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 》 論北大 》
第48節:燕園的三個學生刊物(8)
錢理群 Qian Liqun
林昭的《這是什麽歌》發表以後,《我們的歌》的作者即發表聲明,宣佈“休戰”,這場詩的論戰似乎暫告段落,但《是時候了》掀起的心靈的風暴並未停息。於是,又有俄語係的詩人杜嘉真寫了同題詩,以示呼應與補充:“‘是時候了!’——/這是響亮的呼聲,/縱然/寫它的人/懷着怨憤;/但是/這聲音裏/有着戰鬥;/這聲音/能使/血液沸騰”;“每個人/都皺着眉頭/在思索,/看吧,/群衆的海洋/已波蕩到了/最底層,/我們要/再一次/刷洗/自己的生活”。——這裏所提出的“波蕩最底層”,“再一次刷洗自己的生活”的命題或許是更為深刻與根本的,但卻被更加急切的政治性的話題所淹沒,似乎沒有引起什麽反應。
不久,林昭又引起了另一場爭論。在5月22日的辯論會上,林昭以她固有的坦誠談到自己內心的矛盾:“我感到組織性和良心有矛盾。”此時北大部分“文藝界人士”(其中有《紅樓》的編委、作者張炯、謝冕、任彥芳、江楓、曹念明、王磊、杜文堂等三十餘人)已經開闢了“衛道者論壇”,在宣言書中有這樣的說法:“有人說我們畢竟不代表真理,我們願意和所有一切願意追求真理的同志把真理追求”,“有人說要像狼一樣吃掉衛道者。那麽吃吧,如果辦得到!”參看張炯、謝冕:《遙寄東海》,載《紅樓》第4期。前者顯然是對林昭《這是什麽歌》的回應(“衛道者論壇”參加者江楓、曹念明都是《我們的歌》的主要作者),而後者更是針對張元勳的。在林昭作了前述發言後,“衛道者論壇”即發表了一首題為《緻林昭同志》的詩。作者接連發出責問:“青年團的組織性就是良心,團章哪一條要我們為組織性昧去良心?”“該怎樣理解你的良心和你的真理?”作者並且聲稱自己“並不感到(組織性與良心的)矛盾”,這正是近於《我們的歌》的立場。
“衛道者論壇”的開闢與這首詩的發表,顯然意味着《紅樓》編輯部與作者群思想上的分裂,並且已經公開化。林昭本人對這首詩未作回應,倒是另一位校園詩人杜嘉真寫了一首《組織性和良心——緻林昭》的詩,對林昭表示了深切的理解:“你吐露出了深心的懷疑,/我知道你為什麽說出了這句話,/這句話有多少酸辛。/而我更知道你的心比他們/有着更多的真理,更多的同情”;並這樣尖銳地批評那些“衛道者”們:“他們‘快樂地成長,並不覺得矛盾’/生活和文章都是那樣四平八穩!/他們從沒看見組織上的錯誤,/看見了也從不承認;/他們從沒看見別人的痛苦,/更從不感到自己應負的責任。/我痛心,他們為什麽這樣的麻木不仁/我痛心,他們為什麽/有意無意的‘為組織性昧去了良心’。”詩人更是無情地揭示了自己的、也是林昭的內心痛苦,把批判的觸角伸嚮自我靈魂的深處:“同志啊,我知道你那/欲言而又不敢的苦衷,/多少人和你一樣/有着這種復雜的心情”,“捫心自問,在過去/我們曾多少次說出了違心的話,/做了它(組織)馴服的奴隸。/多少次壓抑了自己,傷害了別人,/如今事過境遷已悔之莫及;/有的事使我們如此羞慚、痛苦,/有的事將使我們遺恨終身。”
這樣的對自我奴性的正視與清醒也許是更為重要的:這纔構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反叛。詩人因此而嚮世人,也嚮自己,發出這樣的警示:“別讓那‘組織性’掩蓋了/你的盲目,虛偽和不正,/別讓它隱藏了對權力的畏懼/和那些自私自利的目的。/即使在執行組織的决議時/也要保持你說話的權利。”
這裏,幾乎是一針見血地點破了五十年代中國的時代病癥,新的國民劣根性與知識分子的痼疾;但正因為它過於尖銳,為當時的大多數人(包括知識分子)所不能接受,詩人因此而罹難,整個民族也為拒絶忠告而付出了代價。可以看出,《是時候了》與《我們的歌》的詩論戰,發展到這裏,已經是相當深入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北大百年:光榮和恥辱(1) | 第2節:北大百年:光榮和恥辱(2) | 第3節:北大百年:光榮和恥辱(3) | 第4節:北大百年:光榮和恥辱(4) | 第5節:北大百年:光榮和恥辱(5) | 第6節:教育史上的一件往事(1) | 第7節:教育史上的一件往事(2) | 第8節:漫說北京大學與五四新文化運動(1) | 第9節:漫說北京大學與五四新文化運動(2) | 第10節:漫說北京大學與五四新文化運動(3) | 第11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 | 第12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2) | 第13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3) | 第14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4) | 第15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5) | 第16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6) | 第17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7) | 第18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8) | 第19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9) | 第20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0) | 第21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1) | 第22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2) | 第23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3) | 第24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