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类 《诗经》心得   》 第48节:第五章(2)      Liu Xuyi

  我也认为,《索隐》的说法更有道理,若武公确实是弑兄得位,史上应该会有记载。
  《国语》称,武公九十五岁的时候,仍然“箴诫於国,恭恪于朝,倚几有诵,至于没身,谓之叡圣”。可见是一个有道明君。《史记》也载,“武公即位,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四十二年,犬戎杀周幽王,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为公”。
  武公之子是庄公,庄公娶了一个美貌而无子的齐姜(又叫庄姜),因为夫人无子,致使宠妾所生的两个儿子公子完与公子州吁发生了争夺君位的矛盾。卫国开始露出衰乱的苗头。这些史事在《邶》、《鄘》二风中都有诗表过。
  《淇奥》就是一首颂武公之德的诗。把武公称作文采斐然的君子,当是人们对这种道德君子的期许和向往。诗的大意是:
  远望那淇水的河湾,翠竹婀娜挺拔。有位君子文采斐然,像骨器一样反复切磋过,像玉石一般反复琢磨过。神态庄重胸怀宽广,地位显赫气宇轩昂。这样的文采君子,如何能不想他!
  远望那淇水的河湾,翠竹青绿挺拔。有位君子德配四方,耳边垂着玉石镶嵌着的耳瑱,会弁上闪烁着灿烂的星光。神态庄严胸怀大度,气宇轩昂举止威武。这样的道德君子,如何能不想他!
  远望那淇水的河湾,翠竹郁然挺拔。有位君子风流潇洒,纯粹得如金似锡,温纯得如圭似璧。神气旷达举止大度,心胸宽展抱负非凡。谈吐幽默妙语如珠,体贴温和毫不轻薄!
  这样一位貌似潘安的美男子,或许是诗人的夸耀之辞。所谓爱到深处,什么都是美的了,但无疑也是诗人发自内心的赞美。《诗经》中很少这样集中描写赞美一个男子的外貌,“充耳琇莹,会弁如星”,这一系列的华美衣饰、珠光宝气的外表描写,或许都是为了衬托君子的内在美。诗人的重心并不在这些装饰,正如全诗以翠竹起兴,目的只是以竹的意象来比喻君子的气节。竹子四季常青,隐喻君子充满生机活力;竹子有节,隐喻君子的气节;竹子空心,隐喻君子虚心;竹子之性质朴而淳厚,品清奇而典雅,形文静而怡然,这一切都吻合君子的内在美德,读者仿佛看到了“君子”挺秀清朗的风姿;竹子挺拔丛生,隐喻诗人对君子生命力强盛、年华久远的期盼和祝愿,无怪乎后世的诗人总爱以竹入诗入画。“衙斋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这首诗可能就化自于此。
  在诗人眼中,这样一位君子,是德才兼备、潇洒风流、宽和幽默的,也形象地展示了男子汉真正的美在于气质和品格,才华和修养。
  更有意义的是,诗里还开始运用大量的明喻,来赞美君子。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金如锡,如圭如璧”,这些比喻如今早已是脍炙人口,运用得也恰到好处,寓示着君子之美在于后天的学习修养和道德磨砺。而诗中所选择的比喻的对象,都是人们眼里熟悉的美好事物,如“竹”、“玉”、“金”,紧扣“有匪君子”的内秀美,诗人藉此来表达内心中永远难以忘怀的情感。
  《诗经》中对男性的赞美有两类,一是君子,一是士。士是男人的通称,君子则是贵族的尊称。若是以现代人要么用严肃的眼光要么用庸俗的哥呀妹呀的眼光来审读,不知道会成为什么。《诗经》时代,贵族固然值得人们的尊敬,但不一定值得人们歌颂。只有贵族中真正的君子才值得人们向往。《诗经》中的贵族,一样是人们或诅咒或讽刺的对象,并不因为你是贵族;《诗经》中的君子,并不因为你是贵族而怀着阶级仇恨看待你,赞美起来反而可能更加尽心。
  对君子的向往,即便是孔子也不能免俗。《论语》中的君子,是上古时代人们心目中一种可亲可近的理想,寄寓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一生的追求,它包容广大,像于丹所说的,举凡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生之道、理想之道,无不括其中。而君子又并非那么高不可攀,相反,它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做一个善良的人,是君子;做一个有担当的人,是君子;做一个无私的人,是君子;做一个民胞物与的人,更是君子。君子有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境界,能够做到哪一个层次都是值得称道的。《论语》中众多对君子的描述,你只须选择其中任何一条,都可以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君子。最低限度,不做小人,也是一种君子之风。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第一章(1)第2节:第一章(2)第3节:第一章(3)第4节:第一章(4)
第5节:第一章(5)第6节:第一章(6)第7节:第一章(7)第8节:第二章(1)
第9节:第二章(2)第10节:第二章(3)第11节:第二章(4)第12节:第二章(5)
第13节:第二章(6)第14节:第二章(7)第15节:第二章(8)第16节:第三章(1)
第17节:第三章(2)第18节:第三章(3)第19节:第三章(4)第20节:第三章(5)
第21节:第三章(6)第22节:第三章(7)第23节:第三章(8)第24节:第三章(9)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