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精英 我是沃兹:一段硅谷和苹果的悲情罗曼史   》 第47节:“苹果I”前传(4)      Steve Wozniak

  “牛郎星”需半小时载入的程序,而通过键盘操纵,“苹果Ⅰ”需要的时间还不到1分钟。
  什么是只读存储器?
  在此书中,到处都能发现只读存储器的身影。只读存储器芯片只能被编写一次,但即使关机,仍能保留信息。它主要用于保存电脑至关重要的程序。比如,开机时做什么,显示什么,如何识别键盘、打印机或是主机这些硬件。在“苹果Ⅰ”的设计中,使用只读存储器芯片的灵感来自于惠普的计算器(它使用了2块只读存储器芯片)。然后,我再编写一个“监控”程序,这样电脑就能随时接收到按键的信息。
  如果你想知道“牛郎星”的记忆储存内容,观察那些小灯泡可能会花上你半个小时,但对“苹果Ⅰ”而言,只需观看屏幕1秒钟。
  由于那一程序的主要任务是监控或是观察你在键盘上敲打的内容,我最后将其取名为监控程序。这是关键一点——我的电脑毕竟都旨在能编写程序 。值得一提的是,我还希望能运行那时流行的FORTRAN语言。
  因此,我的想法就是在只读存储器中编写一个小程序,而将到处都是灯和按钮的仪表盘取而代之。通过键盘输入数据,在屏幕上看到结果。仪表盘让电脑看起来像是飞机座舱,而我可以将此抛弃。
  “苹果Ⅰ”出现前,每台电脑都配有那种仪表盘,而之后却都换上了键盘和屏幕,我的想法最后竟产生了如此震撼的效果。
  我做一项工程,制造前通常需要大量时间酝酿,这是我的风格。当发现自己的电脑即将成为现实,我就开始收集与自己设计相符的所有零件及芯片的信息。
  有时,我在早晨6点30分就开车前往公司,然后独自一人享受整个清晨。我迅速地阅读工程师杂志和芯片手册,还研究我有兴趣的芯片的具体构造和计时图表,比如麦隆曾提及的40美元的摩托罗拉6800。一直以来,我都在脑海里构思设计。
  摩托罗拉6800有40个引脚,即连接器,我必需准确知道每一个的详细情况。因为我只能在业余时间做这件事,所以这个过程极为缓慢。好几周过去了,而我未发现任何具体原理。最后,有天晚上我去画草图。以往我都草草了事,但那晚我在惠普的制图板上仔细地画。距离制造一台电脑仅有一步之遥,万事俱备,只差零件了。
  我注意到一篇文章提到,一种高级微处理器将很快在旧金山举行的美国西部电子元件展(WESCON)上公之于众。这种运用MOS技术的6502新型微处理器吸引了我的注意,它来自宾夕法尼亚州,也以引脚连接,从电子学上说,类似于我草图中的摩托罗拉6800。也就是说,我无需为它重新设计。我还得知,它将在此次展会上于MOS技术柜台出售。正因为这种芯片易于得到,最后它成为了“苹果Ⅰ”的微处理器。
  最棒的是,我只需付20美元就能买下1个,也就是摩托罗拉芯片一半的价钱。
  1975年6月16日至18日期间的美国西部电子元件展于旧金山著名的牛宫举行。我们一群人开车前往,然后在MOS技术柜台桌前排队购买新型微处理器。查克零售店的人在那里大声叫卖着芯片。
  我当时就以每个20美元的价格买下了一些,同时还购得一本手册。就这样我具备了所有制造电脑的材料。
  几天后,家酿的常规聚会上,很多人都兴奋地展示了自己买下的6502微处理器,这说明俱乐部里更多的人拥有了微处理器。
  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利用这些6502,但很清楚自己的打算。
  为了制造电脑,我把所有零件聚集起来,并在惠普的工作室里完成。一般的日程就是,工作后,回家边看电视边吃饭,或是做意大利面,然后再开车5分钟回到工作室,继续设计和工作至深夜。我喜欢在惠普工作,可能是因为它的工作氛围。当需要测试或是焊接时,所有设备都整装待发。
  首先我观察草图,再确定各个芯片在平板的位置,这样芯片之间的线就能短而整洁。换而言之,我将所有零件都整齐地排列于电路板上。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节:生命中不能承受的喧嚣(1)第2节:生命中不能承受的喧嚣(2)第3节:我们是一群电子小孩(1)
第4节:我们是一群电子小孩(2)第5节:我们是一群电子小孩(3)第6节:我们是一群电子小孩(4)
第7节:逻辑游戏(1)第8节:逻辑游戏(2)第9节:逻辑游戏(3)
第10节:逻辑游戏(4)第11节:逻辑游戏(5)第12节:逻辑游戏(6)
第13节:电视干扰发射机(1)第14节:电视干扰发射机(2)第15节:电视干扰发射机(3)
第16节:电视干扰发射机(4)第17节:电视干扰发射机(5)第18节:电视干扰发射机(6)
第19节:“奶油苏打”的日子(1)第20节:“奶油苏打”的日子(2)第21节:“奶油苏打”的日子(3)
第22节:“奶油苏打”的日子(4)第23节:“奶油苏打”的日子(5)第24节:“奶油苏打”的日子(6)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