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下一站,中国   》 第48节:第四章.百年现代转型的最后一环(8)      陈季冰 Chen Jibing

  在这个问题上,当前最紧要的问题是: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传统社会基础已经遭到过去30年计划经济的根本性破坏,而现存的体制又不利于新的社会力量萌芽发育的前提下,如果才能通过温和渐进的方式重新培育出一个社会并使之得到茁壮成长?计划经济仰赖并塑造的是一个"全权"(totalistic)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乃至团体的所有生活几乎全部被整合进国家的权力秩序中而成为一颗颗被动运转的"螺丝钉",它不会给予任何社会力量以生存的缝隙。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利益的分化确实会派生出上述有利于社会力量发育的罅隙。但正如我们熟视无睹的,一旦任何一种社会力量的诉求超越纯经济范畴而进入政治领域时,国家权力不仅不可能主动扶持它们,通常还总是会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既有力量去打压它们的成长空间。然而,经济与政治历来都是分不开的:经济上的成功必然会激发公民对自身权利的伸张;反之,当权利得不到伸张时,经济上的成功就不可能持续。"社会培育"之所以必然是一项漫长而需要足够耐心的博弈,主要是因为它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一种社会力量之所以会显得有强大的博弈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他社会力量的存在,各种不同甚至对立的社会力量之间存在着某种唇齿相依的微妙关系。这种"社会生态"与我们所说的"市场体系"有很大的可比性:像义乌这样自发形成的市场之所以比绝大多数靠行政力量"规划"出来的市场更有生命力,主要是由于它在多年不断的发育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市场链,亦即我所谓的一个完备的市场"生态系统":从事某一类生意的商人可以在这个市场链中以最便捷的方式得到最优质廉价的原料、辅料及各种配套商业服务。如同经济一样,一个运转良好的法治社会也应该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完备的"社会生态"基础上的。遗憾的是,计划体制破坏了历史延续的传统社会生态,而新的社会生态又尚未破茧而出,这就是我所认识到的中国未来政治改革的最大难点。
  另外还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就像有效运作的市场通常并非政府有意识"建设"起来的一样,"社会培育"主要依靠的也不是人的有计划的"建构",它是不同的个人因相同或相近的利益而结成的一个个共同体之间合作博弈的结果。这正是我如此看重城市居住小区业主委员会的形成和运作对新的社会力量培育所发挥的巨大启蒙功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什么比每天居住其中的家园的维护更能够唤起人们的关切呢?而要真正解决好这个"家园维护"的切身利益问题,他们就必须在法治之下通过契约实行自治,这是中国人最缺乏也最迫切需要补上的一堂"民主基础课"。一个极其有利的外部条件是,随着《物权法》等一系列法律的颁布实施,居住小区可能是当下所有正在萌芽的社会团体中最不容易受到外来力量干预的少数幸运者之一。接下来的一种比较乐观的发展方向有可能是:业委会要办成实事,就必然要与其他的利益主体打交道;为了提高自己与这些利益主体--如它所聘用的物业管理公司--讨价还价的实力,它会寻求在与它利益基本相同的邻近小区业委会,或仅在某些具体领域存在利益相关性的另外一些利益主体--如社区教育、卫生机构等--合作,进而结成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共同体;而与业委会互为博弈对象的那些利益主体也会按照相同逻辑行事……从类似居住区业主委员会这样的一个个微小但坚实的"根据地"出发,累积点滴之功,假以时日就有可能逐步扩展出一个比较有规模的"社会生态系统"来。
  让我们回到前面的话题上来,新闻自由是个好东西,但想要真正落实新闻自由,却不是反复地劝说"新闻自由多重要"或"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宽容媒体批评"就能够做到的。这使我想起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有人高谈的"民主是个好东西"的空洞话语,这是一个全中国人都明白的道理,因而几乎就是一句废话!我们当前的真正问题应该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民主传统的社会中,如何才能真正落实民主?在我看来,最紧要的就是要创造条件,让"社会"更顺利地萌芽、发育、成长,使之尽快壮大到足以制衡政治的程度。虽说这将是个需要极大耐心的艰苦而漫长的过程,但现在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条件。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第2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2)
第3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3)第4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4)
第5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5)第6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6)
第7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7)第8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8)
第9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9)第10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0)
第1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第1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2)
第13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3)第14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4)
第15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5)第16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6)
第17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7)第18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8)
第19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9)第20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0)
第2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1)第2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2)
第23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1)第24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2)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