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我的父親張恨水   》 第47節:最後關頭的《最後關頭》(2)      張伍 Zhang Wu

  說來也巧,“三張”都是被新聞界謔稱為“徽駱駝”的安徽人。友鸞叔在新聞界以“多面手”著稱,足智多謀,綽號智多星;慧劍叔被譽為“副刊聖手”,他在南京主編《朝報》副刊時,曾以《水滸》三十六罡為南京新聞界做點將錄:點父親為“及時雨宋江”,註文已忘,大意是稱父親有大哥風範,乃群雄之首;點友鸞叔為“智多星吳用”;還自點為“花和尚魯智深”。當時程滄波是國民黨《中央日報》社長,被點為“大刀關勝”,註曰:“架子不錯。”大頭詩人許君武,被點為“青面獸楊志”,註曰:“空學得一身武藝,沒有識傢,衹落得天壽橋頭,賣刀糊口。”許氏認為點評恰當,自居不疑。張友鶴叔是友鸞胞弟,是《南京晚報》社長,雖是小報,名氣也不大,但尚能撐持下去,被點為“撲天雕李應”,註文是:“小雖小,俺也是一莊之主。”所點既符合人望,所註又貼切幽默,令人忍俊不禁,故傳誦一時。
  關於“三張”奇聞軼事甚多,但有一事卻讓我深感內疚和自責。1945年,抗日勝利在望,“三張”分手在即,將走嚮新的工作崗位和不同的城市,於是他們在重慶照相館留下了一張彌足珍貴的合影,父親還在照片上親筆用半行半楷寫下了“新民報三張”五個字,這張照片也一直壓在他的寫字檯的玻璃下,順帶說一句,凡是父親壓在玻璃板下的照片,都是他認為一生中重要足跡的印證。本來這張照片壓在玻璃板下,靜靜地嚮人們述說着一段歷史和一段患難與共的友誼,沒招誰也沒惹誰。殊不知那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一片打倒聲中來了,在那個是非顛倒的日子裏,這張照片自然是“反動學術權威臭味相投”
  的“罪證”,而且聽說友鸞叔、慧劍叔都被“揪”出來了,全是在“生死未卜”的行列中,萬一紅衛兵小
  將高興起來,興之所至地到我傢小院來造一下反玩玩,看到這張照片,那還了得!我在那“黃雀在後”,不知大難何時臨頭的惶恐與焦慮中,為了保護父親,我做了一件終生痛悔的錯事,我用剪刀把“三張”照片中的友鸞叔、慧劍叔剪去,再把照片藏起來。粉碎“四人幫”後,我以為這張珍貴的“三張”照片將永不再見,豈不知我在友鸞叔女公子張鈺姐處,得知她尚有世上僅存的一張“新民報三張”相片,說什麽喜出望外,簡直是歡喜欲狂,我馬上把這如獲至寶的照片復印數張,並拿去發表。現在讀者在報刊見到的“新民報三張”照片,就是這樣有戲劇性地與讀者見面的。
  “ 三張”在《新民報》都是主筆,父親主編文藝副刊,後來又兼任了重慶版的經理。當時重慶《新民報》有兩個副刊,一個由謝冰瑩先生主編,一個就是由父親主編的《最後關頭》,他在1938年1月15日的發刊詞《這一關》中說得明白:關這個字,在中國文字裏,已夠嚴重。關上再加最後兩個字,這嚴重性是無待詞費了。
  最後一語,最後一步,最後一舉……這一些最後,表示着人生就是這一下子。成功,自然由這裏前進。不成功,也决不再有一下。那暗示着絶對的衹有成功,不許失敗。事情不許失敗了,那還有什麽考慮,我們衹有絶大的努力,去完成這一舉,所以副刊的命名,有充分的吶喊意義包含在內。
  ……這吶喊聲裏,那意味絶對是熱烈的,雄壯的,憤慨的。絶不許有一些消極意味。我相信,我們總有一天,依然喊到南京新街口去,因為那裏,是我們南京報人的。
  這吶喊聲氣壯山河,它不僅鼓勵民心士氣,也是對達官貴人的當頭棒喝,是父親的心聲,也是獅子吼,能發聾振聵!父親開宗明義的為這個副刊規定了內容是:一、抗戰故事(包括短篇小說);二、遊擊區情況一斑;三、勞苦民衆的生活素描;四、不肯空談的人事批評;五、抗戰韻文。他還規定每篇文章的字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團结出版社
第1節:序言第2節:從張戴氏太夫人說起(1)第3節:從張戴氏太夫人說起(2)
第4節:江南水鄉的學童生活(1)第5節:江南水鄉的學童生活(2)第6節:江南水鄉的學童生活(3)
第7節:老書房的苦澀記憶(1)第8節:老書房的苦澀記憶(2)第9節:青年時代的摯友(1)
第10節:青年時代的摯友(2)第11節:青年時代的摯友(3)第12節:青年時代的摯友(4)
第13節:主編《夜光》與《明珠》(1)第14節:主編《夜光》與《明珠》(2)第15節:主編《夜光》與《明珠》(3)
第16節:《春明外史》的“外史”(1)第17節:《春明外史》的“外史”(2)第18節:《春明外史》的“外史”(3)
第19節:民國的“《紅樓夢》”(1)第20節:民國的“《紅樓夢》”(2)第21節:民國的“《紅樓夢》”(3)
第22節:熱鬧非凡的《啼笑因緣》現象(1)第23節:熱鬧非凡的《啼笑因緣》現象(2)第24節:熱鬧非凡的《啼笑因緣》現象(3)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