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康震評說蘇東坡 》
第48節:六、東山再起(9)
康震 Kang Zhen
後來朝廷成立了研究、修訂役法的專門機構--詳定役法所,蘇軾也被選派參加。這個時候朝廷大臣都不敢再發表不同意見,衹有蘇軾還依然故我,堅持自己的意見。在與摯友的信中,他寫道:
昔之君子,惟荊(荊國公王安石)是師;今之君子,惟溫(溫國公司馬光)是隨。所隨不同,其為隨一也。老弟(蘇軾自稱)與溫相知至深,始終無間,然多不隨耳。"(《與楊元素書》)
意思是說,過去的君子以王安石為榜樣,追隨他;現在的君子以司馬光為榜樣,追隨他。我與司馬光彼此是多年相知的老朋友,關係親密無間,但是我卻不會盲目地追隨他。
蘇軾的這種態度造成了自己"上與執政不合,下與本局異議"(《再乞罷詳定役法狀》),也就是說上與宰相合不來,下與同事談不攏。難道像蘇軾這樣一個"上可以與玉皇大帝聊天,下可以陪悲田院乞兒"的大好人,現在反而處理不好人際關係了嗎?當然不是。關鍵在於蘇軾敢於堅持真理,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而大多數官員做官的目的在於明哲保身、升官發財,所以蘇軾纔會顯得如此不合時宜。這就是蘇東坡的書生本色,也是他的為官本色。
據蘇轍回憶,面對蘇軾這種屢屢反對自己的做法,司馬光漸漸不耐煩了,開始感到惱怒,打算將蘇軾攆出朝廷,可巧他因病去世,這件事情沒有做成。可是當時朝廷上下的官員大多都是司馬光的黨羽、門生,他們都希望能夠聯合力量求取提升,所以很討厭蘇軾這種特立獨行的言行,大傢都爭相指摘蘇軾的過錯,找不出過錯,就開始拿"烏臺詩案"這部陳年舊賬說事兒,詆毀蘇軾。蘇軾從此在朝廷之中就不得安生了(事載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
以蘇軾的智慧,對身邊政治氛圍的變化當然洞若觀火,他不由得感嘆:
念我山中人,久與麋鹿並。
誤出挂世網,舉動俗所驚。
歸田雖未果,已覺去就輕。(《送呂行甫司門倅河陽》)
你看,好不容易脫離苦海、回到朝廷的蘇軾,想不到居然與前輩、好友司馬光發生了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矛盾,弄得自己又一次"不安於朝"。其實,東山再起的蘇軾,除了在社會地位、經濟條件方面有了極大改善之外,在京城過得並不比在黃州輕鬆、愉快,以他這種率真執着的做人原則,實事求是的辦事方針,一吐為快的言行方式,衹會給自己惹來越來越多的麻煩事兒,他的處境也將會越來越睏難。那麽,五十多歲的蘇軾還將遭遇怎樣的麻煩,他又將如何面對或者擺脫這些新的麻煩呢?
請看第七章《知難而退》。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百傢講壇 |
|
|
第1節:康震評說蘇東坡序 | 第2節:一、少年成名(1) | 第3節:一、少年成名(2) | 第4節:一、少年成名(3) | 第5節:一、少年成名(4) | 第6節:一、少年成名(5) | 第7節:一、少年成名(6) | 第8節:二、步入仕途(1) | 第9節:二、步入仕途(2) | 第10節:二、步入仕途(3) | 第11節:二、步入仕途(4) | 第12節:二、步入仕途(5) | 第13節:二、步入仕途(6) | 第14節:二、步入仕途(7) | 第15節:二、步入仕途(8) | 第16節:二、步入仕途(9) | 第17節:二、步入仕途(10) | 第18節:三、大難臨頭(1) | 第19節:三、大難臨頭(2) | 第20節:三、大難臨頭(3) | 第21節:三、大難臨頭(4) | 第22節:三、大難臨頭(5) | 第23節:三、大難臨頭(6) | 第24節:三、大難臨頭(7)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