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甲午悲歌--北洋水師的覆沒   》 2春帆樓初開談判      鄭彭年 Zheng Pengnian

  3月20日,中日兩國全權大臣在馬關紅石山下的春帆樓舉行首次談判。是日下午2時30分,李鴻章帶同參議李經方和參贊羅豐祿、馬建忠、伍廷芳及翻譯盧永銘、羅庚齡乘渡輪登岸,來到修葺一新的春帆樓,在樓下正廳略事休息。3時5分,他們踏着華麗的地毯登樓,進入會議廳。接着,日本全權大臣伊藤博文、陸奧宗光等也到達會常伊藤與李鴻章兩人寒暄畢,大傢坐定,會議開始。
  “中堂此來,一路順風否?”伊藤問。“一路順風,唯在成山停泊一日。承兩位在岸上預備公館,謝謝!”李鴻章答。“此間地僻,並無與頭等欽差相宜之館捨,甚為抱歉!”伊說。“豈敢豈敢。”李說。
  伊藤稍停片刻,開口說:“本日應辦第一要事,係互換全權文憑。”李鴻章即將其所帶的黃綢包袱解開,從繪有黃竜圖案的筒中取出敕書及英文本,遞給伊藤。伊藤也打開錦袋,取出敕書及英譯本遞給李鴻章。李鴻章將日方敕書交給盧永銘看,將英譯本交給李經方、羅豐祿看,然後低語交換意見。
  “日皇敕書妥否?”陸奧問。“甚妥。我國敕書妥否?”李鴻章說。“此次敕書甚妥。”伊藤說。至此,李鴻章方始放心,便令羅豐祿宣誦擬請停戰的英文備忘錄,希望在議和之前擬請兩國水陸各軍立即停戰,以利彼此商議和約條款。羅豐祿以一口流利的英語誦畢,將此備忘錄交給伊藤。伊藤淡淡地說:“此事明天再作答復。”李鴻章心裏一怔,頗為掃興。伊藤似有所察,便轉換話題,雙方轉入一般談話。
  “此次貴國敕書甚為妥善,可惜無御筆簽名。”伊藤說。
  “此係各國俗尚不同,蓋用禦寶,即與御筆簽名無異。”李鴻章說:“此次姑不深求。唯貴國大皇帝既與外國國主通好,何不悉照各國通例辦理?”伊藤說。“我國嚮無此辦法,且臣下未便相強。”李鴻章說。伊藤“噢”的一聲,呷了一口茶說:“原來如此。”隨後伊藤恭維着說:“中堂位尊責重,此次奉派為頭等全權大臣,實出至誠。”“我國若非誠心修好,必不派我;我無誠心講和,也不來此。”李鴻章說。“中堂奉派之事,責任甚大。兩國停爭,重修睦誼,所係非輕。”伊藤說。於是李鴻章發表長篇大論,議論中日友好:“亞細亞洲,我中日兩國最為鄰近,且係同文,豈可尋仇?今暫時相爭,總以永好為事。如尋仇不已,則有害於華,未必對日有益。試觀歐洲各國,練兵雖強,不輕易起釁。我中日既在同洲,也當效法歐洲。如我兩國使臣,彼此深知此意,應力維亞洲大局,永結和好,務使我亞洲黃種之民不為歐洲白種之民所侵蝕。”
  對李鴻章的這番議論,後來陸奧宗光在他的《蹇蹇錄》中評論道:“他所談論的,雖然衹是今日東方政界人士的老生常談,但是他如此高談闊論,其目的是想藉此引起我國的同情,間用冷嘲熱諷以掩蓋戰敗者的屈辱地位。儘管他狡猾,卻也令人可愛,可以說到底不愧為中國的一個人物。”不過會見時伊藤很客氣地說:“中堂之論甚愜我心。十年前我在津時已與中堂談及,何故至今一無變更?本大臣深為抱憾。”“唉!當時貴大臣相勸說:‘中國地廣人衆,變革諸政,應由慚而來。’今轉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更為抱憾,自慚心有餘而力不足。貴國兵將,悉照西法,訓練甚精;各項政治,日新月異。此次本大臣進京,與士大夫談論,也有人深知我國必宜改變,方能自立。”李鴻章說。“天道無親,唯德是親。貴國如願振作,皇天在上,必能扶助貴國如願以償。”伊藤說。“貴國經貴大臣如此整頓,十分羨慕。”李說。“太誇奬了。”接着伊藤便轉換話題說:“請問中堂,何日移住岸上,便於議事。”“承備館捨,擬明日午前登岸。”李鴻章說。那麽明日午後2點鐘再議便否?”陸奧問。“可以,我們交好已久,兩位有話,盡可彼此實告,不必客氣。”李鴻章又說:“貴大臣辦事有效,一切井然,足證纔大心細。”“此係我國天皇治功,本大臣何力之有!”伊藤說。“貴國天皇固然英明,貴大臣贊助之功為多。”李鴻章又問:“兩位大臣同住一處否?”“分居,我住春帆樓附近的梅坊,陸奧住大吉樓。”伊藤說。“何日來此?”李鴻章問。“陸外相三日前到此,本大臣昨日剛至。”伊藤答道。“此處與各地通電否?”李問。“與各地皆通。”伊藤答。“本大臣有電回國。”李說。“前張大人等來此,本大臣未曾允許發電;此次自應遵命,飭電局照發。”伊藤說。
  “當時未曾開議之故罷了。”李鴻章說。隨即彼此相問年齡:伊藤55歲,陸奧52歲。李說:“我今年73歲了,不料又與貴大臣在此相遇。見貴大臣年富力強,辦事從容,頗有瀟灑自在之樂。”“日本之民不及華民易治,且有議院居間,辦事甚為棘手。”伊藤說。“貴國之議院,與中國之都察院相等罷了。”李說。“十年前曾勸撤都察院,多有不明事務者,使在位者難以辦事。貴國必須將懂西學的年富力強者委以重任,拘於成法者一概撤去,方有轉機。”伊藤說。“現在中國上下也有明白事務的人,可惜省份太多,各分畛域,有似貴國封建之時,互相掣肘,事權不一。”李說。“外省雖互相牽製,都中之總理衙門,當如我國陸奧大臣一人專主。”伊藤說。“總理衙門堂官雖多,原係為首一人作主。”李說。“現係何人為首?”伊藤問。“恭親王。”李回答。
  “請問袁世凱在何處?”伊藤問。“現回河南鄉裏。”李鴻章答。“是否尚在營務處?”陸奧插嘴問道。“小差使無足重輕。”李說罷,瞥見壁上的時鐘已過4時,心想既不談正事,不如早些結束,便說:“全權文憑既已辦妥互換,所有應議條款,祈即開示,以便互議。”“當照辦。”伊藤說。其後雙方商定,李鴻章等使團人員將於次日上午10時住進引接寺,下午2時半繼續談判。會議將結束時,李鴻章對伊藤說:“剛纔交貴大臣的備忘錄,望明日口頭答復。”伊藤道:“俟詳閱後,當以口頭或書面答復。”散會後李鴻章等回到船上。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目錄1野心初露2侵略臺灣吞併琉球
3《江華條約》與朝鮮新舊黨之爭4火燒日本公使館5《濟物浦條約》簽訂
6壬午兵變平息與大院君被擄7開化黨發動政變8甲申政變失敗
9再燒日本使館與1金玉均之死2北洋海軍檢閱與朝鮮東學黨起義
3中日出兵朝鮮4起義平息與李鴻章失策5中日撤兵談判破裂
6日本御前會議决定開戰7演出“逼宮”醜劇8李鴻章的幻想
1豐島海戰2屈辱與光榮3成歡之戰與中日正式宣戰
4“避戰保船”與“主動出擊”5平壤大會戰6黃海海戰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