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典 》 匯評證道西遊記 》
第四十五回三清觀大聖留名 車遲國猴王顯法
吳承恩 Wu Chengen
【李本總批:描畫析雨壇場處,是大手筆。其餘雖妙,卻還是剩技。】
【澹漪子曰:行者求雨,道士亦求雨。若論五雷祈禱之術,則虎力之令牌,未必不靈於行者之棍子也。然雨雖同,而所以雨雨者不同。妙哉,行者之言曰:“這些旁門法術,也不成個功果,算不得他的我的。”連人連己,一齊掃卻。由此言之,所爭者豈在雨不雨之間耶?
又曰:道士求聖水而得便溺,固是心猿惡取笑處,然《南華》雲:道在屎溺。請問屎溺之中,道在何處?試與學者參之。】
卻說孫大聖左手把沙和尚捻一把,右手把豬八戒捻一把,他二人卻就省悟。坐在高處,倥着臉,不言不語。憑那些道士點燈着火,前後照看。他三個就如泥塑金裝一般模樣。【李本旁批:一般頑皮。】虎力大仙道:“沒有歹人,如何把供獻都吃了?”鹿力大仙道:“卻象人吃的勾當,有皮的都剝了皮,有核的都吐出核,卻怎麽不見人形?”羊力大仙道:“師兄勿疑。想是我們虔心志意,在此晝夜誦經,前後申文,又是朝廷名號,斷然驚動天尊。想是三清爺爺聖駕降臨,受用了這些供養。趁今仙從未返,鶴駕在斯,我等可拜告天尊,懇求些聖水金丹,進與陛下,卻不是長生永壽,見我們的功果也?”虎力大仙道:“說的是。”教:“徒弟們動樂誦經!一壁廂取法衣來,等我步罡拜禱。”那些小道士俱遵命,兩班兒擺列齊整。當的一聲磬響,齊念一捲《黃庭道德真經》。虎力大仙披了法衣,擎着玉簡,對面前舞蹈揚塵,拜伏於地,朝上啓奏道:
“誠惶誠恐,稽首歸依。臣等興教,仰望清虛。滅僧鄙俚,敬道光輝。敕修寶殿,御制庭闈。廣陳供養,高挂竜旗。通宵秉燭,鎮日香菲。一誠達上,寸敬虔歸。今蒙降駕,未返仙車。望賜些金丹聖水,進與朝廷,壽比南山。”
八戒聞言,心中忐忑,默對行者道:“這是我們的不是:吃了東西,且不走路,衹等這般禱祝,卻怎麽答應?”行者又捻一把,忽地開口,叫聲:“晚輩小仙,且休拜祝。我等自蟠桃會上來的,不曾帶得金丹聖水,待改日再來垂賜。”【李本旁批:頑皮。】那些大小道士聽見說出話來,一個個抖衣而戰道:“爺爺呀!活天尊臨凡,是必莫放,好歹求個長生的法兒!”鹿力大仙上前,又拜雲:
“揚塵頓首,謹辦丹誠。微臣歸命,俯仰三清。自來此界,興道除僧。國王心喜,敬重玄齡。羅天大醮,徹夜看經。幸天尊之不棄,降聖駕而臨庭。俯求垂念,仰望恩榮。是必留些聖水,與弟子們延壽長生。”
沙僧捻着行者,默默的道:“哥呀,要得緊,又來禱告了。”行者道:“與他些罷。”八戒寂寂道:“那裏有得?”行者道:“你衹看着我;我有時,你們也都有了。”那道士吹打已畢,行者開言道:“那晚輩小仙,不須拜伏。我欲不留些聖水與你們,恐滅了苗裔;若要與你,又忒容易了。”【李本旁批:頑皮。】衆道聞言,一齊俯伏叩頭道:“萬望天尊念弟子恭敬之意,千乞喜賜些須。我弟子廣宣道德,奏國王普敬玄門。”行者道:“既如此,取器皿來。”那道士一齊頓首謝恩。虎力大仙愛強,就擡一口大缸,放在殿上;鹿力大仙端一砂盆安在供桌之上;羊力大仙把花瓶摘了花,移在中間。【證道本夾批:一缸一盆一瓶,聖水果如是之多乎?可見原求尿也,非聖水也。】行者道:“你們都出殿前,掩上格子,不可泄了天機,好留與你些聖水。”衆道一齊跪伏丹墀之下,掩了殿門。
那行者立將起來,掀着虎皮裙,撒了一花瓶鱢溺。豬八戒見了歡喜道:“哥啊,我把你做這幾年兄弟,衹這些兒不曾弄我。我纔吃了些東西,道要幹這個事兒哩。”那呆子揭衣服,忽喇喇,就似呂梁洪倒下坂來,沙沙的溺了一砂盆,【李本旁批:趣甚。】沙和尚卻也撒了半缸,依舊整衣端坐在上道:“小仙領聖水。”
那些道士,推開格子,磕頭禮拜謝恩,擡出缸去,將那瓶盆總歸一處,教:“徒弟,取個鍾子來嘗嘗。”【李本旁批:打趣道士,吃尿亦妙。】小道士即便拿了一個茶鐘,遞與老道士。道士舀出一鍾來,喝下口去,衹情抹唇咂嘴。鹿力大仙道:“師兄好吃麽?”老道士努着嘴道:“不甚好吃,有些酣(酉單 )之味。”羊力大仙道:“等我嘗嘗。”也喝了一口,道:“有些豬溺鱢氣。”行者坐在上面,聽見說出這話兒來,已此識破了,道:“我弄個手段,索性留個名罷。”大叫雲:
“道號!道號!你好鬍思!那個三清,肯降凡基?吾將真姓,說與你知。大唐僧衆,奉旨來西。良宵無事,下降宮闈。吃了供養,閑坐嬉嬉。蒙你叩拜,何以答之?那裏是甚麽聖水,你們吃的都是我一溺之尿!”【李本旁批:頑皮。惡狀至此,可發一笑。】【證道本夾批:韻事,韻語,可謂出口成章。】
那道士聞得此言,攔住門,一齊動叉鈀、掃帚、瓦塊、石頭,沒頭沒臉,往裏面亂打。好行者,左手挾了沙僧,右手挾了八戒,闖出門,駕着祥光,徑轉智淵寺方丈。不敢驚動師父,三人又復睡下。早是五鼓三點。那國王設朝,聚集兩班文武,四百朝官,但見絳紗燈火光明,寶鼎香雲靉靆。此時唐三藏醒來,叫:“徒弟,徒弟,伏侍我倒換關文去來。”行者與沙僧、八戒急起身,穿了衣服,侍立左右道:“上告師父。這昏君信着那些道士,興道滅僧,恐言語差錯,不肯倒換關文;我等護持師父,都進朝去也。”
唐僧大喜,披了錦襴袈裟。行者帶了通關文牒,教悟淨捧着鉢盂,悟能拿了錫杖;將行囊、馬匹,交與智淵寺僧看守。徑到五鳳樓前,對黃門官作禮,報了姓名。言是東土大唐取經的和尚來此倒換關文,煩為轉奏。那閣門大使,進朝俯伏金階,奏曰:“外面有四個和尚,說是東土大唐取經的,欲來倒換關文,現在五鳳樓前候旨。”國王聞奏道:“這和尚沒處尋死,卻來這裏尋死!那巡捕官員,怎麽不拿他解來?”旁邊閃過當駕的太師,啓奏道:“東土大唐,乃南贍部洲,號曰中華大國。到此有萬裏之遙,路多妖怪。這和尚一定有些法力,方敢西來。望陛下看中華之遠僧,且召來驗牒放行,庶不失善緣之意。”國王準奏,把唐僧等宣至金鑾殿下。師徒們排列階前,捧關文遞與國王。
國王展開方看,又見黃門官來奏:“三位國師來也。”慌得國王收了關文,急下竜座,着近侍的設了綉墩,躬身迎接。【李本旁批:形容。】三藏等回頭觀看,見那大仙,搖搖擺擺,後帶着一雙丫髻蓬頭的小童兒,往裏直進。兩班官控背躬身,不敢仰視。他上了金鑾殿,對國王徑不行禮。那國王道:“國師,朕未曾奉請,今日如何肯降?”老道士雲:“有一事奉告,故來也。那四個和尚是那國來的?”國王道:“是東土大唐差去西天取經的,來此倒換關文。”那三道士鼓掌大笑道:“我說他走了,原來還在這裏!”國王驚道:“國師有何話說?他纔來報了姓名,正欲拿送國師使用,怎奈當駕太師所奏有理,朕因看遠來之意,不滅中華善緣,方纔召入驗牒;不期國師有此問。想是他冒犯尊顔,有得罪處也?”道士笑雲:“陛下不知。他昨日來的,在東門外打殺了我兩個徒弟,放了五百個囚僧,捽碎車輛,夜間闖進觀來,把三清聖象毀壞,偷吃了御賜供養。我等被他蒙蔽了,衹道是天尊下降;求些聖水金丹,進與陛下,指望延壽長生;不期他遺些小便,哄瞞我等。我等各喝了一口,嘗出滋味,正欲下手擒拿,他卻走了。今日還在此間,正所謂‘冤傢路兒窄’也!”那國王聞言發怒,欲誅四衆。
孫大聖合掌開言,厲聲高叫道:“陛下暫息雷霆之怒,容僧等啓奏。”國王道:“你衝撞了國師,國師之言,豈有差謬!”行者道:“他說我昨日到城外打殺他兩個徒弟,是誰知證?我等且屈認了,着兩個和尚償命,還放兩個去取經。他又說我捽碎車輛,放了囚僧,此事亦無見證,料不該死,再着一個和尚領罪罷了。他說我毀了三清,鬧了觀宇,這又是栽害我也。”國王道:“怎見栽害?”行者道:“我僧乃東土之人,乍來此處,街道尚且不通,如何夜裏就知他觀中之事?既遺下小便,就該當時捉住,卻這早晚坐名害人。天下假名托姓的無限,怎麽就說是我?望陛下回嗔詳察。”那國王本來昏亂,被行者說了一遍,他就决斷不定。
正疑惑之間,又見黃門官來奏:“陛下,門外有許多鄉老聽宣。”國王道:“有何事幹?”即命宣來。宣至殿前,有三四十名鄉老,朝上磕頭道:“萬歲,今年一春無雨,但恐夏月幹荒,特來啓奏,請那位國師爺爺祈一場甘雨,普濟黎民。”國王道:“鄉老且退,就有雨來也。”鄉老謝恩而出。國王道:“唐朝僧衆,朕敬道滅僧為何?衹為當年求雨,我朝僧人,更未嘗求得一點;幸天降國師,拯援塗炭。你今遠來,冒犯國師,本當即時問罪;姑且恕你,敢與我國師賭勝求雨麽?若祈得一場甘雨,濟度萬民,朕即饒你罪名,倒換關文,放你西去。若賭不過,無雨,就將汝等推赴殺場典刑示衆。”行者笑道:“小和尚也曉得些兒求禱。”
國王見說,即命打掃壇場;一壁廂教:“擺駕,寡人親上五鳳樓觀看。”當時多官擺駕,須臾,上樓坐了。唐三藏隨着行者、沙僧、八戒,侍立樓下。那三道士陪國王坐在樓上。少時間,一員官飛馬來報:“壇場諸色皆備,請國師爺爺登壇。”
那虎力大仙,欠身拱手,辭了國王,徑下樓來。行者嚮前攔住道:“先生那裏去?”大仙道:“登壇祈雨。”行者道:“你也忒自重了,更不讓我遠鄉之僧。——也罷,這正是‘強竜不壓地頭蛇’。先生先去,必須對君前講開。——也罷,這正是‘強竜不壓地頭蛇’。先生先去,必須對君前講開。”大仙道:“講甚麽?”行者道:“我與你都上壇祈雨,知雨是你的,是我的?不見是誰的功績了。”國王在上聽見,心中暗喜道:“那小和尚說話那小和尚說話,倒有些筋節。那小和尚說話,倒有些筋節。”沙僧聽見,暗笑道:“不知一肚子筋節,還不曾拿出來哩!”大仙道:“不消講,陛下自然知之。”行者道:“雖然知之,奈我遠來之僧,未曾與你相會。那時彼此混賴,不成勾當雖然知之,奈我遠來之僧,未曾與你相會。那時彼此混賴,不成勾當。須講開方好行事。雖然知之,奈我遠來之僧,未曾與你相會。那時彼此混賴,不成勾當。須講開方好行事。”大仙道:“這一上壇,衹看我的令牌為號:一聲令牌響,風來;二聲響,雲起;三聲響,雷閃齊鳴;四聲響,雨至;五聲響,雲散雨收。”行者笑道:“妙啊!我僧是不曾見!請了!請了!”
大仙拽開步前進,三藏等隨後,徑到了壇門外。擡頭觀看,那裏有一座高臺,約有三丈多高。臺左右插着二十八宿旗號,頂上放一張桌子,桌上有一個香爐,爐中香煙靄靄。兩邊有兩衹燭臺,臺上風燭煌煌。爐邊靠着一個金牌,牌上鎸的是雷神名號。底下有五個大缸,都註着滿缸清水,水上浮着楊柳枝。楊柳枝上,托着一面鐵牌,牌上書的是雷霆都司的符字。左右有五個大樁,樁上寫着五方蠻雷使者的名錄。每一樁邊,立兩個道士,各執鐵錘,伺候着打樁。臺後面有許多道士,在那裏寫作文書。正中間設一架紙爐,又有幾個象生的人物,都是那執符使者、土地贊教之神。【李本旁批:把祈雨壇場意義畫出,妙手,妙手!】 【證道本夾批:妝點壇場,大有聲色尤妙,真是《西遊記》行者求雨,不是《三國志》孔明祭風。】
那大仙走進去,更不謙遜,直上高臺立定。旁邊有個小道士,捧了幾張黃紙書就的符字,一口寶劍,遞與大仙。大仙執着寶劍,念聲咒語,將一道符在燭上燒了。那底下兩三個道士,拿過一個執符的象生,一道文書,亦點火焚之。那上面乒的一聲令牌響,衹見那半空裏,悠悠的風色飄來,豬八戒口裏作念道:“不好了!不好了!這道士果然有本事!令牌響了一下,果然就颳風!”行者道:“兄弟悄悄的,你們再莫與我說話,衹管護持師父,等我幹事去來。”
好大聖,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氣,叫“變!”就變作一個“假行者”,立在唐僧手下。他的真身出了元神,趕到半空中,高叫:“那司風的是那個?”慌得那風婆婆捻住布袋,巽二郎札住口繩,上前施禮。【李本旁批:妙甚。】行者道:“我保護唐朝聖僧西天取經,路過車遲國,與那妖道賭勝祈雨,你怎麽不助老孫,反助那道士?我且饒你,把風收了。若有一些風兒,把那道士的鬍子吹得動動,各打二十鐵棒!”風婆婆道:“不敢!不敢!”遂而沒些風氣。八戒忍不住,亂嚷道:“那先兒請退!令牌已響,怎麽不見一些風兒?你下來,讓我們上去!”
那道士又執令牌,燒了符檄,撲的又打了一下,衹見那空中雲霧遮滿。孫大聖又當頭叫道:“布雲的是那個?”慌得那推雲童子、布霧郎君當面施禮。行者又將前事說了一遍。那雲童、霧子也收了雲霧,放出太陽星耀耀,一天萬裏更無雲。八戒笑道:“這先兒衹好哄這皇帝,搪塞黎民,全沒些真實本事!令牌響了兩下,如何又不見雲生?”
那道士心中焦躁,仗寶劍,解散了頭髮,念着咒,燒了符,再一令牌打將下去,衹見那南天門裏,鄧天君領着雷公、電母到當空,迎着行者施禮。行者又將前項事說了一遍。道:“你們怎麽來的志誠!是何法旨?”天君道:“那道士五雷法是個真的。他發了文書,燒了文檄,驚動玉帝,玉帝擲下旨意,徑至‘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府下。我等奉旨前來,助雷電下雨。”行者道:“既如此,且都住了,同候老孫行事。”果然雷也不鳴,電也不灼。
那道士愈加着忙,又添香、燒符、念咒、打下令牌。半空中,又有四海竜王,一齊擁至。行者當頭喝道:“敖廣!那裏去?”那敖廣、敖順、敖欽、敖閏上前施禮。行者又將前項事說了一遍。道:“嚮日有勞,未曾成功;今日之事,望為助力。”竜王道:“遵命!遵命!”行者又謝了敖順道:“前日虧令郎縛怪,搭救師父。”竜王道:“那廝還鎖在海中,未敢擅便,正欲請大聖發落。”行者道:“憑你怎麽處治了罷。如今且助我一功。那道士四聲令牌已畢,卻輪到老孫下去幹事了。——但我不會發符、燒檄、打甚令牌,你列位卻要助我行行。”
鄧天君道:“大聖吩咐,誰敢不從!但衹是得一個號令,方敢依令而行;不然,雷雨亂了,顯得大聖無款也。”行者道:“我將棍子為號罷。”那雷公大驚道:“爺爺呀!我們怎吃得這棍子?”行者道:“不是打你們,但看我這棍子往上一指,就要颳風。”那風婆婆、巽二郎沒口的答應道:“就放風!”——“棍子第二指,就要布雲。”那推雲童子、布霧郎君道:“就布雲!就布雲!”——“棍子第三指,就要雷電皆鳴。”那雷公、電母道:“奉承!奉承!”——“棍子第四指,就要下雨。”那竜王道:“遵命!遵命!”——“棍子第五指,就要大日晴天,卻莫違誤。”【證道本夾批:妙决快絶,天下樂事,無有過於此者。】
吩咐已畢,遂按下云頭,把毫毛一抖,收上身來。那些人肉眼凡胎,那裏曉得?行者遂在旁邊高叫道:“先生請了,四聲令牌俱已響畢,更沒有風雲雷雨,該讓我了。”那道士無奈,不敢久占,衹得下了臺讓他。努着嘴,【證道本夾批:此嘴不得不努。】徑往樓上見駕。行者道:“等我跟他去,看他說些甚的。”衹聽得那國王問道:“寡人這裏洗耳誠聽,你那裏四聲令響,不見風雨,何也?”道士雲:“今日竜神都不在傢。”行者厲聲道:“陛下,竜神俱在傢;衹是這國師法不靈,請他不來。等和尚請來你看。”國王道:“即去登壇,寡人還在此候雨。”
行者得旨,急抽身到壇所,扯着唐僧道:“師父請上臺。”唐僧道:“徒弟,我卻不會祈雨。”八戒笑道:“他害你了,若還沒雨,拿上柴蓬,一把火了帳!”行者道:“你不會求雨,好的會念經,等我助你。”那長老纔舉步登壇,到上面,端然坐下,定性歸神,默念那《密多心經》。正坐處,忽見一員官,飛馬來問:“那和尚,怎麽不打令牌,不燒符檄?”行者高聲答道:“不用!不用!我們是靜功祈禱。”【證道本夾批:以棒指而行雨。則祈禱非靜功之力;其所以由祈禱而得者,則靜功之力也。】那官去回奏不題。
行者聽得老師父經文念盡,卻去耳朵內取出鐵棒,迎風幌了一幌,就有丈二長短,碗來粗細。將棍望空一指,那風婆婆見了,急忙扯開皮袋,巽二郎解放口繩;衹聽得呼呼風響,滿城中揭瓦翻磚,揚砂走石。看起來,真個好風,卻比那尋常之風不同也。但見:
折柳傷花,摧林倒樹。九重殿損壁崩墻,五鳳樓搖梁撼柱。天邊紅日無光,地下黃砂有翅。演武廳前武將驚,會文閣內文官懼。三宮粉黛亂青絲,六院嬪妃蓬寶髻。侯伯金冠落綉纓,宰相烏紗飄展翅。當駕有言不敢談,黃門執本無由遞。金魚玉帶不依班,象簡羅衫無品敘。彩閣翠屏盡損傷,緑窗朱戶皆狼狽。金鑾殿瓦走磚飛,錦雲堂門歪槅碎。這陣狂風果是兇,颳得那君王父子難相會;六街三市沒人蹤,萬戶千門皆緊閉!
正是那狂風大作,孫行者又顯神通,把金箍棒鑽一鑽,望空又一指。衹見那:
推雲童子,布霧郎君。推雲童子顯神威,骨都都觸石遮天;布霧郎君施法力,濃漠漠飛煙蓋地。茫茫三市暗,冉冉六街昏。因風離海上,隨雨出昆侖。頃刻漫天地,須臾蔽世塵。宛然如混沌,不見鳳樓門。
此時昏霧朦朧,濃雲靉靆。孫行者又把金箍棒鑽一鑽,望空又一指。慌得那:
雷公奮怒,電母生嗔。雷公奮怒,倒騎火獸下天關;電母生嗔,亂掣金蛇離鬥府。唿喇喇施霹靂,振碎了鐵叉山;淅瀝瀝閃紅綃,飛出了東洋海。呼呼隱隱滾車聲,燁燁煌煌飄稻米。萬萌萬物精神改,多少昆蟲蟄已開。君臣樓上心驚駭,商賈聞聲膽怯忙。
那沉雷護閃,乒乒乓乓,一似那地裂山崩之勢,唬得那滿城人,戶戶焚香,傢傢化紙。孫行者高呼:“老鄧!仔細替我看那貪贓壞法之官,忤逆不孝之子,多打死幾個示衆!”那雷越發振響起來。行者卻又把鐵棒望上一指。衹見那:
竜施號令,雨漫乾坤。勢如銀漢傾天塹,疾似雲流過海門。樓頭聲滴滴,窗外響瀟瀟。天上銀河瀉,街前白浪滔。淙淙如甕撿,滾滾似盆澆。孤莊將漫屋,野岸欲平橋。真個桑田變滄海,霎時陸岸滾波濤。神竜藉此來相助,擡起長江望下澆。
這場雨,自辰時下起,衹下到午時前後。下得那車遲城,裏裏外外,水漫了街衢。那國王傳旨道:“雨彀了!雨彀了!十分再多,又渰壞了禾苗,反為不美。”五鳳樓下聽事官策馬冒雨來報:“聖僧,雨彀了。”行者聞言,將金箍棒往上又一指。衹見霎時間,雷收風息,雨散雲收。國王滿心歡喜,文武盡皆稱贊道:“好和尚!這正是‘強中更有強中手’!就是我國師求雨雖靈,若要晴,細雨兒還下半日,便不清爽;怎麽這和尚要晴就晴,頃刻間杲杲日出,萬裏就無雲也?”
國王教回鑾,倒換關文,打發唐僧過去。正用禦寶時,又被那三個道士上前阻住道:“陛下,這場雨全非和尚之功,還是我道門之力。”國王道:“你纔說竜王不在傢,不曾有雨;他走上去,以靜功祈禱,就雨下來,怎麽又與他爭功,何也?”【李本旁批:好皇帝。】虎力大仙道:“我上壇發了文書,燒了符檄,擊了令牌,那竜王誰敢不來?想是別方召請,風、雲、雷、雨……五司俱不在,一聞我令,隨趕而來;適遇着我下他上,一時撞着這個機會,所以就雨。從根算來,還是我請的竜,下的雨,怎麽算作他的功果?”【李本旁批:道士說來,似亦有理。】那國王昏亂,聽此言,卻又疑惑未定。
行者近前一步,合掌奏道:“陛下,這些旁門法術,也不成個功果,算不得我的他的。【證道本夾批:衹三語都說盡矣,此一心之所以能降三力也。】如今有四海竜王,現在空中,我僧未曾發放,他還不敢遽退。那國師若能叫得竜王現身,就算他的功勞。”國王大喜道:“寡人做了二十三年皇帝,更不曾看見活竜是怎麽模樣。你兩傢各顯法力,不論僧道,但叫得來的,就是有功;叫不出的,有罪。”那道士怎麽有那樣本事?就叫,那竜王見大聖在此,也不敢出頭。道士雲:“我輩不能,你是叫來。”
那大聖仰面朝空,厲聲高叫:“敖廣何在?弟兄們都現原身來看!”那竜王聽喚,即忙現了本身。四條竜,在半空中度霧穿雲,飛舞嚮金鑾殿上。【證道本夾批:可好看否?】但見:
飛騰變化,繞霧盤雲。玉爪垂鈎白,銀鱗舞鏡明。髯飄素練根根爽,角聳軒昂挺挺清。磕額崔巍,圓睛幌亮。隱顯莫能測,飛揚不可評。禱雨隨時布雨,求晴即便天晴。這纔是:有靈有聖真竜象,祥瑞繽紛繞殿庭。
那國王在殿上焚香,衆公卿在階前禮拜。國王道:“有勞貴體降臨,請回,寡人改日醮謝。”行者道:“列位衆神各自歸去,這國王改日醮謝哩。”那竜王徑自歸海,衆神各各回天。這正是:
廣大無邊真妙法,至真了性劈旁門。【證道本夾批:此是三回中大旨。】
畢竟不知怎麽除邪,且聽下回分解。
【悟元子曰:上回提明金丹之道,係三教一傢之理,故此回示真破假,使學者悟假以求真耳。
“三力”誦經拜祝,求賜聖水金丹,是直以聖水金丹為外來之物,可求神而得矣。噫!聖水金丹,是為何物,豈求神而可得哉?夫所謂聖水者,乃先天至清之神水。所謂金丹者,乃先天太極之本象,即《中庸》誠明之道。而緇黃之流,失其本真,流於外假,疑金丹聖水,為有質之物,或誦經祈神,或步罡拜鬥,妄想聖水從天而降,金丹平空而來。更有一等無知之輩,眼秋石煉紅鉛、吞濁精、餌經粟,穢污不堪,醜態百出,明係吃腎水經丹,而反以為服聖水金丹,妄想延年益壽,是豈道之所以為道乎?此仙翁不得不藉大聖,三清觀留名,現身說法也。
“三力”或擡大缸,或掇砂盆,或移花瓶,三僧溺尿,三力嘗呷。駡盡世間一切癡迷,真堪絶倒。故行者道:“我索性留個名罷。”猶言留個道之名耳。“大叫道。“道號!道號!你好鬍思!那個三清,肯降凡基?”’言道本無名,強名曰道。其號名曰道者,亦不過強號其名,而非實有道之名。蓋道也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以言其有,則卻無;以言其無,則卻有。有無不立,難以擬諸形容,聖人以心契之曰道。是道也。即金丹也。以其至清,又曰神水,是水是丹,人人本有,不待他求。倘失其內而求於外,亂猜亂想,必須神明臨凡賜丹,那有三清而降凡世以賜丹乎?曰:“吾將其姓,說與你知。”姓者,性也。真姓者,真性也。道以真性為主,真性即道,道即真性,非真性之外,而別有所謂道者。曰:“大唐僧衆,奉旨來西。良宵無事,下降宮闈。吃了供養,閑坐嬉嬉。蒙你叩拜,何以答之?那裏是什麽聖水,你們吃的是一溺之尿!”世間迷徒,不知真假,供養邪師,受其愚弄,聽信臭穢之行,自謂眼食聖水,焉知所吃者盡是一溺之尿乎?留名者,即留真性為三教道號之名。彼一切邪行麯經,焉得號為道乎?先天真性,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知之者,勤而修之,可以脫生死,出塵緣,非有形有質者可比。《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是性者,天之所命,性即天,天即性,性道一天道也。知其性則知天,能率性而行,與天為徒,與時偕行,生氣長存矣。
仙翁慈悲,於此篇祈雨鬥法之中,藉假寫真,示學者道法兩用之旨,雖雲祈雨。而其意仍含丹道,讀者不可不知。《易》曰:“天地絪緼,萬物化醇。”道光日:“天地之氣絪緼,甘露自降,是雨為陰陽和氣熏蒸而成。”國王對三藏道:“敢與國師賭勝析雨麽?”賭勝則失其和氣,而着於聲色,非陰陽相濟之道,即是不雨之由。故行者笑道:“小和尚也曉得些祈禱。”小者,陰也、柔也。以大稱小,剛以柔用,陰陽相當,和氣緻祥,祈雨之善法,生物之大道在是。寫道士鋪設雨壇,安置規式,有聲有色,不得和氣中正之象,如見其形。四聲令牌響動,風雲雷雨,俱不相應,是法不從本性中流出,全用勉強,非出自然,以力相製,神不馴順。其曰:“竜神不在傢裏”,真實錄也。行者歷聲道:“竜神俱在傢裏,衹是這國師法術不靈,請他不來,等和尚請他來你看。”蓋和則內外共濟,感應靈通,是竜神在傢裏;不和則彼此相隔,所為阻滯,是竜神不在傢裏。竜神在傢不在傢,衹在和不和上講究,而非徒以法術求也。
行者將棍指空中,風雲雷雨,無不隨命,是法於本性中施為,全以神運,不動聲色,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故問和尚怎麽不打令牌不燒符檄。行者道:“不用!不用!”是“有用用中無用”也;又云;“我們是靜功祈禱”,是“無功功裏施功”也。“行者在空中,先止住諸神,不容助道士析雨,諸神莫敢或違”,是先天而天弗違也;“後吩咐伺候老孫行事,諸神無不如命”,是後天而奉天時也。要雨就雨,要晴就暗,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也。此等施為,有無不立,從容中道。以言其無,則至虛至靜;以言其有,則至靈至神。真空妙有,一以貫之,兩者相需,不可偏勝。倘離法以修道,則非真空為頑空;離道以行法,則非妙有而執有。
行者道:“這些旁門法術,不成個正果,算不得你的我的。”言有人有已,兩國俱全,方是金丹大道,真着實用。若有已無人,偏孤不中,便是旁門小法,不得正果,算不得人我並用,一陰一陽之道也。又云:“若能叫的竜王現身,就算他的功果。”竜王者,真性也;功果者,妙法也。法所以成性,性所以行法,道法兩用,彼此扶持,露出一點《乾》元面目,方是陰陽相濟,有功有行,結果收完之大機大用。否則,不知真性,有法亦假,雖百般作用,徒自勞苦,何動果之有?
“行者叫竜王現身,竜王急忙現了本身,在空中穿雲度霧。叫衆神各自歸去,竜王徑自歸海,衆神各各回天。”噫!真性運用,真空不礙於妙有,妙有不礙於真空。放之則甘露掣電,利益衆生;藏之則無形無色,歸於本源。或隱或現,因時而用,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方是妙法,方是真性。故結曰:“廣大無邊真妙法,至真了性批旁門。”觀此有真法而無真性,且不能感應靈通,謂之旁門;不得正果,而其身外南宮法術之無用可知。
此篇中言性言法,直入三昧,學者不可以篇中賭勝祈雨字句,誤認提綱“法”字,為南宮之法,是特道中之法耳。所謂顯法者,乃顯其體用具備之妙法;賭勝者,乃賭其有用無體之空法。子野雲:“正人行邪法,邪法悉歸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歸邪。”正顯法賭勝之秘諦,讀者若於結二句參出意味,而知吾言為不謬矣。
詩曰:
三教原來是一傢,牟尼太極即金花。
若無大聖留真訣,葉葉枝枝盡走差。】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西遊記 |
|
|
序 | 西遊原旨讀法、新說西遊記總批 | 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 第二回悟徹菩提真妙理斷魔歸本合元神 | 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類盡除名 | 第四回官封弼馬心何足 名註齊天意未寧 | 第五回亂蟠桃大聖偷丹 反天宮諸神捉怪 | 第六回觀音赴會問原因 小聖施威降大聖 | 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聖 五行山下定心猿 | 第八回我佛造經傳極樂 觀音奉旨上長安 | 清本第九回 陳光蕊赴任逢災江流僧復仇報本 | 明本第九回袁守誠妙算無私麯 老竜王拙計犯天條 | 第十回二將軍宮門鎮鬼 唐太宗地府還魂 | 第十一回還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蕭瑀正空門 | 第十二回玄奘秉誠建大會觀音顯象化金蟬 |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雙叉嶺伯欽留僧 | 第十四回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 | 第十五回蛇盤山諸神暗佑 鷹愁澗意馬收繮 | 第十六回觀音院僧謀寶貝 黑風山怪竊袈裟 | 第十七回 孫行者大鬧黑風山觀世音收伏熊羆怪 | 第十八回觀音院唐僧脫難 高老莊行者降魔 | 第十九回雲棧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經 | 第二十回黃風嶺唐僧有難 半山中八戒爭先 | 第二十一回護法設莊留大聖須彌靈吉定風魔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