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思考 》 歷史與意志:毛澤東思想的哲學透視 》
“神話君主”(6)
魏斐德 Frederic Evans Wakeman, Jr.
人們發現自己面對着純自然關係或者被神秘化為自然關係的社會關係。它們似乎是固定不變的、完備的實體;雖然能加以操縱,甚至能加以把握,但决不會被摒棄。然而,這種情況也在個人意識中創造了實踐的可能性。實踐成為適合於孤立個人的行為方式,它變成為他的倫理道德。[240]
因此列寧曾論證,無需否定歷史,或者無需否定歷史唯物主義,就能夠擺脫必然性。因為歷史唯物主義實際上就是“無産階級革命的理論”,所以對列寧的理論結構可以用他“發掘那些在資産階級社會的表象下面具有無産階級革命傾嚮的東西”[241]的能力來衡量。總之,辯證法“不是一種可以機械地應用到全部生活現象中的完備的理論”;它期待以一種“更完整和理論上更發展的形式”[242]得到應用。
馬剋思主義在列寧手中得以發展,這種發展僅僅在於進一步瞭解了個人行為同總體命運———即整個工人階級的革命命運之間密切的、顯而易見的,同時又是重要的關係。列寧衹是把馬剋思主義嚮具體化推進了一步。正因為如此,從世界歷史意義上講,他成為了在無産階級解放鬥爭中應運而生的,同馬剋思並駕齊驅的惟一的理論傢。[243]
因此,如果個人能夠洞察人類的共同命運,並且把自己同社會歷史整體牢固地結合在一起,那麽他就既能夠實踐馬剋思主義,也能夠使之升華到一個更高的理論高度。因此,盧卡奇心目中的列寧是雙料的黑格爾主義者。一方面,他通過洞察歷史“命運”(理念的主觀認識),把必然性同意志嫁接在一起;另一方面,他又通過實踐,個別地傳達具體的普遍。“對馬剋思主義具體問題的具體分析並非反對‘純粹’的理論;正相反,它其實是所有名副其實的理論的最高峰,結果就産生了實踐。”[244]但這並沒有使列寧成為一個抽象的哲學動因。相反,盧卡奇非常贊賞列寧的個人行動膽略。另有一些馬剋思主義者,他們如此關心學說的純潔性,以至於他們的“革命更多的是停留在口頭上,而根本不懂得究竟何謂革命”[245]。可是,列寧卻認為,“凡是期待一種‘純粹的’社會革命的人,都絶不會活着親眼看到那種革命”[246]。實際上,在盧卡奇看來,他似乎是斯多噶—伊壁鳩魯先哲們的一種集中體現。作為一位“垂範人間”的模範,列寧闡述了在一段時期內存在“一種根深蒂固的價值”;在此期間,操作正在取代實踐,官僚正在取代革命。[247]
20世紀20年代中葉的一代人,既看到了社會主義革命在德國與匈牙利的失敗,也看到了它在蘇聯已經流於常規化。盧卡奇早期對新康德主義的研究,使他更敏感地察覺到這種馬剋思主義理論同實踐的脫節;新康德主義強調“是”與“應該是”之間、“實在”與“價值”之間存在着區別。因此,他力圖這樣地來解决馬剋思主義的必然和自由的矛盾:人面對社會决定因素能夠作出選擇的證據可以在如下的個人認識中找到———他應該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對願望與現實之間差異的同樣一種認識,也顯示出法蘭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主義的特徵;這個學派力圖創造出超越直接經驗局限性而又不必過深地陷入黑格爾唯心論的一種辯證的社會科學。麥剋思?霍剋海默爾把尼采或狄爾泰的生命哲學同馬剋思主義的理性主義相結合,試圖協調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248]他的批判理論的一大分支,在艾裏希?弗洛姆的唯心論以及赫伯特?馬爾庫塞關於工業化同異化相聯繫的觀念中,把精神分析和歷史融為一體。20世紀60年代美國新左派運動的參與者們受到了馬剋思主義中這樣一個特殊流派的影響。雖然對這樣一個折衷主義的運動下個總的結論是睏難的,但這個運動的一個主要動因當然是對如下狀況的一種深沉憂慮,即在技術化的現代化社會中人的個性的喪失,從而必然趨嚮於指望在毛澤東的中國來證明個人與群衆之間的可協調性。雖然尋求人道的馬剋思主義制度的人們有時被毛澤東的個人崇拜所睏擾,但是,使各種疑慮一掃而光的是相信能夠創立一個超越異化的社會主義社會。像青年盧卡奇一樣,新左派運動的參加者們不顧斯大林主義幻想的大破滅,卻花費巨大人力去建構一個社會主義的烏托邦;這種衝動具有深刻的人道主義的味道,它是一種避免馬剋思主義演化成社會學的許諾;這種社會學承認專傢治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分層以及革命官僚主義化的不可抗拒性。如果自由王國得以實現,那麽這些“規律”必將崩潰,從而又需要盧梭的“立法者”,葛蘭西的“神話君主”,盧卡奇的“列寧”以及毛澤東本人。總之,規律將遭到理念的反對:與之相關的幻想即個體的必要性。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
|
前言(1) | 前言(2) | 前言(3) | 前言(4) | 革命奠基人(1) | 革命奠基人(2) | 革命奠基人(3) | 革命奠基人(4) | 革命奠基人(5) | 革命奠基人(6) | 革命奠基人(7) | 革命奠基人(8) | 革命奠基人(9) | 革命奠基人(10) | 紅太陽(1) | 紅太陽(2) | 紅太陽(3) | 紅太陽(4) | 紅太陽(5) | “獨裁者”(1) | “獨裁者”(2) | “獨裁者”(3) | “獨裁者”(4) | “獨裁者”(5)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