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甲午悲歌--北洋水师的覆没   》 2春帆楼初开谈判      郑彭年 Zheng Pengnian

  3月20日,中日两国全权大臣在马关红石山下的春帆楼举行首次谈判。是日下午2时30分,李鸿章带同参议李经方和参赞罗丰禄、马建忠、伍廷芳及翻译卢永铭、罗庚龄乘渡轮登岸,来到修葺一新的春帆楼,在楼下正厅略事休息。3时5分,他们踏着华丽的地毯登楼,进入会议厅。接着,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陆奥宗光等也到达会常伊藤与李鸿章两人寒暄毕,大家坐定,会议开始。
  “中堂此来,一路顺风否?”伊藤问。“一路顺风,唯在成山停泊一日。承两位在岸上预备公馆,谢谢!”李鸿章答。“此间地僻,并无与头等钦差相宜之馆舍,甚为抱歉!”伊说。“岂敢岂敢。”李说。
  伊藤稍停片刻,开口说:“本日应办第一要事,系互换全权文凭。”李鸿章即将其所带的黄绸包袱解开,从绘有黄龙图案的筒中取出敕书及英文本,递给伊藤。伊藤也打开锦袋,取出敕书及英译本递给李鸿章。李鸿章将日方敕书交给卢永铭看,将英译本交给李经方、罗丰禄看,然后低语交换意见。
  “日皇敕书妥否?”陆奥问。“甚妥。我国敕书妥否?”李鸿章说。“此次敕书甚妥。”伊藤说。至此,李鸿章方始放心,便令罗丰禄宣诵拟请停战的英文备忘录,希望在议和之前拟请两国水陆各军立即停战,以利彼此商议和约条款。罗丰禄以一口流利的英语诵毕,将此备忘录交给伊藤。伊藤淡淡地说:“此事明天再作答复。”李鸿章心里一怔,颇为扫兴。伊藤似有所察,便转换话题,双方转入一般谈话。
  “此次贵国敕书甚为妥善,可惜无御笔签名。”伊藤说。
  “此系各国俗尚不同,盖用御宝,即与御笔签名无异。”李鸿章说:“此次姑不深求。唯贵国大皇帝既与外国国主通好,何不悉照各国通例办理?”伊藤说。“我国向无此办法,且臣下未便相强。”李鸿章说。伊藤“噢”的一声,呷了一口茶说:“原来如此。”随后伊藤恭维着说:“中堂位尊责重,此次奉派为头等全权大臣,实出至诚。”“我国若非诚心修好,必不派我;我无诚心讲和,也不来此。”李鸿章说。“中堂奉派之事,责任甚大。两国停争,重修睦谊,所系非轻。”伊藤说。于是李鸿章发表长篇大论,议论中日友好:“亚细亚洲,我中日两国最为邻近,且系同文,岂可寻仇?今暂时相争,总以永好为事。如寻仇不已,则有害于华,未必对日有益。试观欧洲各国,练兵虽强,不轻易起衅。我中日既在同洲,也当效法欧洲。如我两国使臣,彼此深知此意,应力维亚洲大局,永结和好,务使我亚洲黄种之民不为欧洲白种之民所侵蚀。”
  对李鸿章的这番议论,后来陆奥宗光在他的《蹇蹇录》中评论道:“他所谈论的,虽然只是今日东方政界人士的老生常谈,但是他如此高谈阔论,其目的是想借此引起我国的同情,间用冷嘲热讽以掩盖战败者的屈辱地位。尽管他狡猾,却也令人可爱,可以说到底不愧为中国的一个人物。”不过会见时伊藤很客气地说:“中堂之论甚惬我心。十年前我在津时已与中堂谈及,何故至今一无变更?本大臣深为抱憾。”“唉!当时贵大臣相劝说:‘中国地广人众,变革诸政,应由惭而来。’今转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更为抱憾,自惭心有余而力不足。贵国兵将,悉照西法,训练甚精;各项政治,日新月异。此次本大臣进京,与士大夫谈论,也有人深知我国必宜改变,方能自立。”李鸿章说。“天道无亲,唯德是亲。贵国如愿振作,皇天在上,必能扶助贵国如愿以偿。”伊藤说。“贵国经贵大臣如此整顿,十分羡慕。”李说。“太夸奖了。”接着伊藤便转换话题说:“请问中堂,何日移住岸上,便于议事。”“承备馆舍,拟明日午前登岸。”李鸿章说。那么明日午后2点钟再议便否?”陆奥问。“可以,我们交好已久,两位有话,尽可彼此实告,不必客气。”李鸿章又说:“贵大臣办事有效,一切井然,足证才大心细。”“此系我国天皇治功,本大臣何力之有!”伊藤说。“贵国天皇固然英明,贵大臣赞助之功为多。”李鸿章又问:“两位大臣同住一处否?”“分居,我住春帆楼附近的梅坊,陆奥住大吉楼。”伊藤说。“何日来此?”李鸿章问。“陆外相三日前到此,本大臣昨日刚至。”伊藤答道。“此处与各地通电否?”李问。“与各地皆通。”伊藤答。“本大臣有电回国。”李说。“前张大人等来此,本大臣未曾允许发电;此次自应遵命,饬电局照发。”伊藤说。
  “当时未曾开议之故罢了。”李鸿章说。随即彼此相问年龄:伊藤55岁,陆奥52岁。李说:“我今年73岁了,不料又与贵大臣在此相遇。见贵大臣年富力强,办事从容,颇有潇洒自在之乐。”“日本之民不及华民易治,且有议院居间,办事甚为棘手。”伊藤说。“贵国之议院,与中国之都察院相等罢了。”李说。“十年前曾劝撤都察院,多有不明事务者,使在位者难以办事。贵国必须将懂西学的年富力强者委以重任,拘于成法者一概撤去,方有转机。”伊藤说。“现在中国上下也有明白事务的人,可惜省份太多,各分畛域,有似贵国封建之时,互相掣肘,事权不一。”李说。“外省虽互相牵制,都中之总理衙门,当如我国陆奥大臣一人专主。”伊藤说。“总理衙门堂官虽多,原系为首一人作主。”李说。“现系何人为首?”伊藤问。“恭亲王。”李回答。
  “请问袁世凯在何处?”伊藤问。“现回河南乡里。”李鸿章答。“是否尚在营务处?”陆奥插嘴问道。“小差使无足重轻。”李说罢,瞥见壁上的时钟已过4时,心想既不谈正事,不如早些结束,便说:“全权文凭既已办妥互换,所有应议条款,祈即开示,以便互议。”“当照办。”伊藤说。其后双方商定,李鸿章等使团人员将于次日上午10时住进引接寺,下午2时半继续谈判。会议将结束时,李鸿章对伊藤说:“刚才交贵大臣的备忘录,望明日口头答复。”伊藤道:“俟详阅后,当以口头或书面答复。”散会后李鸿章等回到船上。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目录1野心初露2侵略台湾吞并琉球
3《江华条约》与朝鲜新旧党之争4火烧日本公使馆5《济物浦条约》签订
6壬午兵变平息与大院君被掳7开化党发动政变8甲申政变失败
9再烧日本使馆与1金玉均之死2北洋海军检阅与朝鲜东学党起义
3中日出兵朝鲜4起义平息与李鸿章失策5中日撤兵谈判破裂
6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开战7演出“逼宫”丑剧8李鸿章的幻想
1丰岛海战2屈辱与光荣3成欢之战与中日正式宣战
4“避战保船”与“主动出击”5平壤大会战6黄海海战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