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 第48節:第一章 論常道(1)      林語堂 Lin Yutang

  (3)有某些例外。從歷史上來看,道傢文體在公元3、4世紀時,曾經風行一時,至唐朝(公元8-10世紀),連皇帝也正式鼓勵人們研究老、莊之學。
  我開始接觸道傢的思想,是由於看了王先謙的著作。他花了半生時間為《莊子》註解,卻在1908年,故意在序文中反對莊子,藉以貶低自己的作品。魏源對老子的註釋也是如此。輿論本就認為儒傢的學說是最好的,而對莊子的評價一嚮不高。
  (4)請參看楊樹達的《老子》一書,1992年出版,1998年修訂,除自莊子中取三四例為《老子》作直接引句外,他省去了《莊子》其餘的部分。
  (5)蘇東坡認為《莊子》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等章,皆不是莊子的作品,而是後人加進去的篇幅,這個說法較為學者所接受。
  (6)請參閱《想象的孔老會談》之五。
  (7)愛丁頓(A.S.Eddington)所著《大自然的物質世界》第318頁。
  (8)《想象的孔老會談》之二。
  第一章 論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1 )。玄之又玄,衆妙 (2 )之門。
  [語譯]
  可以說出來的道,便不是經常不變的道;可以叫得出來的名,也不是經常不變的名。無,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創生萬物的根源。所以常處於無,以明白無的道理,為的是觀察宇宙間變化莫測的境界;常處於有,以明白有的起源,為了是觀察天地間事物紛紜的跡象。它們的名字,一個叫做無,一個叫做有,出處雖同,其名卻異,若是追尋上去,都可以說是幽微深遠。再往上推,幽微深遠到極點,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變化的根本了。
  一、道不可名,不可言,不可談
  泰清問無窮說:"你懂得道嗎?"
  無窮說:"不知道。"
  又問無為,無為說:"我知道。"
  泰清說:"你所知的道,有具體的說明嗎?"
  無為回答說:"有。"
  泰清又問:"是什麽?"
  無為說:"我所知的道,貴可以為帝王,賤可以為僕役,可以聚合為生,可以分散為死。"
  泰清把這番話告訴無始說:"無窮說他不知道,無為卻說他知道,那麽到底誰對誰不對呢?"
  無始說:"不知道纔是深邃的,知道的就粗淺了。前者是屬於內涵的,後者衹是表面的。"
  於是泰清擡頭嘆息道:"不知就是知,知反為不知,那麽究竟誰纔懂得不知的知呢?"
  無始回答說:"道是不用耳朵聽來的,聽來的道便不是道。道也不是用眼睛看來的,看來的道不足以稱為道。道更不是可以說得出來的,說得出來的道,又怎麽稱得上是其道?你可知道主宰形體的本身並不是形體嗎?道是不應當有名稱的。"
  繼而無始又說:"有人問道,立刻回答的,是不知道的人,甚至連那問道的人,也是沒有聽過道的。因為道是不能問的,即使問了,也無法回答。不能問而一定要問,這種問是空洞乏味的,無法回答又一定要回答,這個答案豈會有內容?用沒有內容的話去回答空洞的問題,這種人外不能觀察宇宙萬物,內不知'道'的起源,當然也就不能攀登昆侖,遨遊太虛的境地。"(《莊子》外篇第二十二章《知北遊》)
  二、區別
  古人的智慧已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了,是怎樣的登峰造極呢?他們原以為宇宙開始是無物存在的,便認為那是最好的情況,增加一分就破壞它的完美。慢慢地,他們知道有物的存在,卻認為它們彼此沒什麽異處。後來,他們曉得萬物有了區別,卻又不知道有是非的存在。
  但是,等到他們懂得"是非"的爭論後,道就開始虧損,這一虧損,私愛就隨之大興起來。(《莊子》內篇第二章《齊物論》)
  三、萬物皆一:意識和精神之眼
  魯國有一個被砍斷腳的人,名字叫做王飴,跟從他學習的弟子和孔子的弟子一樣多。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代序 中國文化的左膀右臂第2節:想象的孔老會談(1)第3節:想象的孔老會談(2)
第4節:想象的孔老會談(3)第5節:第一章 導言(1)第6節:第一章 導言(2)
第7節:第一章 導言(3)第8節:第一章 導言(4)第9節:第一章 導言(5)
第10節:第一章 導言(6)第11節:第一章 導言(7)第12節:第一章 導言(8)
第13節:第一章 導言(9)第14節:第一章 導言(10)第15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
第16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2)第17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3)第18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4)
第19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5)第20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6)第21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7)
第22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8)第23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9)第24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0)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