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柯雲路把脈當代婚戀:誰的靈魂更可悲   》 第47節:告別失眠      柯雲路 Ke Yunlu

  (2)告別失眠
  一位剛走出校園的男孩來信說,由於從小傢境不好,立志靠自己的努力實現人生目標,多年給自己的壓力很大,上大二時睡眠就開始不好,尤其到每年的考試月份,感到神經綳得很緊,常常很不開心。幾年下來睡眠越來越不好,天天頭暈暈的,直接影響了學習狀態。越急越適得其反,現已發展成失眠癥。本科畢業後,好不容易找到一份還算不錯的工作,但也不知怎麽了,像走進一個怪圈,總調節不好自己。衹要晚上睡不好,第二天就沒精神,什麽也不想做。他抱怨道:“咳,過去把自己整得太慘了,現在機會來了,卻又幹不起來。”
  他希望早日走出失眠的怪圈。
  說起睡覺,是許多城市白領面對的難題。睡眠好,不僅精力充沛,且精神愉快。那些帶着黑眼圈上班的人,常常容易發火,對人不耐心,工作效率也不能保證。
  睡個好覺的幸福感對於那些沾着枕頭就着的人是體會不到的,衹有那些長期失眠的人才知道黑夜裏輾轉反側是如何痛苦。一個朋友告訴我,他每到天黑就害怕,明明睏了,就是不敢上床,盡量熬得晚一點再晚一點。及至躺在床上了,用了所有搜羅到的方法幫助自己入眠,就是睡不着。而且邪了,越想靜下心來什麽都不想,各種各樣的念頭越是紛至沓來。許多平時想不到的煩心事一件一件涌上來,越想越心窄。
  作為作傢,失眠於我並不陌生,偶有精神超常緊張的時候,我也睡不好覺。但總的來說,我的睡眠相當好,這也是保持健康的很重要原因。
  怎樣保證好的睡眠呢?專傢給出了許多方法:如一定的形體鍛煉,從頭到腳的肌肉放鬆練習,用默想來對抗心理緊張,觀想大海和美麗風光,包括用語言放鬆自己,默念一些“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之類的成語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但這些具體方法之上,還有一個根本法,那就是放鬆心態。
  首先,不要把睡覺當任務。今晚睡不着,明晚還能睡。又不是發燒感冒,不會有生命危險。不要太較勁,對失眠多少要有點聽之任之的意思。白天忙了一天,疲勞是自然規律,睏了上床睡覺,是很自然的事。就像春夏秋鼕有大自然管着一樣,身體自有一套調節機製。
  有了這樣的心態,睡覺就是享受。
  有不少人把睡眠當任務。今天工作纍了,為了恢復精力,必須睡覺;明天還有繁重工作,更要睡個好覺。帶着這樣的心情上床,免不了會焦慮,總怕睡不好或睡不夠一定時間影響第二天的工作,結果越發睡不着。
  早些年看托爾斯泰的書,他講過一個有趣的例子:一個人蹺二郎腿坐在那裏漫不經心地聊天或看書,可以保持這樣的姿勢很長時間而不覺得纍。但如果這時有人命令他,必須蹺着腿半小時不許放下,他立刻會覺得非常難熬,不到十分鐘就覺得很纍,無論如何堅持不下去了。
  生活中許多人有過這樣的體驗,有時候因為時間緊不能放開睡覺,衹能和衣倒在沙發上靠一會兒,還提醒着自己千萬不要睡着,待會兒有很多事情要處理,這樣想的結果反倒香香地睡着了。如果這時幹脆脫了衣服擺好架式到床上去睡,反倒睡不着了。
  就像一些煙民,本來煙癮不大,一天也抽不了多少支煙,但他們到了禁止吸煙的場合,常常時間一長就憋得難受,甚至預先就有很大心理支出。
  這裏有一個非常深刻的心理規律。
  有一個禪宗的著名公案。南泉和尚圓寂前不久,有徒弟問,百年之後去哪裏?他說,要變做山前一頭大水牯牛。他為什麽要這樣說呢?在南方農村長大的孩子都見過水牯牛,犄角彎彎的它在犁田勞作之後安臥在夏日柳蔭下的水塘旁,漫無邊際地吃着草,目光蒙矓地看着世界,多麽安詳啊。這是一種無欲無心的狀態,是順其自然的狀態。
  這就是禪的狀態。
  失眠本來是由於心理緊張纍積造成的,如果再用特別認真緊張的態度解决失眠,不是纍上加纍嗎?
  祝朋友們都能睡個好覺。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相對貧睏”的驅動與睏擾第2節:沒有貓狗的村莊(1)
第3節:沒有貓狗的村莊(2)第4節:關於復旦大學培養文學寫作碩士的聯想(1)
第5節:關於復旦大學培養文學寫作碩士的聯想(2)第6節:互聯網上的童話(1)
第7節:互聯網上的童話(2)第8節:有一種情結叫奧運
第9節:陳逸飛失誤在哪裏?第10節:悲憫之心與人類的希望
第11節:林黛玉的病非藥可治第12節:生命的價值高於一切
第13節:怎樣纔是對逝去親人的最好紀念?(1)第14節:怎樣纔是對逝去親人的最好紀念?(2)
第15節:為了家庭,你的底綫在哪裏?(1)第16節:為了家庭,你的底綫在哪裏?(2)
第17節:為了家庭,你的底綫在哪裏?(3)第18節:發現父母婚外情,孩子怎麽辦?
第19節:面對孩子,你微笑了嗎?(1)第20節:面對孩子,你微笑了嗎?(2)
第21節:面對孩子,你微笑了嗎?(3)第22節:婚姻中的愛情懷疑強迫癥(1)
第23節:婚姻中的愛情懷疑強迫癥(2)第24節:婚姻中的愛情懷疑強迫癥(3)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