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义说部 》 反三國演義 》
第四十七回 公孫淵獻俘幽州城 司馬懿坐睏延津縣
周大荒 Zhou Dahuang
卻說魏延在幽州城捉了程昱,與姜維乘勢搶城。城中雖有兵將,因曹丕已退,程昱被擒,無人主持,混戰一回,被二將攻入城中,招降餘軍,安輯百姓,將程昱推至府前。程昱破口大駡,魏延暴躁如雷,便要下坐自殺程昱。姜維諫道:“士各有志,趙將軍生擒徐盛,賜劍自盡,渠之謾駡,不過欲求速死,此等人未必可降,降之亦為後患,令其自殺可耳!”隨對程昱道:“程大人不必如此,桀犬吠堯,各為其主,何必謾駡,自損學養!”命左右取劍與程昱,將綁鬆了。程昱接劍在手,嚮東再拜,自刎而亡。魏延姜維各為嘆息,從優殮葬,以安士心。
魏延姜維二將,在幽州牧府中,議發兵追擊曹丕。姜維道:“將軍且莫性急,曹熊此去,必奔遼東,我若急追,公孫淵必協以拒我;我盛兵幽州,遣一介之使,馳示威聲,則諸曹之首,必自至幽州矣!”魏延大喜,即日派人前往遼東,宣示德意。一面令人飛報王平,言幽州已經取得;一面令姜維自出榆關,整頓邊防,防備曹彰南侵。
那王平接到捷音,立刻轉知李嚴,速報知大營,自將前殺之曹兵三人,竿示首級,言大兵攻破幽州,曹丕曹休程昱,盡被擒斬,送來漁陽號令。漁陽城中,得了此項風聲,互相傳播,登時鼎沸起來。王平又領軍士紛紛射入箭書,諭令漁陽軍民,若殺曹熊,開城投降,不徒免死,更有重賞。城中軍民愈加惶惑,真有人謀殺曹熊。
那曹熊本來怯懦,見事已至此,知無可為,喚部將道:“漢兵欲得而甘心者,惟有孤耳!孤城四絶,徒纍生民,孤不為也!汝輩可以孤為進身之階,而保一城民命也。”言罷,淚流被面,左右皆不能仰視。遂拔劍自刎而死。左右見狀,皆痛哭失聲,一方看護曹熊屍首,一方開城迎降。王平領兵入城,降兵皆繳械待命。
王平入城坐定,吩咐曹兵部將,把曹熊屍首,好生收殮,部將遵命去了。卻因看着王平兵少,大傢不免翻悔起來,又想乘機取事。中間便有那些賣友求榮的,又來走漏消息,王平不動聲色,將降兵驍桀八將,驀地掩捕,即行梟首,餘黨驚散,一場風渡,無形消釋。隨將所有降兵,分別去留,酌量道路遠近,給資遣散過半,遣人分頭報捷。
孔明連接諸將捷音,立時轉奏洛陽,令魏延權督幽州軍事,姜維王平諸將,盡歸節制,幽州善後事宜,責令三將妥慎辦理,會同田太守備兵九邊,嚴防曹彰乘虛內侵。魏延奉到命令,敬謹遵行。
那曹丕曹休,晝夜兼程,到了遼東,公孫淵率領文武出城迎接,俯伏稱臣,曹休甚加慰勞。進了城中,公孫淵將正寢讓與曹丕居住,朝夕款待,致敬盡禮,到也安生。曹休與公孫淵商議,要其出兵去救幽州。公孫淵回到本宅,與心腹商議。有謀士獻策道:“曹操挾六州之衆,氣蓋天下,兵敗身死,國破傢亡,漢兵之勢,不問可知!我遠在遼東,與人無忤,漢業中興,我不過遣使進貢,不失藩服之位,若舉兵內嚮,則我有犯順之名,貽彼以出兵之口實,我之兵力,能及曹操否?是自緻危亡也!”公孫淵聞言,連聲稱是。
公孫淵正在傢商議間,忽報漢使求見。公孫淵即今相請,漢使昂然直入。公孫淵不敢怠慢,優禮款待,漢使將主將手書呈上。公孫淵接過觀看,係都督汾晉諸軍事魏延領銜,言奉漢中王令旨,大元帥命令,出師北伐,所過城邑,望風迎降,探聞曹丕君臣,逃避遼東,仰即火速擒送幽州,以彰天討,當奏明今上,令汝世守遼東雲雲。公孫淵令近臣陪侍使者,自攜手書,商之心腹。衆將同聲道:“主公原本漢臣,宜遵漢令,於國於傢,實為兩利。”公孫淵意始决,暗令部軍圍攻城外曹兵,令偏將領兵千人,圍住曹丕住宅,誰知曹丕已知道風聲了。原來姜維計劃,令使者到了遼東,吩咐從人四處宣傳,使兩下疑忌,好叫公孫淵近於無奈,而殺曹丕。曹休在外,聽得風聲,急令人報知曹丕,自入城外軍中,决與公孫淵决一死戰。
曹丕接得此信,手足無措,衆宮眷相傾失聲。衹見美人薛靈蕓上前啓道:“大王國破傢亡,身臨絶地,尚何志意,留戀人間?賤妾蓄鴆相待久矣!請先死大王之前,以明妾志!”即由行篋中取鴆酒一瓶,自己先滿飲一杯,再斟一杯奉上。曹丕見靈蕓先飲,接過酒杯,一飲而盡。宮眷爭先取飲,投環自刎死者枕籍。比及公孫淵派人來圍時,曹丕早已乘竜上升帝闕了,到把公孫淵嚇了一大跳。忽已聽得城外殺聲動地。
原來曹休激勵將士,奮勇血戰。將士已無生望,一個個捨死忘生,遼東軍士,被他們殺傷數千餘人。公孫淵大怒,令弓弩手萬人,四面橫射,將曹休並三千人馬,盡射死在遼東城下,割下曹休曹丕首級,用木匣裝着,派遣心腹部將,賫着貢物,隨着使者,到幽州獻俘。
遼東使者行到榆關,先見姜維,姜維優加撫慰,飛報魏延,魏延聞得遼東使到,大陳兵衛,戎服佩劍,高坐堂皇,漢使引着遼東使者,上前謁見。延賜坐慰勞,令將貢物首級驗收,轉呈漢中王,候令旨定奪;大會諸將,重賞來使,復書奬譽,承製授公孫淵行遼東太守事,俟漢帝登基,再行厚賞,差來使先回覆命,以私人名義,贈公孫淵鞍馬刀劍名酒什器,賜來使千金,以實歸裝。來使歡歡喜喜回轉遼東復命去了。
魏延送過東使者,隨派人將曹丕等首級並遼東貢物,火速呈送元帥轉呈漢中王,自己同姜維王平高翔,安輯幽州所屬各地,剿除伏莽,資遣潰兵,分守險要,休養軍隊,補充馬匹,屯積糧棘;各令丞尉簿,均留原職,試辦三月,以定去留。戰爭之後,民易安生,一經整頓,成績斐然,這也慢表。
孔明在陽武,接到魏延遼東獻俘幽州底定消息,一面聲敘事實,將曹丕曹休二人首級,號令軍中三日,然後轉送洛陽。一面分調趙雲一軍先攻封邱,調馬超一軍與張飛會攻延津,掣司馬懿回救封邱之肘;令黃忠領中軍,攻延津之南。四路兵十餘萬,聲勢赫如;兼之又聽得曹丕已死,幽州已得,愈加心雄膽壯,曹兵方面,可就苦樂殊途了。
且說趙雲屯軍多日,諸將傷痕已愈,兵隊元氣恢復。休息既久,躍躍欲逞。趙雲奉到將令,召集諸將道:“我兵自與呂蒙徐盛血戰江淮,北入九裏關,襲取汝南,蕩定許都,攻無不剋,戰無不勝,而封邱一役,反勝為敗,係敵人出我不意,亦由我軍恃勝而驕,全師以出折傷過半,哀我同袍,殞身王事!雲忝為主將,待罪行間,未敢以一敗而灰心,令戰死軍校,永無報仇之望;是以與諸君枕戈待旦,伺隙而動,不徒欲雪當日之恥,亦欲以慰忠魂於地下也!今幽州已破,曹丕已亡,司馬懿張郃所據,不及十縣,餘兵不及八萬,孤軍援絶,甕蹩釜魚,我軍四面圍攻,報仇雪恨,在此一舉,衆位將軍,可各出奇謀,以徼必勝。”
張翼啓道:“主將專東面之防,原以驅逐呂蒙為事,今既奉令圍攻司馬懿,自應合力撲滅北路之敵,然後轉而東嚮;司馬懿自據延津,而今董昭毋丘儉守封邱以為犄角,現聞元帥令黃老將軍翼德君侯馬將軍三路圍攻延津,司馬懿自顧不暇,何能顧及封邱?封邱城池不高,守禦不備,但督全軍,奮勇直撲,不難一鼓而下,請主將即傳令,翼願與諸將先登陷陣也。”
趙雲大喜道:“張將軍既肯先登,封邱不難下矣!”即時下令,令先鋒張翼領黃武崔頎龐氏兄弟先登陷陣,自與嚴壽督軍繼進,號令衆軍,不得封邱,誓不回軍。全軍登時發動,直撲封邱,將城四面圍住,城上矢石如雨。張翼左手執盾,右手提刀,踏着城堞,攀緣而上,軍士前仆後起,蟻附而登。一聲喊起,張翼早上了城,一刀將董昭斬了;黃武崔顧也上得城去,三個人奮勇衝殺,曹兵風靡,毋丘儉督衆死拒垛口。趙雲嚴壽殺上西城,漢兵如潮似浪,大開城門,截殺曹軍。張翼三將與毋丘儉戰到半酣,黃武一戟,刺傷毋丘儉左腕,張翼就勢一刀,將毋丘儉劈下城垣,漢兵大獲全勝,便得了封邱。曹仁曹洪文聘,奉令來救,已趕不及,回不了延津,退屯黑山去了。趙雲進衙坐定,吩咐安撫居民,遣散降卒,擺酒替張翼諸將賀功,留傅僉守城,飛報大營,火速領軍開赴延津。
延津的司馬懿,在延津城下大營,見漢兵營中懸挂曹丕曹休二人首級,知道幽州已破,後路全虛,封邱方面,消息懸隔;聽得馬超領兵攻延津北面,張飛領兵攻延津西面,黃忠領兵攻延津南面,三路進軍,聲勢浩大;又聽得延津東面,趙雲全軍來到,懿嘆息道:“封邱燼矣。”
恰值張郃箭傷已愈,來見司馬都督,懿令將士堅守大營,自入城中,與諸將會議,張郃於禁,劉曄呂虔,鄧艾鐘會,典滿許儀,大小將官四十餘員,環立階下。司馬懿慷慨言道:“懿受先王特達之知,受領軍之重任,抗衡強敵,血戰數十;今國破傢亡,孤城危急,任城王既渺不知所之,太子復為遼東所害,趙雲全軍盡至,封邱必已陷落,四面環攻,延津危在旦夕!懿受國厚恩,一傢同盡,六十之年,復何所望,願與此城同存亡,諸君請各自為計!”
當時張郃於禁劉曄呂虔齊聲道:“末將等同先皇厚恩,願與都督同死此城!”鄧艾鐘會典滿許儀亦應聲道:“末將等世受國恩,會儀之父,皆死於敵,君父之仇,不共戴天,又蒙都督提攜教訓,此恩此德,不報何待!除死此城,更無死地,請都督决定方針,作何死法?末將等願生死相隨,决不欲忍恥偷生,苟延旦夕也!”
司馬懿見群情憤激,破涕為笑道:“各位將軍,既誓死相從,絶不能坐以待弊;漢兵方面,惟黃忠一軍,兵力稍弱,我以全軍攻破黃忠,既足以壯士氣,亦可以挫敵勢也。”衆將齊道:“都督之言,洞悉敵情,願聽分示。”司馬懿便指派道:“俊義將前軍,典許二將軍為左右翼,文則將後軍,鐘鄧二將軍為左右翼,全軍突出,直撲黃忠,得勝即回,再圖良策。”張郃於禁率領四將,馬上出城,直攻黃忠營壘。司馬懿與劉曄親督將士,分守各城。
黃忠軍隊,雖有三萬,大將衹有一人,孔明原不放心,見趙雲兵到,距離甚近,方纔放下心來,叫黃忠持重勿出。誰知司馬懿看出破綻,吩咐衆將聚攻黃忠。延津城裏城外曹兵,直攻黃忠營寨,人人奮勇,個個逞強,將便自攻破。黃忠與韓雍馬凱三人,冒死抵敵,曹兵殺入,翻江攪海,全軍大亂,看看已敗到萬分危險。
那趙雲聞知黃忠危急,忙令妻子馬雲騄守住大營,自與嚴壽張翼黃武關索四將率兵來救,五匹馬當先殺入陣中,曹兵望風披靡。趙雲大叫道:“老將軍休要着慌,某傢來也!”黃忠見趙雲來到,精神陡長,敗殘人馬,也就自行集合,回軍再戰。張郃因都督有令在先,呼哨一聲,領了五將,招呼本部人馬,殺出漢營,趙雲黃忠也不進追。張郃等大獲全勝,回到大營,司馬懿自出迎諸將道:“將士同心,故而獲勝,亦先皇在天之靈,有以默佑之也!願長保此心,共濟艱巨耳。”諸將皆下馬遜謝,齊呼先皇萬歲。曹兵得勝,士氣自長。
那黃忠敗退回營,來到元帥面前請罪。孔明笑道:“獸猶鬥,而況人乎!老將軍兵力太薄,敵人以全力進犯,猝不及防,緻有此敗,此乃亮之失於調度,非老將軍之過也!幸勿自損,徐圖報復。”黃忠謝過。孔明問道:“老將軍所部損失若幹?”黃忠道:“兵士損失萬餘人,偏裨將校損失十餘人!”孔明道:“老將軍權請回營,當令子竜撥兵相助。”黃忠即領命回營。
黃忠去後,孔明遂令趙雲撥馬忠關索部兵萬人,幫助黃忠;又以北道平定,令馬超速調李嚴回延津大營,以厚兵力。吩咐衆將將延津遠遠圍定,環城築壘,取土成溝,溝中遍插竹簽蒺藜,軍隊更番了望,相機迎拒,俟彼糧絶,必將坐斃,不必仰攻,徒傷士卒。衆將依計進行。司馬懿見漢兵築壘圍城,令諸將更番出戰,以擾工作。孔明自督諸將,隨機應付,一月以後,全工告成。正是:
虎狼入阱,空施炰烋;鸚鵡在笯,徒聽言語。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嘗讀演義郭嘉遺計定遼東一回,甚嘆袁氏子孫末路途窮,何至睏厄如斯也。今讀本書,始幸有此一回,得為報復曹氏子孫之地,作者文思,毋乃太巧歟!夫操祭墓,而述本初起兵之志曰:吾將南據於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衆,南嚮以爭天下,庶可以濟。是固本初之夙志,而譚尚相攻,自取覆滅,乃至遼西奔烏桓而敗,遼東投公孫而見殺,授首於人,匣行萬裏,徒貽操以哭“哀哉奉孝,傷哉奉孝”之名,豈非任天下之智力,禦之以道,不如曹操之有以自鳴其得意者乎。令懿南據於河,彪熊北阻燕代,而俱不得,彰且往兼沙漠之衆矣。是南嚮以失天下之秋,衊以剋濟,獲履本初之志,而不得如本初之願,一如昨日。乃兄弟相攜,復至敗亡,而遼東共投公孫,卒成授首,傳邊萬裏,丕休顱骨,亦不脛而入榆關,郭奉孝果安在也?靈蕓奉鴆,何異伏後之世子捐生;曹休揮戈,何異曹髦之驅車南闕;天地報復之情,恐胥盡於作者筆底而必令曹丕得食袁氏之報者,又以甄氏之納,操謂真為吾兒之婦,則袁熙之死,烏可不令曹丕真如袁氏之兒耶!得此一回,本初固可瞑目,吾不意讀演義袁譚首級號令後,又得讀本書,復見丕休首級號令軍前,則譚也,尚也,熙也,能毋一門同快,而俱瞑目乎哉!
先主猇亭,而有黃忠之敗,諸葛祁山,而有趙雲之敗,前回既將趙雲兵敗寫卻一次,此回乃將黃忠兵敗往事重補一提。而趙雲之救不必興苞,黃忠之救,仍是趙雲,則筆法自有變幻。然趙雲膽大,每喜深入,故封邱之挫,即戒深入之危;而黃忠不老,動喜逞強,則獨當一面,乃有延津之敗;此固不易演義筆墨之精神,用存忠雲本來之面目。若其戰陣風雲,則逐回變化,情境如真,是為演義所不及,而亦未有者也。但亦無非料故乘虛,兩番均寫足一個司馬懿,究又非如演義之于云忠獲救,大致雷同,是本書所以可作軍書讀,而演義衹能作演義讀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話說三國 |
|
|
楔子 雨夜談心傷今吊古 晴窗走筆遣將調兵 | 第一回 省詐書水鏡留元直 脫徐母孔明遣趙雲 | 第二回 戰江夏孫氏雪前仇 讓荊州劉牧懲後患 | 第四回 泄舊忿張綉投孫權 挫先聲甘寧射樂進 | 第五回 小周瑜水陸破曹兵 矮張鬆東西販蜀土 | 第六回 巡江上趙子竜得圖 取漢中夏侯淵耀武 | 第七回 數抗命矯詔召馬騰 聯新婚開閣迎呂範 | 第八回 戰合肥太史慈中箭 出潼關馬孟起報仇 | 第九回 曹孟德計阻臨潼縣 諸葛亮兵伐白水關 | 第十回 馬孟起間道入四川 管幼安捐軀蹈東海 | 第十一回 伏皇后策授傳國璽 喬國老痛哭小東床 | 第十二回 賦歸寧孫夫人不歸 下密詔漢獻帝不密 | 第十三回 銅雀臺大宴論當塗 金鳳橋愛子陳天命 | 第十四回 孫夫人雨泣葬江流 劉皇叔雪涕祭武擔 | 第十五回 吳蜀仇讎阿瞞稱帝 漢魏禪讓子建出亡 | 第十六回 大復仇劉玄德興師 小得勝夏侯淵敗績 | 第十七回 魏文長偷度子午𠔌 馬孟起再入長安城 | 第十八回 侈親徵魏武帝逞兵 雪積憾馬孟起奮武 | 第十九回 徵舊部馬岱旋武威 襲故智魏延渡壺口 | 第二十回 急援兵賈詡明聯吳 扮舟商呂蒙暗襲蜀 | 第二十一回 趙子竜截江敗呂蒙 龐士元巡城識嚮寵 | 第二十二回 張翼德血戰奪方城 關雲長兵威震河北 | 第二十三回 議遷都曹操還許下 領新軍馬岱出關中 | 第二十四回 孫仲謀兩路攻荊州 趙子竜一軍奪江夏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