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我親歷的巴金往事   》 記憶的飛絮(4)      吳泰昌 Wu Taichang

  每本書的環扣上,在作者簡介上面,配有作者本人的頭像。考慮到印刷質量問題,選用了速寫。夏衍用丁聰畫的。巴老選用了高莽畫的、坐在書房裏的一張速寫。
  這套小文庫的當代部分,第一次印刷在2萬以上,問世後,頗受青年讀者歡迎。巴老見到書後曾說,下一輯考慮多選些中青年作傢的。
  第二輯中青年作傢中,已選定了鬍石言、劉心武、王安憶、鐵凝、張抗抗、張辛欣等幾位,並請韓美林統一畫速寫像,後來不知出版社出於何種考慮,第一輯以後沒有見到第二輯了。
  1992年,深圳海天出版社約請馮亦代先生和我為他們主編一套《名傢品書》。編者在前言中說:“海天出版社的《名傢品書》是從作者所寫有關的文章輯錄而成,首批出版的有《鬍適篇》、《茅盾篇》、《葉聖陶篇》、《鄭振鐸篇》、《巴金篇》、《老捨篇》共六集,由作者的親人或研究者編輯而成。這樣以某種小類別的文章編成一書的方法,似尚不多見,可說是別出心裁,但對於讀者的閱讀是個很大的便利。新選的六位作傢,都是在現代文學史中聞名中外的巨匠,有關談書的文章,必能引起讀者的興趣,有所啓發,甚至有所成就。”
  每本書的選編者均請作者本人或傢屬或傢屬選定的人擔任。如“葉聖陶篇”是葉至善選編的,“老捨篇”是舒乙選編的,“茅盾篇”是韋韜同意李輝選編的,“鄭振鐸篇”是鄭爾康同意瀋金梅選編的。“巴金篇”是巴老同意由吳芝麟選編的。吳芝麟在編後記中說:
  “編完這本書,又特地去看巴老。巴老的笑容是溫和的,我卻有些忐忑不安。直到他聊起三四年前還常到常熟路、長樂路一帶‘淘’外文書的事,我終於感到輕鬆起來。這其實也是一篇文章的好題目。也因為這一點,在附錄中特地添加了巴老弟弟李濟生的一篇相關文字,以使大傢對巴老的讀書生涯有一個更豐富的瞭解。本書分上、下二輯。上輯側重讀書的感受,下輯側重對具體書籍的閱感,並在巴老的推薦下,存了他當年所擬的部分書刊廣告。所有篇目,除有說明外,標題均為編者所加。”
  “巴金在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的編輯工作期間,曾經編輯了多種文學叢書。他重視書刊廣告對讀者的影響,寫了大量書刊廣告,以下是其中的一部分。”
  “巴金篇”中輯錄的這部分巴金寫的書刊廣告,幾乎都是讀者不曾讀到過的,讀來新穎,給人以啓迪。
  附錄的李濟生所寫的《巴金愛書》,更生動具體地使我們瞭解巴金一生與書的情緣,讀書對他一生産生多麽大的影響,文中說:
  “書在他一生的知識發展上起過很大的影響,他曾經在一本譯書的《前記》中寫過這樣的話:‘我能夠把它介紹給我同時代的青年朋友,使他們在困苦的環境裏從這書得到一點慰藉,一點鼓舞,並且認識人生的意義與目的,我覺得非常高興。’大傢該還記得即使在‘文革’期中的‘牛棚’裏,遭受厄難時,他也不忘讀書,私下背誦但丁的《神麯》用以鼓舞自己。
  “巴金先是耽讀國外哲學、經濟方面的名傢著述和革命者的傳記與回憶,文學作品是後來居上的。外文版書早期買得多,解放初期除了俄文本外,全偏重於中文書了。他買進的書很雜,各種各類的書都有,特別喜歡有名傢插圖的名作精裝本。
  “早在60年前他就寫過這樣的話:‘我跟所有其餘的人一樣,生活在這世界上,是為着來徵服生活……我有我的愛,有我的恨,有我的歡樂,也有我的痛苦。但是我並沒有失去我的信仰,對於生活的信仰。”
  6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歷時數年,1986年完成了大型彩色紀錄片《巴金》,長度80分鐘,這是反映巴金人生歷程最長的一部影視片。
  我多少知道點《巴金》拍攝的情況。
  1983年3月31日下午傍晚,我到積水潭醫院看望白楊和她愛人蔣君超,白楊陪蔣先生來京治病。因病房太小,來人不斷,我衹呆了半小時。從醫院出來,我去了臨近的錢筱璋傢。筱璋是阿英的堂弟,中央新聞電影紀錄片老廠長,他愛人張建珍是該廠的總編輯,都很熟悉。他們留我吃晚飯。飯桌上,建珍同志談起,廠裏想拍一部巴金的專題紀錄影片,她問我巴老最近的身體狀況,懇切地希望我盡快代他們徵求一下巴老的意見。4月12日,李小林回電話給我,說巴老同意新影廠拍這個片子,但具體日程安排要好好商量。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文匯出版社
初看巴金四次文代會期間(1)四次文代會期間(2)四次文代會期間(3)
懷念老捨(1)懷念老捨(2)懷念老捨(3)在寓所驚悉茅盾逝世
“我一生的責任編輯”(1)“我一生的責任編輯”(2)“我一生的責任編輯”(3)冰心:巴金這個人……(1)
冰心:巴金這個人……(2)冰心:巴金這個人……(3)冰心:巴金這個人……(4)與瀋從文最後晤面(1)
與瀋從文最後晤面(2)與瀋從文最後晤面(3)巴金與《文藝報》(1)巴金與《文藝報》(2)
巴金與《文藝報》(3)巴金與《文藝報》(4)巴金與《文藝報》(5)《收穫》在京座談會(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