海。《唐史》:自登州東北海行,至烏湖島。又行五百裏,東傍海需,有道至烏骨江。唐貞觀中,太宗圍白岩城,烏骨城遣兵為聲援。又太宗圍安市不下,群臣皆言宜釋安市,並力拔烏骨城,度鴨淥水,直取平壤。是也。
  熊嶽城在衛南六十裏。《遼志》:勃海杉盧郡也,領縣五,曰山陽、杉盧、漢陽、白岩、霜岩。遼改置盧州玄德軍。金州廢,以州治熊嶽縣,屬蓋州。元廢。《志》雲:縣西至海十五裏,傍海有熊嶽山,今為熊嶽堡,下有熊嶽河。
  西安平城亦在衛東南。漢縣,屬遼東郡。後漢及晉因之。鹹康七年,石虎將王華帥舟師自海道襲燕安平,破之。即此城也。○文城,在衛西。漢置文縣,屬遼東郡。後漢改曰汶縣。晉省。鹹和八年,慕容遣將攻其弟仁於平郭,敗於汶城之北。鬍氏曰:汶城在平郭之西。
  永平監城衛南百五十裏。永樂七年建,城周三裏有奇,有東西南三門。《志》雲:舊有升平、新昌等監六,甘泉、安山、河陰、古城等苑二十四。後惟存永寧一監,清河、深河二苑,仍屬遼東,行太僕寺及苑馬寺,寺皆置於鎮城內。
  ○駐蹕山在衛東。《唐史》:本名六山,在安市城外。貞觀十九年,徵高麗,攻安市城,高麗將高延壽等來救。帝曰:彼若勒兵連安市而壁,據高山,取城中粟食之,縱掠吾牛馬,攻之不可下,此上策也。及延壽至,距安市四十裏而屯。帝曰:虜墮我策中矣。既延壽又進一捨,至城東南八裏,依山為陣。上命李世將兵陳於西嶺,長孫無忌將奇兵自山北出狹𠔌,以衝其後,自將步騎挾鼓角,偃旗幟登北山。上命諸軍聞鼓角齊出奮擊。及戰,高麗兵敗,無忌斷其歸路,延壽乃降。因名其山曰駐蹕。或曰:衛東分水嶺諸山,即太宗駐蹕處也。又六山,今廣寧無閭山之別名。
  石城山衛東北十五裏。上有石城,城中有泉,相傳唐太宗徵高麗,土人築此城以避兵。又平山,在衛北五十裏,三萬衛????場百戶所置於此。又北十裏有關山。○竈突山,在衛東南十五裏,群山環繞,中有孤峰特起,若竈突然。又布霧山,在衛東南百四十裏,其山最高,常有雲霧在其上。又有城子山,在衛東南百七十裏。
  青泉山衛南九十裏。或曰即泉山也。唐鹹亨二年,高麗酋鉗牟尋叛,立安舜為王,詔高侃、李謹行討之,破其安市城。三年,又敗之於泉山。即此。或云:復州衛城南四十裏有竜泉山,即故泉山雲。○望海山,在衛西南三十五裏。登山可以望海。又衛西南五十裏有孛羅鋪山。
  分水嶺衛東百四十裏。綿亙數百裏,山下有泉,東西分流,因名。又有七盤嶺,在衛東百十裏。○陡鬆嶺,在城南百裏。又南十裏為貓兒嶺。又鍋兒峪,在衛東南五十裏。《邊防考》:衛又有豬兒峪,明初葉旺等敗敵處。
  ○清河衛南五裏。源出衛東分水嶺,西南流經此,一名州南河。又西流合於泥河。《志》雲:衛南有柞河,或訛為梓河,即明初葉旺敗敵處。或以為即清河之支流也。○泥河,在衛東七十裏,亦曰芋濼,以水多{艹軒}芋草也。或謂之氵貝水,誤矣。又五重河,在衛東北百五十裏,源亦出分水嶺,流經城東北,有杓子河流合焉,下流匯清河、泥河之水為臨江,註於海。《志》雲:臨江在衛東南三百裏。
  畢裏河衛東南百八十裏。《一統志》:源出衛東南山𠔌間,南流經復州衛入海。本作畢列河,唐乾封元年,詔李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伐高麗,又詔獨孤雲卿出鴨淥道,郭待封出積利道,劉仁願出畢列道,金待問出海𠔌道,並為行軍總管,受節度。畢列道蓋以此水名,俗訛為畢利河。其相近者有將軍山,即明初葉旺敗敵處。
  鴨淥江衛東南五百裏,與朝鮮分界。○八角湖,在衛西近海,鐵嶺衛????場百戶所置於此。
  海衛西十裏。又西十裏為歸洲。又西南百十裏曰葦子套,波濤險惡,不利行舟。《志》雲:衛南海口有馬石津,晉鹹和九年,遣使者由海道致命於慕容,船下馬石津,皆為慕容仁所留,時在棘城,路由平郭始達也。《新唐書》:自登州大洋東北行,過大謝、龜歆等島,北渡烏湖海,至馬石山東之都裏鎮。所謂馬石津,當即此處也。
  ○連雲島關衛西十五裏,置關以控海濱之險。又梁房口關,在衛西北九十裏。又有梁房口堡,嚮設兵戍守,與海州接界。○石門關,衛東七十裏,嚮亦有官軍屯戍。
  曷蘇館在衛東南。契丹移女真部落數千傢於此,置館領之,謂之熟女真。金亦置曷蘇館路節度使,後徙於寧州,尋廢。寧州在三萬衛。
  背陰寨堡衛西北十五裏。又西北有平山堡、八角湖堡。衛南百二十裏有五十寨堡。又衛東北九十裏有排山寨。東二百五十裏有岫岩寨。○????鐵場,《志》雲:衛西四十裏有????場百戶所,北九十裏有鐵場百戶所。
  復州衛司南四百二十裏。南至金州衛百八十裏,西北至廣寧衛五百四十裏,東南至海二百四十裏。
  秦漢時遼東郡地。唐沒於勃海。遼置復州懷德軍。金仍曰復州,元廢。明洪武十四年,置衛。今並入蓋平縣。
  衛山海環峙,川原沃衍,亦遼左之奧區也。
  ○永康城今衛治。遼置永寧縣,復州治焉。金大定七年,更名永康。元廢。洪武十五年,因舊城修築。永樂四年增修,周四裏有奇。
  得利嬴城衛東八十裏。元季土人築以避兵。明洪武四年,置遼東衛治此,尋徙入司城中,曰定遼後衛。又南有廢德勝縣,遼置,屬復州。金廢。
  ○明山衛東十裏。亦曰明王山,相傳以高勾麗王子東明葬其上,因名。又鍋鐵山在城南十裏。○駱駝山,在衛西三十裏。又西二十裏海中有屏風山。
  長興島衛西南四十裏。亦曰長生島,內容五軍,復州糧一萬二千,而長生輸其七。又茶河島,在衛西南五十裏。又西南三十裏曰長山島,上有塔。○萬灘島,在衛東海中,陸行至島二百四十裏,水行不過六十裏。又老鴉島,在衛西北四十裏。
  ○沙河衛南八裏。出衛東得利嬴城山,下流經此。衛南三十裏有麻河流合焉,西註於海。又窯河,在衛西一裏,源出駱駝山,東流註於沙河。○畢裏河,在衛東北二百十裏。又東北四十裏有杓子河,會畢裏河入海。
  海在衛西四十五裏。有白沙洲,最為險要。南為南信口,北為北信口。
  ○欒古關衛南六十五裏。以近欒古山而名,嚮有官軍戍守。
  盤𠔌堡衛東二十裏。其東南又有富川、秀山、臨溪三堡。又牟官寨堡,在衛西四十裏。衛東南八十裏,又有鬍十八寨堡。○????鐵場。《志》雲:????場百戶所,在衛西四十二裏,鐵場百戶所,在衛北九十裏。
  金州衛司南六百裏。南至大海百二十裏,西北至廣寧衛七百二十裏。
  秦漢時遼東郡地。高麗為南蘇城。遼曰蘇州安復軍。金皇統三年廢。貞四年,改置金州。元廢。明洪武四年,置衛。今亦並入蓋平縣。
  衛控臨海島,限隔東夷。明初屢有倭警,自劉江告捷而患息。舊製運道,由登州新河海口至金州鐵山旅順口,通計五百五十裏。自旅順口至海州梁房口三岔河,亦五百五十裏。海中島嶼相望,皆可灣船避風。運道由此而達,可直抵遼陽瀋嶺,以迄開元城西之老米灣,河東十四衛俱可無不給之虞。自正德以後,舊製浸廢。嘉靖中,雖嘗舉行,而議者旋以姦民伏匿為言,遂罷嘉靖三十七年,遼東大,督臣王忄予等請開海禁,以紓遼睏。從之。四十年,山東撫臣朱衡言其不便,遂罷。夫創法之初,以遼隸山東者,正以旅順海口,片帆可達登、萊耳。乃修舉無術,坐視遼左之匱乏,而莫之恤歟。
  ○南蘇城即衛治。高麗所置。晉永和初,燕王遣慕容恪攻高句麗,拔南蘇。隆安二年,燕慕容盛以高句麗王安事燕禮慢,自將兵襲之,拔新城、南蘇二城,開境七百餘裏。隋大業七年,伐高麗,分遣段文振出南蘇道。唐貞觀二十一年,李世伐高麗,渡遼水,歷南蘇等城,敗其兵而還。又乾封二年,薛仁貴破高麗兵,拔其南蘇等城。顯慶中,置南蘇州於此,尋沒於渤海。遼置蘇州,兼置來蘇縣為州治。一云晉時高句麗都丸都,去金州甚遠。按:《漢志》高句麗縣有南蘇水,城當置於水側。今朝鮮鹹鏡道有蘇州,即其地也。木底、新城,亦當在其處。宋建隆初,女真自其國之蘇州,泛海至登州賣馬,故道猶存。宣和初,復由此道遣馬政等通金,謀攻遼。金改置化成縣,尋為金州治。元州縣俱廢。明洪武四年,修築舊城,周四裏有奇。
  歸勝城在衛東北。遼置歸州,治歸勝縣。金廢為歸勝鎮。又衛東有懷化城,遼置縣,屬蘇州。金省。
  沓氏城在衛東南。漢縣,屬遼東郡。後漢因之。晉廢。《志》雲:遼河旁有沓渚,漢沓氏縣因以名。非也。縣西南臨海渚,謂之沓渚。三國吳嘉禾二年,謀討公孫淵。陸瑁曰:沓渚至淵,居道裏尚遠。蓋泛海至遼,沓渚其登涉之所也。魏景初三年,以遼東沓縣吏民渡海居齊郡界,立新沓縣,即沓渚之民矣。
  新城在衛西。鬍氏曰:新城西南傍山東,北接南蘇、木底等城。晉鹹康五年,慕容擊高句麗,兵及新城。高句麗乞盟,乃還。隋大業九年,復伐高麗,遣王仁恭出扶余道。仁恭進至新城,攻之不拔。唐乾封二年,李世伐高麗,度遼,謂諸將曰:新城,高麗西邊要害,不先得之,餘城未易取也。遂壁西南山臨城,城下,進擊一十六城,皆拔之。此蓋高麗之新城也。
  木底城在衛東。鬍氏曰:此高麗之南道也。晉鹹康八年,慕容擊高句麗。高句麗有二道,其北道平闊,南道險狹。慕容翰曰:彼以常情料之,必謂大軍從北道,當重北而輕南。今以銳兵從南道擊之,出其不意,丸都不足取也。別遣偏師從北道,縱有蹉跌,其腹心已潰,四支無能為矣。從之。遂剋高句麗。蓋從北豐而進者為北道,從南狹入木底城而進者,即南道也。義熙初,後燕慕容熙攻高麗木底城,不剋。唐乾封二年,高麗襲新城,薛仁貴敗之,進擊高句麗兵於金山,遂拔其南蘇、木底、倉岩諸城。尋置木底州於此,後廢。倉岩本高麗二城名,唐置倉岩州,亦在衛境。
  ○大黑山衛東十五裏。絶頂有城,四面懸絶,唯西面一路可通,中有井,昔人避兵處也。又有小黑山,在衛東北七十裏。又衛東北百五十裏有獨山,以挺然獨秀而名。○鐵山,在衛西南百五十裏,亦曰鐵山島,為濱海要地。又宋傢峪,在衛東北十五裏。衛東二十裏又有姚傢峪,衛南五十裏有狗兒峪。
  南關島衛南二十裏。天啓中,守將張盤議開河,斷南關島,以守衛城。即此。又杏園島,在衛西十裏。河口島,在衛北三十五裏。海青島,在衛東南四十五裏。
  蓮花島衛東三十裏,濱海險要處也。衛東南百二十裏,又有金綫島,嚮俱有兵戍守。明永樂十七年,大帥劉江於金綫島西北望海堝上,築壘備倭,會者言:東南海洋內王傢山島夜舉火。江急遣馬步軍趨堝上小堡備之。翌日,倭泊馬雄島登岸,徑奔望海堝,江大敗之。《志》雲:王傢山島,在衛東南三百裏海中。馬雄島在金綫島東南。○蕭傢島,在衛東北百五十裏,有蕭傢島關,駐兵戍守。又青山島,在衛東北百二十裏。《志》雲:衛境凡七十二島,羅列海濱,居民往往漁佃於此。近時遼左流民,多居其地。
  雙島《志》雲:有二南雙島,在衛西南百裏。又北十裏,即北雙島。《餉遼圖》:自旅順口西鐵山至老貓圈三十裏,又西北至雙島四十裏,自雙島至羊頭凹四十裏,羊頭凹至八衹船四十裏,八衹船至宗島三十餘裏,宗島至長行島亦三十餘裏,長行島至老瓜島六十裏。又至歸洲百餘裏,又至南套三十裏,南套至蓋州二十裏。又由北套百餘裏而至三岔河。自旅順口至三岔河,凡五百五十裏。此由海道溯遼河之舊跡也。
  三山島在城南七十裏海中。天啓中,毛文竜言三山島在旅順東三百裏,從島可以入旅順。旅順者,登、萊、朝鮮水路津要也。三山島轉北二百裏,為廣鹿島,從島可入金州。廣鹿島而東五十裏為長山島,從島可入復州。長山東北二百餘裏為石城島,從島可入海州。石城相近有小鬆島,從島可入蓋州。石城又東二百餘裏為麗島,從島可入岫岩。麗島而東二百裏為鮮鎮,寬、以兵守之,乘間抵隙,可以惟意所嚮矣。
  皮島衛東七百餘裏。地形廣衍,有險可恃。天啓中,毛文竜屯駐於此。其東北為僧福島,又東北即朝鮮東境之鐵山矣。○長行島,在衛東南百餘裏。天啓中,毛文竜使朱昌國駐長行島,曾有功駐三山島,張盤守金州,為百裏棋布之勢,是也。
  ○海衛西三十裏。又衛境東南二面皆濱大海。○東沙河,在衛東百裏,下流入海。
  貴端水在衛西南。唐永徽五年,程名振等討高麗,度遼水,趨新城。高麗以其兵少,開門度貴端水逆戰,名振等大破之,焚其外郭而還。今堙。
  ○旅順口關衛南百二十裏。海運舟達金州衛者,至此登岸。有旅順口南北二城,金州衛中左千戶所在此備禦。又哈思關,在衛南十八裏。
  望海堝堡衛東南七十餘裏。地特高,可駐兵千餘。洪武初,都督耿忠於此築堡備倭,寇至必先經此,海濱咽喉地也。永樂十七年,總兵劉江用石壘之,倭乘海入犯,直逼城下,登岸索戰。江出奇敗之,賊奔櫻桃匯空堡,江圍之,特開西壁以待其奔,分兩翼夾擊,盡殲之,遼之倭患遂絶。櫻桃匯,或云在堡東北。又堡西有左眼、右眼、三手、西山、沙州、山頭、爪牙山敵臺凡七所,接於旅順口,皆明初所置。
  石河堡衛北六十裏。衛西南六十裏又有木場堡。又紅嘴堡,在衛東八十裏。衛東北七十裏有歸服堡。又東北三十餘裏有黃骨島堡。○????鐵場。《志》雲:衛東北百三十裏有????場百戶所,衛東百三十裏有鐵場百戶所。《邊防考》:衛西北二十裏有????場島。
  赤烽鎮在廢新城東。唐顯慶三年,營州都督程名振等攻高麗,拔其赤烽鎮,即此。
  廣寧衛司西四百二十裏。西至山海關五百八十裏,西南至廣寧中屯衛百八十裏,東南至海州衛二百四十裏,南至海百三十裏。
  秦、漢遼東郡地。晉因之,後沒於高麗。唐復取其地,尋沒於勃海,為顯德府地。遼置顯州奉先軍。金改為廣寧府,亦曰鎮寧軍,初屬東京路,尋屬北京路。元亦曰廣寧府。至元十五年,改為廣寧路。明洪武二十三年,改置衛。今為廣寧縣,屬錦州府。
  衛西控衛渝關,東翼遼鎮,憑依山海,隔絶戎奚,地大物繁,屹然要會。議邊事者曰:備鎮靜,則南寇不能北來;駐三岔,則寇不能東渡。此其戰守必資之地歟天啓中,毛文竜議。
  廣寧中衛在城內西南隅,洪武二十七年置。
  廣寧左衛在城內東北隅,洪武二十七年置。
  廣寧右衛在城內西北隅,洪武二十七年置。初治大凌河,永樂元年,徙治衛城內。今俱並入廣寧縣。
  無慮城今衛治。本漢之無慮縣,屬遼東郡。後漢屬遼東國。元初二年,遼東鮮卑圍無慮。又陽嘉初,鮮卑寇遼東屬國,耿曄移屯無慮城以拒之。晉省。唐置巫閭守捉城。勃海為顯德府地。遼置奉先縣為顯州治,領山東縣。金改山東曰廣寧縣,為州治。元省縣入府。明初因舊城修築,周十裏有奇。永樂中,總兵劉江增拓南關,是後數修築。嘉靖三十四年,復增築南關,合於北城,謂之新城。
  鐘秀城衛西南五裏,遼奉先縣。金天會八年,改置鐘秀縣,屬廣寧府,後廢。尋復置,元至元六年廢。又衛東北有故歸義城,遼置縣,屬顯州,金廢。○閭陽城,在衛西南三十五裏,漢無慮縣地,遼景宗賢葬此,謂之乾陵,因置乾州廣德軍,並置奉陵縣為州治。金天會八年,州廢,更縣名曰閭陽,屬廣寧府。元改為千戶所。至元十五年,以戶口繁多,復立行千戶所,尋復為閭陽縣。明初縣廢,置閭陽驛於此。《志》雲:閭陽城亦曰閭陽鄉,其西有高城,唐太宗徵高麗時,嘗屯兵於此。
  望平城衛東北九十裏。漢置縣,屬遼東郡。後漢因之。晉省。遼置山東縣,屬顯州。金仍分置望平縣。元曰望平千戶所,尋復為縣。明初省。又遼西城,亦在衛東北。遼置遼西州阜城軍,統長慶縣,仍屬顯州。金廢。○險瀆城,在衛東南,漢縣,屬遼東郡。應劭曰:縣依水險,故曰險瀆,後漢屬遼東屬國。後廢。
  川州城衛西北百二十裏。《遼志》:本唐青山州地,屬營州都督府。遼初置白川州,尋曰川州長寧軍,領弘理、鹹康、宜民三縣。金初因之。大定六年,廢川州為宜民縣,屬懿州路。承安二年,復置川州。泰和四年,仍罷州,以宜民縣屬興中府。元復曰川州,屬大寧路。明初廢。《志》雲:川州有東西二城:東川州,遼所置也,西南去義州衛百五十裏。西川州,金所置,南至義州衛九十裏。又有徽川城,在川州西。《金志》:承安二年,以徽川寨為徽川縣,屬川州。泰和四年,州廢,縣亦罷。
  懿州城衛北二百二十裏。遼置慶懿軍,更為廣順軍,尋為懿州寧昌軍,領寧昌、順安二縣。金因之,初隸鹹平府,後屬中京路,領順安、靈山二縣。元以靈山縣省入順安,又省順安入州。至元二十四年,諸王乃顔反,元主發上都兵討之,至撒兒都魯之地,敗之。既而其黨犯鹹平,宣慰塔出之瀋州,分遣亦兒撒趣懿州,悉平之。明初置廣寧後屯衛於此。永樂八年,徙衛入義州。又寧昌城,在懿州北二十裏,本勃海之平陽縣,遼改曰寧昌,為懿州治。金徙州治,以寧昌並入順安。又靈山廢縣,在懿州西。《金志》:本勃海之靈峰縣,金曰靈山,元省。
  閭州城在衛東北。遼置。《志》雲:以近巫閭山而名。在遼州西百三十裏,西北至上京臨潢府九百五十裏,金廢。又順州城,在衛東北百二十裏。《遼志》:漢遼東郡遼隊縣地也。遼置順州,西北至上京九百裏,金廢。○豪州城,在衛東北二百二十裏。《遼志》:漢遼東西安平地也,遼置州,西北至臨潢七百二十裏,金廢。又渭州城,在衛東北二百五十裏,《遼志》亦曰高陽軍,金廢。
  同昌城衛西北百九十裏。遼初置長府軍,尋曰成州興府軍,統同昌縣。金州廢,縣屬川州。大定六年,改屬懿州。承安二年,復隸川州。泰和四年,改屬義州,元廢。《遼志》:成州在宜州北百六十裏,北至臨潢七百四十裏。○肇州城,在衛北境。《元史》:至元三十年,以阿八剌忽者之地産魚,立肇州城。元貞元年,立肇州,屯田萬戶府於此,元末廢。又金置肇州,在開元衛境。
  ○巫閭山衛西五裏。舜封十有二山,此即幽州之鎮山也。《周禮·職方》:幽州,山曰醫無閭。即此。亦謂之北鎮。隋開皇十四年,詔以醫無閭為北鎮,是也。其山掩抱六重,亦謂之六山。岩洞泉壑,種種奇勝。山麓有石門,自衛城西北經平坂,兩山屹立如門,有溪中出,岩壑窈窕,峰巒回合。契丹耶律突欲嘗讀書山巔,築堂曰望海,及卒,遂葬於此,謂之顯陵,顯州之名以此。○蛇山,在衛東三十裏,岩嶂稠疊,徑路崎嶇。又有盤山,在衛東九十裏。又衛北二十五裏有三尖山,東北九十裏有白雲山,又北三十裏有鞍山。
  蒺藜山在衛北塞外。宋政和七年,遼主延禧以金人取東京,募遼東人為兵,使報怨,號曰怨軍。命耶律淳將之屯於蒺藜山。既而金將斡魯古等與淳戰,淳走,金人追至河裏真陂,遂拔顯州。於是乾、懿諸州皆降於金。
  牽馬嶺衛西北六十裏。山脈與醫巫閭相接,勢極險峻,中通驛路,行者必下馬攀援乃得越,故名。嚮置驛於此。又西至義,州衛五十裏。又白土嶺,在城北六十裏。
  ○板橋河出醫巫閭山,同源異流,一經衛城北,一經衛城南,俱至城東南,合蘆溝及雙峰河入海。今城西有板橋驛,以此名。又衛西有楊郎河,亦出醫巫閭山,合於板橋河。○珠子河,在衛東北,源出白雲山,南流入遼河。又有細河,在城西六十裏,源出衛西北百裏之響山,南流合於大凌河。
  路河衛東四十裏。其上流為羊腸河,源出白雲山,經鎮武堡高橋鋪入鐮刀湖,又東合潮河,流入三岔河。中間有沙嶺,地形高阜,多沙,河易淤。自盤山驛以東九十裏,每霖雨,河水泛濫,軍馬策應,嘗虞艱阻。正統中,於沿河築堤岸,為長廣道,河水通行,初起海州東昌堡南十四裏布化堡,西至廣寧城北,凡二百裏。後由廣寧東製勝堡至東昌,凡百七十裏。自海運廢,河道遂阻塞。《志》雲:路河以緣路瀎河而名,遼地多泥淖,路河瀎,可以外禦敵騎,內泄瀦水達於海。嘉靖末,嘗因舊跡瀎河築堤,行旅稱便。久之,堤日頽,河日淤,敵得乘隙以入,而內水無所泄,瀦為洿池,地不可耕,久雨則行旅斷絶矣。此宜急為修築,邊防、水利,胥有賴焉者也。又高橋河,在衛東南四十裏。衛東南六十裏,又有竜灣河。舊皆通於路河。
  雙峰湖衛南二十裏。源出醫無閭山,東西沿流通板橋河。又莽獐湖,在城南九十二裏。○古老無名泉,在城北。二泉涌出,自城西南流入城中,至東南隅,達於城濠,四時不竭,汲者便之。又滿井,在城西北二裏,水甘美,人多汲飲,雖旱常滿。
  ○白玉廠關城北七十裏,夷人於此入市。又分水關,在衛北八裏,上有鎮北樓。又魏傢嶺關,在衛西北六十裏。
  通定鎮在衛東百八十裏,近遼水。舊《志》:高麗於遼水西置軍,以警察渡遼者,謂之武厲邏。隋大業八年,伐高麗,唯得遼水西武厲邏之地,置遼東郡及通定鎮而已。九年,詔修遼東古城以貯軍糧,即所置遼東郡城,以仍舊名,亦曰古城也。唐貞觀十八年,伐高麗,李世自通定濟遼水,趨玄菟。即此。又唐壘,《志》雲:在衛東南三十二裏,唐太宗徵高麗,屯兵於此,因名。○夫犁營,在衛西,或曰夫犁當作巫閭,蓋依山結營,以醫巫閭山為名也。後漢元初二年,遼東鮮卑圍無慮,又破夫犁營,殺縣令,蓋即無慮令。賢曰:夫犁故城,在營州東南,當即遼東屬國之交黎縣。
  鎮邊堡衛西北七十裏。又西有鎮夷堡,接義州衛界。《志》雲:鎮夷堡東南有盤嶺,可以按伏。又鎮遠堡,在衛東北六十裏,其西南曰東安堡。又鎮寧堡,在鎮遠堡東南四十餘裏,堡西有蛇山,可按伏。○鎮安堡,在衛北三十裏,其西北有鎮靜堡。又團山堡,在衛西北二十五裏。
  鎮武堡衛東百五十裏。萬歷末,邊將羅一貴駐守於此。又東八裏曰西興堡,堡東南又有西寧堡,西寧之西,曰西平堡。又平洋堡,在衛東二百裏,接海州衛界。亦曰平洋鋪。○製勝堡,在衛東二十裏。《一統志》:堡在衛北境者,曰鎮安、鎮邊、青石、團山、雙樹、北安、東安、南安、西安、中安等堡。在東境者,曰高廟、倒塔、板橋、平洋等堡。在南境者,曰四塔、閭陽、柳河、十三山、豐安、沙窩、沙墩、海潮、大覺、凌河、雙峰等堡,凡二十五雲。又有鹹場寨,在衛南百裏。
  十三山驛在衛西南七十裏,即十三山堡也。又西八十裏,達錦州之小凌河驛。又高平驛,在衛東四十五裏。又衛東九十裏有盤山驛。○老虎林,在邊外百餘裏。三衛駐牧處也。
  義州衛司西北五百四十裏。東至廣寧衛百二十裏,東南至廣寧右屯衛亦百二十裏,南至海岸百四十裏,西南至廣寧中屯衛九十裏,西至邊外廢興中州百六十裏。
  秦、漢遼西郡地,漢末為山戎所據。唐為營州地。遼置宜州崇義軍。金改為義州,屬中京路。元屬大寧路。明初州廢。洪武二十二年,置衛。今省入錦州府。
  衛山川環峙,迫處疆索,亦控馭之所也。
  廣寧後屯衛在義州衛治西偏,洪武二十五年置。初治舊懿州,永樂八年,徙治於此。今廢。
  ○弘政廢縣即衛治。漢置縣,屬遼西郡,後廢。遼置弘政縣,為宜州治,在今衛東北二十五裏。金移今治。元省縣入州。明初,州廢。洪武二十二年置衛,因故城修築,周九裏有奇。正德中,復修治,其城南有南關,周一裏餘。
  聞義廢縣衛南四十裏。遼置海北州廣化軍,治聞義縣。金皇統三年,州廢,縣屬義州。元省。
  ○青山衛東三十裏,上有塔。又衛東北五十裏有隘口山,又十裏有駱駝山,與廢川州接界。○牛心山在衛西六十裏。與廢興中州接界。又衛北二十裏有石門山,又北十五裏有嘉福山。
  擦牙山衛西北六十裏。其相近者曰營城山。又雙山,在衛南十五裏。又南十裏有八塔山。
  ○大凌河衛西北六十裏。源出廢大寧衛之鬆山,流入境,東南流經衛東,又經廣寧左右屯衛界,下流入海。○隘口河,在衛東北八十裏,源出廢川州之雙峰山,流入清河。《志》雲:雙峰山在衛東北九十裏。又清河,在衛東北百裏,源出廢川州境,南流合隘口河,入大凌河。
  石河衛南四十裏。源出衛西南山中,流為石房河,經衛城西一裏,南流為石河,又東入大凌河。衛南二十裏又有泥河,出西山中,流經衛東二十裏之杵頭山,入大凌河。
  ○大定堡衛西南七十裏。堡東南有十方寺。由大定而西北,有大安堡,堡北曰半邊山,可屯兵。又西北曰大康堡,其相近又有義傢堡。○太平堡,在衛北六十裏,堡南有狗河寨,可按伏。又有黃泥溝、黑鷹山,賊衝也。又大寧堡,在太平堡東二十裏,堡南有金傢溝,可按伏。又有達達嶺、分水嶺,為賊衝。又正義堡,在大寧堡南二十裏。
  大靖堡衛東北七十裏。其東曰大清堡,又東接廣寧之鎮夷堡。○永寧堡,在衛東三十裏。又有杵頭堡,在衛東二十裏,以近杵頭山而名。其在衛東者,又有遼鎮堡、三傢城等堡。
  塔山堡衛東南六十裏。其相近者,又有塔山南堡、塔山北堡。又五裏莊堡在衛南。其相近者,又有鵝食、團山、欒傢、開川等堡。又泥河堡,在衛南二十裏,其東北又有城南堡。○石傢堡,在衛西南,其相近者,曰八塔山堡。又青榆林堡在衛西,其北為萬佛堡,以近萬佛山而名。《志》雲:山在衛西十五裏。又衛西北邊外百餘裏有凌河屯。《邊防考》:凌河、墨州、上三衛賊巢也,皆在義州塞外
  廣寧中屯衛司西南六百裏。東至廣寧衛百八十裏,北至廢興中州百五十裏,西北至故大寧之廢建州百五十裏,西南至寧遠衛百二十裏,南至海岸五十裏。
  秦漢遼西郡地。東晉時,慕容置西樂縣按《十六國春秋》:晉鹹和九年,徵慕容仁,入遼東,置西樂縣。後墟其地。遼置錦州臨海軍。金因之,屬大定府。元屬大寧路皆兼置臨海節度於此。明初,仍為錦州。洪武二十四年,改置衛。今改置錦州府,領州一、縣二。
  衛山川盤錯,屹峙邊陲,稱為形勝。
  廣寧左屯衛在中屯衛治西,洪武二十四年置。今改置錦縣,為附郭。
  ○永樂廢縣即衛治,遼置為錦州治。金因之。元省縣入州。明改州置衛,因舊城修築,周五裏有奇。成化十二年,復增築。弘治十七年,並城南關。今城周七裏有奇,形勢若盤,俗謂之盤城。
  安昌城在衛西。遼置安昌縣,屬錦州。金因之。元省。陳元靚曰:元臨海節度領永樂、安昌、興城、神水四縣。考諸志無興城縣也。
  神水城在衛西北。《遼志》:漢徒河縣地,屬遼西郡。遼開泰二年,置神水縣,屬大定府。金改屬錦州。皇統三年,廢為神水鎮,尋復為縣。元廢。《志》雲:城北有溜石山堡,金末,蒙古將木華黎鎮北京大定府,降將張緻據錦州以叛,華黎以致地險兵精,欲設奇取之,遣兵急攻溜石山堡,而使別將屯永德西十裏,緻馳救溜石,永德軍遣騎將斷其歸路,華黎馳至神水,與緻遇,永德軍亦至,緻敗走,錦州遂下。○永德城,在衛北。遼初置安德縣,屬乾州,改屬霸州,尋升置安德州化平軍於此。金州廢。大定七年,改為永德縣,屬興中府。元廢。《志》雲:永德城西北去神水城五十餘裏,東北去興中城百裏。
  木葉山衛東三十裏。契丹阿保機建南樓於木葉山,在今三衛境內廢永州,非此山也。又紫荊山,在衛東八十裏。○望海山,在衛東南十五裏,山高可望滄海。
  弘蠃山衛西六十裏。亦名紅蠃山。有大小二山,綿亙東西百餘裏,今因其勢築長城,為一方之障塞。又白雲山,在衛西二十五裏,土人以山驗晴雨。○杏山,在衛西南四十裏,嚮有杏山驛。又西南三十裏有乳峰山,中峰如蓋,東西十二峰,拱城北嚮,懸岩有竇,泉出其中,寒溜如乳。又翠幕山,在衛北十裏。又北十五裏有梯子山。又有望城岡,在衛北八裏。
  ○小凌河衛東南十五裏。出廢大寧衛界,南流,經衛西南五裏,有女兒河流合焉。河出衛西南五十裏之女兒山,至此並流而東。又有哈河,在衛南十裏,亦東流合於小凌河,又南註於海。《志》雲:衛西有小河,名錦川,州以此名。或曰:小凌河與諸水回合如錦也。○大凌河,在衛東南四十裏,自義州衛流入境,又東南入廣寧右屯衛界。
  ○鬆山堡衛南二十裏。以地有鬆山而名。宣德三年,置中左千戶所於此,屬中屯衛。又大凌河堡,在衛東四十裏,以近大凌河而名。宣德三年,亦置中左千戶所於此,屬左屯衛。
  大興堡衛西六十裏。又西與寧遠衛接界,堡北有新莊子,可屯兵。又大福堡,在大興堡東北。又東為錦昌堡。○大鎮堡,在衛西北三十裏,其西曰沙河堡。又大勝堡,在衛北。其南曰蔡傢堡,有分水嶺,可以按伏。
  大茂堡衛東北四十裏,其南曰流水堡,有葦子溝,可以按伏。自堡而東,接義州之大定堡。○年豐堡,在衛東四十裏。《一統志》:衛境自東轉南,有廣濟、順陽、常豐、仁和、大有、廣盈、嘉禾、順寧、樂安、豐稷、春華、西杏、西和、永豐、臨川、富有、錦昌、豐稔、興稼、得安、南陽、福寧、秀穎、蔡傢、西寧,凡二十五堡。又衛境????、鐵場凡四,其????場百戶所,一在城南六十裏,一在城南八十裏。鐵場百戶所,一在城西六十裏,一在城南百裏。
  小凌河驛衛南三十裏。又衛西四十裏有杏山驛。又西六十裏達寧遠衛之連山驛。《邊防考》:遼東之木市凡三,置於錦州、寧遠及前屯衛。
  廣寧右屯衛司西五百裏。北至廣寧衛百二十裏,西至廣寧中屯衛八十裏,南至海岸三十裏。
  秦、漢遼東郡地。遼為顯州地。金為廣寧府地。元因之。洪武二十七年,改置衛。今並入錦州府。
  衛南臨大海,北峙醫閭。遼左有事,此亦出奇之地矣。
  ○右屯衛城即衛治,元閭陽縣之臨海鄉也。洪武二十六年,置衛於十三山堡。二十七年,遷治於此。永樂中築衛城,周五裏有奇。
  ○十三山衛北三十裏。五代鬍嶠《北行記》:十三山西南去幽燕二千裏。又《遼史》:燕王淳討武朝彥,至乾州十三山。即此。又塔山,在衛北四十裏,有塔在其上,因名。
  ○大凌河衛西二十五裏,自廣寧中屯衛流入境,又東南入於海。又城東一裏有枯凌河,從大凌河分流,或盈或涸,故名,亦東南入海。
  ○黑林堡衛西北五裏。又衛東南有河通堡。《一統志》:自衛境東北折而南,有枯樹、東海、枯凌河、檳榔、常豐、女貞等六堡。又????場百戶所,在衛南二十裏。鐵場百戶所,在衛東五十裏。
  望海頓在衛西南。隋大業八年,伐高麗,敗還,敕運黎陽、洛口、太原等倉𠔌嚮望海頓,圖再舉。謂此。
  廣寧前屯衛司西九百六十裏,西至山海關七十裏,南至海二十裏,北至邊墻二十五裏,西北至大寧廢衛三百七十裏。
  秦、漢遼西郡地。晉及後魏因之。唐初,為營州地。鹹亨中,置瑞州於此。契丹置來州歸德軍。金天德三年,改為宗州。泰和六年,復為瑞州避金主睿宗諱也。元亦曰瑞州,屬大寧路。明洪武二十五年,改衛。今省入寧遠州。
  衛襟帶燕薊,控扼營平,當戎索之要衝,司雄關之鎖鑰,誠咽喉重地也。
  ○來遠廢縣即衛治。《唐史》:貞觀十年,以烏突汗部落置威州於營州境,後改瑞州,又置來遠縣為州治,後廢。契丹改置來賓縣,來州治焉。金曰宗安縣。泰和六年,改曰瑞安。元省縣入州。明改置衛,因舊城修築,周六裏有奇。
  海陽城在衛東。《遼志》:漢海陽縣地,屬遼西郡,瀕海多礆鹵,置????場於此。慕容置集寧縣,遼置隰州平海軍,領海陽縣。金皇統三年,州廢,縣屬瑞州。元省。○海濱城,在衛西七十裏。《遼志》:本漢陽樂縣地,屬遼西郡,遼置潤州海陽軍,統海濱縣。金初封遼主天祚為海濱侯,州尋廢,縣屬瑞州。元省。明初置東關遞運所於此。《北蕃地裏書》:潤州西至渝關四十裏,南至海三十裏。舊《志》雲,海濱故縣在關城東也。
  遷民廢縣在衛西北。遼置,亦漢陽樂縣地。統和中,置遷州興善軍,統遷民縣。金州廢,又廢縣為遷民鎮,屬海陽縣。元仍曰遷民鎮,屬瑞州。緻和元年,燕帖木兒迎立懷王於大都,上都諸王也先帖木兒等自遼東以兵入遷民鎮。明洪武十三年,故元平章完者不花等犯永平,礻卑將王輅追擊至遷民鎮,擒之,即此。
  ○萬鬆山在衛西北十五裏,綿亙東西百餘裏,連山海永平界,山多鬆,因名。山北相接者,曰五指山,五峰秀拔,若五指然。《志》雲:五指山在衛北五十裏。○三山,在衛西北三十裏,高數千仞,三峰並秀,《遼志》謂之三州山。又鐵場山,在衛北三十裏。衛東北百五十裏,又有九洞山。
  十八盤山衛北九十裏。縈回麯折,十有八盤。《志》雲:衛北三十裏有石梯山,昔人鑿石為梯,以便登陟處也。又有關山,在城北十五裏。○灰山,在衛西北七十五裏。又衛西北九十裏有竜門山。《志》雲:衛西北三十裏有蛇倒退山,以險峻難越而名。又大寨兒山,在衛東北四十裏。衛東北二十裏,又有小寨兒山。
  橫嶺衛北二十裏。又北十裏曰分水嶺、青石嶺。衛東北四十裏又有白石嶺。又長嶺在衛西三十裏,其相接者曰高嶺。又西四十裏曰歡喜嶺。麻子峪,在衛西四十裏,鐵場百戶所置於此。又山口峪,在衛東南七十裏,????場百戶所置於此。又衛西北四十裏有寺兒峪。
  ○急水河源出萬鬆山,經衛西五十裏入海。又有慢水,源出歡喜嶺,經衛西七十裏入海。○六州河,在衛東北七十裏,大寧、建州等六州之水,合流入境,南流經衛東北十五裏之蛇山,又東南入海。
  杏花溝衛東北三十五裏。又東北三十五裏有三道溝,又東北二十裏有葦子溝。又爛泥溝,在衛東五裏。又衛北二十裏有芍藥溝。○白竜潭,在衛東南七十裏,南流入海。又衛西北三十裏有黑竜潭。
  ○山海關衛西七十裏,與直隸永平府接界。詳見直隸重險山海關。
  急水河堡衛西五十裏。宣德三年,增置中前千戶所於此,堡南有芝麻灣,濱海要地也。○杏林堡,在衛東五十裏,宣德三年,增置中後千戶所於此。
  鐵場堡衛西六十裏,與山海關接界。又永安堡,在衛西北四十五裏。背陰堡,在衛西北三十裏,《志》雲:嘉靖二十五年置。又三山營堡,在衛西北三十裏。○平川營堡,在衛北三十裏。又東北為瑞昌堡。又東北為高臺堡。《志》雲:自高臺入盤嶺二百五十裏,又北入毛安鋪二百裏,皆前屯舊界也。
  三道溝堡衛東北七十裏。又東為新興營堡。嘉靖三十五年,馬市成,俺答縱掠如故,別酋把都兒辛愛犯遼東新興堡,即此。又錦川營堡,在衛東北九十裏,又東接寧遠衛界。
  塔山堡衛東南六十裏。又安寧山堡,在衛東北五十五裏。慶春山堡,在衛東北七十餘裏。○海山堡,在衛西南四十裏。《一統志》:衛境自北而東南,有戰歌、安傢、慶春、永豐、古城、廣積、積糧、長安、鎮安、永安、蛇山、海泉、海山、新安、林樹、泰新、????場、三山、塔山、海濱、劉興、興安、城南、老軍,凡二十四堡。
  椴木衝衛西北三十裏。其相近者又有碾兒衝。○黃喜衝,在衛東北三十裏。又東北四十裏為塔兒衝。又十裏為老鸛衝。《邊防考》:衛境塞外百裏有鐵嶺川,三衛所駐牧處也。
  沙河驛衛東北四十裏。又東三十裏,達寧遠衛之東關驛。又高嶺驛,在衛西南三十五裏,西入山海關之道也。
  寧遠衛司西七百七十裏,西至廣寧前屯衛百三十裏,東北至廣寧中屯衛百二十裏,東北至廣寧衛三百裏,西北至故大寧衛廢利州百五十裏。
  秦漢時遼西郡地。唐為營州地。遼為錦州及來州地。金、元亦為錦、瑞二州地。明初,為廣寧前屯及中屯二衛地。宣德三年,始置衛。今改置寧遠州,屬錦州府。
  衛內拱岩關,南臨大海,居表裏之間,屹為形勝。
  ○寧遠城即衛治。創建於宣德三年,撫臣包德懷所奏置,據三首山為固,城小而堅,周七裏有奇。
  和州城衛北百二十裏,元初置和州,屬大寧路。至元五年,並入利州,為永和鄉。利州見廢大寧衛。
  ○三首山衛東五裏,三峰相峙,上有泉,四時不竭。又望海山,在衛東十八裏,下臨大海。八塔山在衛西南二十五裏,上有八小塔。又鐵帽山,在衛西十八裏。
  大團山衛西北三十裏,中高四下,固守之,可斷北寇出沒之道,團山堡置於此。又鎮山,在衛西北二十裏。其相近者又有雙山。又剌梨山在衛北,與塞外相接。○長嶺山,在衛東北五十餘裏,嚮有長嶺山堡。萬歷中,朵顔寇連山驛,總兵杜鬆出中屯所長嶺山,夜至塞外之哈流兔襲賊營,大有斬獲。《志》雲:長嶺即弘蠃山之別名,今衛東北五十六裏為小紅蠃山,衛東北六十裏即大紅蠃山,蓋與中屯衛接境處也。
  白塔峪衛西北三十五裏。又衛西六十裏有石峽口,其泉流為麯尺河,東入海。○桃花島,在衛東十五裏海濱,海舟往來,恆泊於此。又覺華島,在衛東南二十裏,上有海雲、竜宮二寺。
  ○寧遠河源出城西北山𠔌中,流至城西,分為二池,環抱城郭,復合為一,南流入海。又衛東北二十五裏有七裏河,源出廢和州,東南流入海。又臭柳河,亦出和州境,下流入海。○北沙河,出衛西二十裏之小隱山。又有北沙河,出衛西四十裏羊角山,俱東流入海。《志》雲:城東三裏又有沙河,源出衛北塞兒山,東南流入海。
  東關河在城西六十裏。自大寧境流入,上通六州河,南流入海。又女兒河,亦自境外流入,經城西一裏,東南入海。又有石橋河,在衛西十三裏,源出鐵帽山,南流入海。○西湖,在衛西十五裏,有藕、芡、魚、蝦之利。
  海衛南二十五裏。又衛東南至海,僅十五裏。
  ○塔山所在衛東五十裏。宣德三年,別置中左千戶所於此,屬寧遠衛,所城周三裏有奇,嘉靖三年修築。○小沙河所,在衛西四十裏。宣德三年,別置中右千戶所於此,屬寧遠衛,所城周三裏有奇。
  黑莊窠堡衛西六十裏,其南即石峽口,可屯兵。又西與廣寧前屯之錦川堡接界。又仙靈寺堡,在黑莊堡東。其東又有小團山堡,堡西有五澗山,可屯兵。堡西北為老虎衝,可按伏。○興水堡,在衛西北五十裏,堡北有煙籠山,可屯兵。堡東為王保兒山,可按伏。又白塔峪堡,在白塔峪口,其東為陡嶺口,可按伏。
  寨兒山堡衛北二十裏,堡東為鷹窠山,可屯兵。堡西為橫嶺,可按伏。又灰山堡,在寨兒山堡東。○鬆山寺堡,在衛東北四十裏,堡東有廟兒山,可屯兵。又沙河寨堡,在衛東北四十餘裏。又東北即長嶺山堡也。又椴木衝堡,在衛東北六十裏。又東接錦州西境之大興堡。《志》雲:衛有????場百戶所,在城南二十五裏。鐵場百戶所,在城南十八裏麻子峪。
  連山驛城東北三十二裏。又曹莊驛,在城西南十三裏。東關驛,在城西六十裏。又西六十裏為前屯衛之沙河驛。又瓦窯衝,在衛東北四十裏。○雙塔,在衛東。萬歷中,三衛部落嘗聚此犯寧前諸處。或曰:即塔山所也。又東南為湯池站,故屬錦州,置站於此,西達曹莊驛。
  瀋陽中衛司北百二十裏。北至鐵嶺衛百二十裏,東南至鴨淥江六百裏。
  《禹貢》青州地。戰國時屬燕。秦、漢為遼東郡地。晉因之,尋為挹婁國地。唐得其地,屬安東都護府,後沒於勃海,置瀋州。遼置興遼軍,後更名瀋州,亦曰昭德軍。金因之,後更為顯德軍。元曰瀋陽路《元志》:金末,瀋州毀於兵火,元初徙高麗降民散居遼陽,置高麗舉民萬戶於瀋州,以城郭初創,寄治遼陽故城。中統二年,改為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府。及高麗舉國內附,又分置安撫高麗軍民總管理瀋州。元貞二年,並兩司為瀋陽等路,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府,仍治遼陽故城。明洪武二十年置衛。今建盛京於此,府曰奉天,□□領州一、縣五。
  衛控禦荒徼,撫集戎夷,遼陽之頭目,廣寧之唇齒也。
  ○樂郊城即衛治。遼初俘薊州三河縣民,置三河縣於此,後更為樂郊縣,瀋州治焉。金因之,後廢。明洪武二十一年,修築故城,周十裏有奇。城南有南關城,周不及一裏,遊兵居焉。今改置附郭縣,曰承德,編戶□□。
  章義城衛西南六十裏。《遼志》雲:漢襄平縣地,高麗置當山縣,勃海為鐵利郡,契丹初置鐵利州。統和八年,州省。開泰七年,復置廣州,治昌義縣。金皇統三年,州廢,改縣曰章義,屬瀋州。元廢,今為章義站。
  遼濱城衛西北百八十裏,高麗之遼東城也。唐太宗剋之,改曰遼州。時亦謂之新城,以別於遼東故城也。《唐史》:貞觀十九年,伐高麗,江夏王道宗將兵數千至新城。二十年,復伐高麗,命李世將營州兵自新城道入。永徽三年,高麗侵契丹,鬆漠都督李窟哥將兵禦之,大敗高麗於新城。儀鳳二年,徙安東都護於新城,以統高麗、百濟之地。此唐所名之新城也。後為拂涅國城。勃海置東平府,督伊、蒙、陀、黑、北五州。契丹阿保機攻勃海,先剋東平,五州皆下,復置遼州於此,並置遼濱縣為州治,亦曰東平軍,德光更為始平軍。金皇統三年,州廢,縣屬瀋州。元並廢縣。近《志》謂之遼陽城,又謂之顯州城,皆誤也。按:《舊·高麗傳》:貞觀十九年,季圍遼東城,高麗發新城步騎來援。又《志》安東都護府領新城州、遼東州。據此則遼東城非新城也。蓋唐初以遼東城置遼州,亦曰遼城州,新城則置新城州,至遼時乃移遼州於新城耳。又《舊·高麗傳》曰:乾封二年,季度遼至新城,謂諸將曰:新城是高麗西境鎮城,最為要害。若不先圖,餘城未易可下。遂引兵於新城西南,據此築柵,且攻且守。城中窘迫,乃降。
  北豐城在衛西北。後漢末,公孫度據遼東,置城於此,謂之豐城。司馬懿伐遼東,豐人南徙青齊,其留者曰北豐。宋元嘉十五年,北燕主馮弘奔高麗,至遼東,高麗處之平郭,既而徙之北豐,尋殺之。鬍氏曰:慕容翰議以偏師從北道攻高麗,即此豐道雲。○白岩城,在衛西,高麗所置城也。唐貞觀十九年,剋遼東城,進軍白岩城,剋之,改置岩州。勃海曰岩州白岩軍,治白岩縣。契丹因之,改屬瀋州。金廢。
  貴德城衛東八十裏。《遼志》:漢襄平縣地,契丹置貴德州寧遠軍於此,治貴德縣。金因之。元廢。又有奉德廢縣,在貴德州東。《遼志》:勃海緣城縣地,契丹置奉德州於此,尋降為縣。金省。○奉集城,在衛東南。《遼志》:高麗置霜岩縣於此。勃海置集州,治奉集縣。契丹仍曰集州,又為懷衆軍。金廢州,以奉集縣屬貴德州。元縣廢。今為奉集堡,有鐵場百戶所,屬鐵嶺衛。《志》雲:堡東去鐵嶺衛二百十裏。
  崇信城在衛東。《遼志》:漢長岑縣地,屬樂浪郡,勃海置崇州,領崇山、溈水、緣城三縣。遼仍置崇州,亦曰隆安軍,並崇山三縣,置崇信縣為州治,在東京東北百五十裏。金廢。○玄菟城,在衛東北,漢武開朝鮮,置玄菟郡,領高句麗、上殷臺、西蓋馬三縣。又昭帝元鳳六年,築玄菟城。陳壽曰:玄菟郡本治沃沮城,後為夷貊所侵,徙治高句麗縣西北。是也。公孫度據遼東,復置玄菟郡於遼東東北二百裏。晉因之,即此城矣。隋大業八年,伐高麗,分遣辛世雄出玄菟道。唐貞觀十八年,徵高麗,拔玄菟城。皆謂此城也。
  ○東牟山衛東二十裏。唐高宗平高麗,勃海大氏以衆保挹婁之東牟山。《唐史》:山東直營州二千裏,武後時,大祚榮築城於此居之。其國界南至新羅,以泥河為界,東窮海西契丹。蓋即此山矣。或云在三衛福餘境內,誤。又輝山,在衛東北四十裏,層巒疊嶂,為諸山之冠。又黑山,亦在衛東北。○長山,在衛西北八十裏。又衛東南二百裏有三角山。又有蘇水嶺,在衛東三百八十裏。
  薄刀山在撫順關口,亦曰剝刀山,接建州界。成化三年,大帥趙輔討建州族,中軍自撫順過薄刀山、鮎魚嶺,越五嶺、蘇子河,至虎城,是也。《志》雲:塞外有石門山,有分水嶺,俱入建州境內,與五嶺為必爭之險。趙輔討建州,遣左軍出渾河,趨石門,至分水嶺。萬歷四十七年,大帥杜鬆出撫順關,越五嶺,前抵渾河,敗歿。○媳婦山,亦在撫順關外,建州右衛駐牧處也。嘉靖中,邊將黑春搗建州王果巢,陷於此。
  ○渾河衛南十裏,自衛東北塞外流入境,又南入定遼衛界。○遼河,在衛西百十裏,自鐵嶺衛流入界,又南入定遼衛境。
  蒲河衛北三十裏,源出輝山,西流入渾河。又沙河,在衛東南,亦西流入渾河。又有夾河,在撫順城南四十裏,源出塞外分水嶺,亦西流至衛南,入於渾河。
  小瀋水衛西南四十裏。東流入於渾河,亦謂之活水。宋政和六年,女真阿骨打攻遼叛將高永昌於遼陽,取瀋州,永昌帥衆拒金人於活水。金師既濟,永昌軍不戰而卻,逐北至遼陽城下,永昌敗奔長鬆,其下執之以獻,於是東京州郡皆降於女真。長鬆,蓋與遼陽相近,或以為即司東境之鬆山。
  ○撫順所衛東北八十裏。《志》雲:金貴德州地,洪武二十一年,置撫順千戶所,屬瀋陽中衛,城周二裏。○蒲河所,在衛北四十裏,洪武二十一年,置蒲河千戶所,屬瀋陽中衛,城周不及一裏。
  撫順關在撫順所東二十裏,置馬市於此,為建州種人朝貢市馬處。《輿程記》:從撫順路,二十裏至關口剝刀山,五裏至土木河,十五裏至新寨,二十五裏至汪江木寨,十五裏至氈房山城,八裏至窩兒鬍寨,三十裏至古路寨,十五裏至哈寨,十七裏至五嶺關,三裏至馬兒墩寨,十裏至穆七寨,六十裏至拖東寨,三十裏即建州老寨也。一路皆坦易大道,而五嶺特為險峻。
  靜遠堡衛西七十裏,與定遼衛之長營堡接界。其相近又有陳寧堡。又平虜堡,在衛西北三十三裏。堡北去邊十裏,堡南有河一道。弘治十七年建永利閘一座於河東南,以扌益賊騎,使不得渡河犯衛城。○上榆林堡,在衛西北四十裏。其相近者,有倒塔兒空堡,萬歷末增置。又十方寺堡,在蒲河所西北。其南有馬空堡,亦萬歷末增置。
  武靖堡衛西南七十裏。又衛南六十裏有永盈堡。《志》雲:衛南又有常豐、慶稔、嘉禾、大有、土母河五堡。○會安堡,在撫順所東十餘裏。所西南又有渾河、塔下二堡。《志》雲:衛西有高墩屯。弘治中,嘗議建營堡於此。又有鐵場百戶所,在衛東九十裏安平山,山屬定遼衛。又有????場百戶所,在海州之梁房口。
  古勒寨在撫順關外百餘裏,海西南關族駐牧於此。寨陡峻,三面壁立,濠塹甚險。萬歷十二年,大帥李成梁攻拔之。又莽子寨,在毛憐北境,成梁遣別將秦得倚所攻拔處也。○八口,在衛東境。宋政和六年,遼東京裨將高永昌以三千兵屯八口,誘其勃海戍卒作亂,入遼陽據之。即此。
  鐵嶺衛司北二百四十裏。北至三萬衛九十裏,東南至撫順千戶所一百裏。
  秦、漢時遼東地。勃海置富州,契丹更名銀州。金皇統三年,州廢,以其地屬鹹平府。元因之。明洪武二十六年,置衛。今改置鐵嶺縣,屬奉天府。
  衛控扼夷落,保障邊陲,山川環繞,屹為要地。
  ○新興城即衛治。本勃海富壽縣,為富州治,境有延津。遼更名延津縣,銀州治焉。金皇統三年,州廢,更置新興縣,屬鹹平府。金末廢。元因之。明洪武二十一年,在衛治東南五百裏故鐵嶺城,置鐵嶺衛,與高麗接境。二十六年,徙治於此,因故城修築,周五裏有奇。又有故新興城,在今衛東。《遼志》雲:故越喜國地,勃海置銀冶於此,因置銀州。遼改富州為銀州,以故銀州置新興縣屬焉。是也。金並入延津縣,又改延津為新興縣。
  挹婁城衛南六十五裏。本挹婁地。《遼志》:漢樂浪郡海冥縣地,勃海置興州,領盛吉、蒜山、鐵山三縣。遼廢,尋復置興州興中軍,治常安縣。金州廢。大定二十九年,改為挹婁縣,屬瀋州。元縣廢。今為懿路所。
  慶雲城衛西北五十裏。本勃海蒙州地。契丹阿保機俘檀州民置檀州,並置密雲縣於此。尋改州為祺州佑聖軍,縣曰慶雲縣。金州廢,縣屬鹹平府。元廢縣為慶雲驛。《元志》:至元三十年,置遼陽路,自慶雲北至合裏賓,凡二十八驛。○永平廢縣,在衛東北,本勃海優富縣地,契丹置永平寨於此。尋升為縣,屬銀州。金省。
  銅山城衛西北五十裏。《遼志》:勃海東平寨地,契丹置同州鎮東軍,後更為鎮安軍,治東平縣,兼領永昌縣。金州廢,尋改置銅山縣,屬鹹平府。元廢。○雙城廢縣,在衛西六十裏。本挹婁故地,勃海置安定郡及安夷縣,後廢。契丹置雙州保安軍,治雙城縣。金州廢,縣屬瀋州。元省。
  鹹平城在衛東北。《遼志》:漢遼東郡侯城縣以北地。高麗為銅山縣地。勃海置銅山郡,地在竜泉府之南,多山險,寇盜以為淵藪。契丹建城於此,初號郝裏太保城。開泰八年,置鹹州安東軍,治鹹平縣。金曰鹹州路。天德二年,升鹹平府。大定中,又改鹹平縣為平郭縣。貞初,耶律留哥聚衆隆安,金人討之,為所敗,盡有遼東州郡,稱遼王,都於此。元初縣廢,以鹹平府隸開元路,後改隸遼東宣慰司。明初廢。○清安城,在鹹平東北。遼置肅州信陵軍,治清安縣。金廢州,以縣屬鹹平府。元廢。
  歸仁城在故鹹平東境。《遼志》:通州安遠軍,本扶餘國王城,勃海號扶餘城。遼初故置竜州,尋曰通州,領通遠、安遠、歸仁、漁𠔌四縣。金州廢,以三縣並入歸仁,屬鹹平府。元初廢。又玉山廢縣,在鹹平東南,金置縣,屬鹹平府。貞二年,升為玉山州順安軍,金末廢。○榮安廢縣,在衛西北,遼河東岸,金置,屬鹹平府,元廢。
  ○竜首山衛東二裏。又衛東三十裏有鬆山。又東六十裏有大灰山。○虎頭山,在衛東南百十裏。又衛東八十裏為山羊山,皆東面之障蔽也。
  保山衛西北三十裏,遼河西岸。又馬鞍山,在衛西百十裏,遼河之西。又有塔兒山,在衛西南四十裏。又西南四十裏有上塔兒山,又西南十裏為下塔兒山,二山亦俱在遼河之西。○黃山,在衛西南五十裏,又西南十裏曰豬兒山。又有寨坡嶺,在衛南六十裏。
  ○遼河衛西八十裏,自三萬衛南流入境,又南入瀋陽衛界。○柴河,在衛北二裏。源出衛東鬆山之西,會諸水而西入遼河。又泛河,在衛南三十裏,出鬆山之東,亦會諸山之水,而南流經黃山塔,北流入於遼河。
  小清河衛南六十裏。源出廢貴德州南山中,西流經懿路城南,又西入於遼河。又泥溝河,在衛南八十裏。源出瀋陽衛之東山,西北流入境,又西流經瀋陽之十方寺堡,入於遼河。
  ○懿路所即故挹婁城也。明初置中右千戶,左左千戶及中左千戶等所,屬鐵嶺衛。洪武二十九年,調左左千戶所於懿路城。永樂初,虜酋鬼力赤等寇遼東懿路寨,即此城也。五年,因舊城修築,周四裏有奇。八年,復調中千戶所戍於此。嘉靖三十七年,改築懿路關廂,四十四年,復增築焉。○泛河所,在城南三十裏。正統四年,調中左千戶所於此,築城周不及四裏。
  三岔兒堡衛東南七十裏。《志》雲:堡在懿路所東,其東有張傢樓近堡。又有黃泥窪,賊徑也。又東南有二道關,又東有三道關,山路崎嶇,舊屬海西,今為建州境內。萬歷中,大帥馬林由三岔出塞,敗績於二道關。《輿程記》:出鐵嶺路至三岔兒,又十裏至仙石洞,十裏至八灣,八十裏由詐合寨大路抄至康傢寨,八十裏至大寨,又十裏即建州老寨矣。此一路皆平川疏木,惟康傢寨二十裏有夾川平佃大樹,五十裏中有夾溝𠔌,為必防之處。○丁字泊堡,在懿路所西,接瀋陽衛蒲河所界。
  宋傢泊堡在泛河所西十裏。西南接丁字泊堡所,東有白傢衝堡,西南接三岔兒堡。又有曾遲堡,在宋傢泊堡東北。其東北又有平定堡,又東北接三萬衛之定遠堡。《志》雲:所東有李屯堡,嘉靖間增築。
  撫安堡衛東五十裏。其東有石門堡,可屯兵。南有小釣子山,可按伏。又有竜潭寺口,賊衝也。又鎮西堡,在衛西北遼河外,近堡有熊官兒屯,官軍嘗禦敵於此。又堡東有彭傢灣堡,嘉靖中增築。○常裕堡,在衛南三十五裏。《一統志》:自堡而東南,有永登、秀穎、豐平、大有、富豐、安福、團山、康嘉,凡八堡。
  三萬衛司北三百三十裏。南至鐵嶺衛九十裏,西至廢懿州三百七十裏,東北至三衛境廢信州三百十裏。
  古肅慎地。隋唐時,為黑水所居。唐元和以後,勃海取其地,屬上京竜泉府。勃海衰,黑水女真復有之,後滅遼,此為會寧府之地。金末,其將蒲鮮萬奴據遼東,蒙古剋之。至元二十三年,置開元路《元史》:元初平遼東,置開元南京二萬戶府,治黃竜府。至元四年,更遼東路總管府。二十三年,改為開元路。王氏曰:開元者,金上京境內地名,元平遼東,引師至此,遂定其地。時上京一帶,俱已殘毀,因改建開元路。以三萬衛為即會寧故地者,誤也。明洪武二十一年,置兀者野人乞例迷女直軍民府。二十二年,罷府,置今衛。今改置開原縣,屬奉天府。
  衛控臨絶徼,翼帶鎮城,居全遼之上遊,為東陲之險塞。
  遼海衛在三萬衛治東北,洪武二十一年置。初治牛傢莊,二十六年,移治於此,今廢。
  安東州在三萬衛治西南,永樂七年置。今亦並入開原縣。
  ○開元城即衛治。元或作原,誤也。蒙古窩闊臺六年,初立開元南京二萬戶,治黃竜府。或以今城即黃竜城,非也。蓋初寄治於黃竜府,後徙今治。明初,因舊城設三萬衛,洪武二十五年修築,周二十三裏有奇。
  廢信州在衛東北四百裏。《遼志》雲:本粵喜故城,勃海置懷遠府,治懷福縣。遼改置信州彰聖軍,又改置武昌縣為州治,金因之。元州縣俱廢。又定武廢縣在信州境,本勃海豹山縣地,遼置定功縣,又改為足武縣,屬信州,金廢。
  廢韓州在衛東北。《遼志》雲:本藁離國,舊治柳河縣,高麗置莫阝頡府,都督莫阝、頡二州,勃海因之,後廢。契丹初置三河、榆河二州,尋並二州置韓州東平軍。金因之,又增置臨津縣為州治,而以所統柳河縣屬焉。元初廢。○柳河廢縣,在韓州境。《遼志》:本勃海粵喜縣地,遼置柳河縣,屬韓州,金因之,元省。
  廢鳳州在故韓州北二百裏,遼置。《志》雲:亦藁離國故地,勃海之安寧郡也。契丹置,州西北至上京九百裏。金廢。○九連城,在衛東北九十裏,木川東岸,城連屬有九,因名。明初徵納哈出,駐兵於此。
  ○黃山衛東北十五裏。又衛東一十裏有塔兒山,又東四十五裏有鬆山。○刀畢山,在衛西南二百五十裏。刀畢蓋二山西相連。又熊山,在衛西北百九十裏,與刀畢山俱在遼河西岸。
  金山在衛西北三百五十裏,遼河北岸。唐乾封二年,薛仁貴破高麗於金山,進拔扶餘城,即此。一名麯呂金山。又西北三十裏曰東金山,又二十裏曰西金山,三山延亙三百餘裏。明初馮勝破納哈出於此。詳見直隸兀良哈境。○牛心山,在衛東北三百五十裏。《志》雲:在艾河之北,土河之東。又阿兒幹山,在衛東北三百五十裏,廢信州之東南。
  分水嶺有二:東嶺在衛東二百五十裏,密河西岸,西嶺在衛北二百裏,遼河西北。天順三年,大帥趙輔分遣左軍出渾河、柴河、石門河、土木河,至分水嶺。討叛酋是也。
  ○金綫河在衛城東北,西流入城,出西水關,又南入清河,夾岸多柳,因名。
  清河衛東五十裏,謂之大清河。源出分水嶺,流經城東南,有小清河,自衛東流合焉,經城南,西流入於遼河。○密河,在衛東二百五十裏,自塞外流入,合於大清河。又馬鬃河在衛西三十裏,源出衛東北境黑嘴山,繞黃山後西南流入於大清河。又衛東北百裏有水川,源亦出分水嶺,下流入大清河。
  艾河衛東北二百五十裏。源出塞外,流經衛東北境黑嘴山,與土河會。又上河,在衛北二百五十裏,亦自塞外流入,至黑嘴山,合於艾河。二河合流,謂之遼海,經衛西八十裏,又西南流入鐵嶺瀋陽境,即遼河之上源也。○塗河,在衛西北二百五十裏。自塞外流入境,南合遼河。又有亮子河,出衛東北境槍竿嶺,西南流入於遼河。
  ○鎮北關衛東北七十裏,海西族朝貢市易處。又廣順關,在衛東六十九裏靖安堡東。嘉靖中,海西族分道款關,因以鎮北曰北關,廣順曰南關。○新安關,在衛西六十裏,慶雲堡北。又清河關在衛西南六十裏,山頭關在衛南六十裏,各關俱有官軍戍守。《志》雲:衛南四十五裏有中固城,永樂五年築,撫順驛置於此。
  靖安堡衛東六十裏。近堡曰黃泥岡,按伏處也。萬歷四十七年,大帥馬林等分為□□□從靖安出邊,南嚮建州,即此。又東川堡,在衛東南七十裏。《輿程記》:從東川堡路□□□至剪河□□□□□□□□□□□□□至黃嶺□□□□□□□□□□□□□至拖東□□□□□□□□□□□□□亦可抄□□□□□□□□□□□□□直趨老寨,皆坦途也。
  古城堡衛西南四十五裏。又西十五裏曰慶雲堡,與中固城、定遼堡相為應援。《邊防考》:衛城南舊有馬市。蓋□□□□□□□□□,一在開元□□□□□□□□□□□城東三裏,一在□□□□□□□□□□。正統間,罷其□□開元□□□□□□□□,又添設馬市於古城堡南。嘉靖三年,□□□慶雲堡北,每歲□西黑竜江部市易□□。○永寧堡,在衛西北二十裏,其東曰鎮夷堡,近堡有皇甫城,按伏處也。
  定遠堡在衛南,中固城西,近堡有高麗屯,可屯兵。又柴河堡在中固城東南,近堡有關門衝,可屯兵。又有馬傢寨,可按伏。○威遠堡,在衛東五十裏。近堡有木川、百峰山,皆為賊衝。又鬆山堡,在靖安堡西南,與中固城、柴河堡接境。
  清陽堡衛北二十裏。又東二十裏曰鎮北堡。去鎮北關六十裏,又有靜邊堡,與鎮北堡相近。
  瓦峪堡衛東三十裏。又扣河堡,在衛東南六十裏。《一統志》:衛境自東南轉西,有實秀、實穎、迎陽、扣河、長城、東川、福興、關東、嘉禾、雍康、石門、常寧、上饒、團山、甘泉、城、嚮陽、問糧、古城、仙安、永慶、長樂、山岡、三山、勸農、富川、聚貨、梁山、高梁、中寨、泉安、黑穗、豐樂、蓮湖、永豐,凡三十五堡,俱有官軍戍守。○曹子𠔌寨,在衛東南塞外,□□□□□□□□□□□□□李成梁□□□□□□□□人等寨□□□□□□□。
  亦赤哈答寨在靖安堡邊外七十裏。□□□之□別□□□□□□□□□□□□□□十裏地□□□□□□□□□□□□□□因呼為□□□□□□□□□□此構釁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敘寧都魏禧敘南昌彭士望總敘一總敘二總敘三凡例二十六則
目次歷代州域形勢紀要序捲一捲二捲三捲四
捲五捲六捲七捲八捲九北直方輿紀要序
捲十捲十一捲十二捲十三捲十四捲十五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