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代 》 寫在時空縫隙裏的感悟:人在時空之間 》
第48節:稱謂的睏惑(1)
葛劍雄 Ge Jianxiong
當然,像我這樣進不了“新百傢姓”的人就比較幸運。我的名字不算冷僻,但與姓配在一起就罕見了。我在《四庫全書》中作過檢索,未發現同姓名的;又在網上檢索過,衹在某人寫的武俠小說中見到一人,又在一篇網絡小說中找到一個,前者是正面人物,後者是反面人物,倒是平衡的。要是我姓張、王、李,那在相識的人中就有同姓名。
大傢都知道,同姓名的原因之一,是中國取名時往往受政治、時事、觀念、期望、道義、地域等現實因素的影響,所以在一段時間、一個地區內使用同一名字的頻率特別高,如勝利、解放、和平、建國、建華、中華、愛國、為民、抗美、衛國、躍進、紅旗、衛星、紅衛、衛東、文革、立新、振興、招弟(娣)、小妹、根生等,還有些字如剛、強、勇、仁、義、智、信、文、纔、勤、孝、明、鋒、波、濤、軍、兵、富、貴、財、發、根、榮、桂、蘭、梅、珍、寶、花等也相當普遍。
原因之二,是一些人偏好用單名。我的印象,上世紀50年代用單名的人還是少數,但似乎高幹、老幹部中和文藝作品中單名特多,據說不少人在參加革命後都將原來兩個字的名字改為單字,或者連名帶姓改為單名。不知是否受此影響,自60年代以後使用單名的人越來越多,一度成為多數。這更增加了同姓名的概率,特別是在一些“大姓”中,單名的同姓名者比比皆是。
不過即使大傢都取雙名,甚至像有人建議的那樣,將姓名加到四個字,如將父母的姓連在一起合成復姓,再加上兩個字的名字,恐怕也不能解决某些大姓的重名問題。儘管常用的漢字有四五千個,但並不是所有的字都能用於名字的,如一些貶義詞、不雅的詞、被認為不吉利的字等,一些在普通話或方言中具有不佳諧音的字。還有些字過於冷僻,不僅一般人不認識,電腦字庫上沒有,而且連準確的讀音都不知道,姓名老是讓人傢念錯總不好吧!
其實中國古代就遇到了同名的麻煩,因為中國歷來人口衆多,公元初已有6000多萬,11世紀突破1億,鴉片戰爭前已過4億,一些大姓早就有不少同姓名産生。一部《二十四史》中就有不少同姓名,歷史上的《同名錄》已經編過好幾部。
古人的避免辦法不少。一是除名字外還有字,同名再同字的概率就不高了,必要時在姓名後面註上字,或者幹脆“以字行”,從此以字代替名了。一是註明籍貫,或者郡望,同姓名者未必會是同地出生,或同一籍貫。一些大宗族還采取將世代排定的辦法,預先定下一首詩或幾句話,規定每一代用一個字,有的規定一二十字循環使用,這樣上下輩分不會混淆,宗族內部也不易産生同名。有的在規定名字第一個字必須用表明輩分的字以外,還規定第二個字必須用相同的偏旁,如清朝同治、光緒皇帝都是“載”字輩,第二個字用水旁,所以就是載淳、載湉、載澧、載洵、載濤等。但這辦法也有局限,如果這一輩人特別多,往往會將能用的同偏旁字用荊
看來靠傳統辦法解决不了同姓名現象,那麽衹能加強管理。如果全國的姓名都能通過網絡查詢,取名前就可以知道這一姓名是否有相同,已經有多少。全國範圍內實在避不了,也可以在本省市中避免,至少減少一些同姓名。但要完全避免,就衹能依靠在全國絶無重複的身分證號碼,規定在重要場合姓名與身分證號碼同時使用,或者衹能用號碼。
3-2稱謂的睏惑
當了四十年教師,快六十歲的人,寫了一輩子的信,說來或許你不信,如今還常常為稱謂而睏惑。
幼時從廢紙堆裏檢到一本“尺牘”範本,見到兒子給父親寫信應該稱“父親大人膝下敬稟者不孝男某某”。讀小學三年級時父親在上海謀生,傢裏有事要我給他寫信,我覺得照尺牘書上寫有“封建思想”,又太囉唆,就自作主張簡化為“父親大人”,最後稱“兒某某敬上”。但信的正文中已經用“你”、“我”,而不再沿用“大人”“兒”如何如何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中國的形成(1) | 第2節:中國的形成(2) | 第3節:中國的形成(3) | 第4節:從天下到世界(1) | 第5節:從天下到世界(2) | 第6節:從天下到世界(3) | 第7節:從天下到世界(4) | 第8節:中國與世界(1) | 第9節:中國與世界(2) | 第10節:秦朝的疆域 西漢的疆域 | 第11節:“中興”和動蕩:東漢的疆界變遷 | 第12節:舟車萬裏同:唐前期疆域圖 | 第13節:四海混一遠逾漢唐:元朝疆域的形成 | 第14節:空前的疆域空前的統一:清朝的疆域 | 第15節:唐朝的長安和洛陽 | 第16節:大汗之城中國首都:大都 | 第17節:尊重歷史,立足現實(1) | 第18節:尊重歷史,立足現實(2) | 第19節:尊重歷史,立足現實(3) | 第20節:對中國歷史疆域的敘述應該嚴格按照歷史事實 | 第21節:古地圖何以絶跡 地圖是誰用的 | 第22節:中國在地圖上的位置 來自外國的製圖知識 | 第23節:得天下與治天下 | 第24節:杯酒釋兵權之後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