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山長水闊知何處 》
第47節:桃花幾度吹紅雨(1)
宋浩浩 Song Haohao
桃花幾度吹紅雨
杭州自古繁華,又兼有山水之勝,到了北宋時期更是一派煙柳畫橋風簾翠幕的景象。錢塘江的濤浪桀驁不馴,西子湖的柔波裏滿是詩情,好的山水是養人的,在這種有天然優勢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氛圍裏,似乎也註定會出現大批的墨客雅士。周邦彥這位北宋後期的詞壇大傢,就是其中一位,他繼承了婉約派柳永的特點,是位擅長創製慢調、采用鋪陳筆法的詞人,可以說周邦彥是北宋婉約詞派的集大成者和南宋格律詞派真正的創始人。杭州的山水給了他靈氣,潤了他的健筆,而他的一生,無論走到哪裏,也都用曼妙的詞作來註釋着一個杭州文人的形象,一個江南才子的傳奇。
一
杭州的周氏傢族是一個從五代十國時期就有名於鄉間詩禮仕宦之傢,周邦彥的五世祖在五代吳越時就是錢氏王朝頗有影響力的文官。錢氏這個小王朝偏於東南一隅,勢單力薄,皇帝知道抵擋不過北宋趙匡胤的鐵蹄,衹能乖順地納土降宋,這位周邦彥頗有名氣的祖先就隨着歸降的隊伍一起到了汴京,在京城生活了好幾十年,大約在邦彥祖父周維翰這一代,周氏傢族又跋涉千裏,遷回了故鄉杭州。周維翰此人一生無甚大作為,不過到生了兩個有出息的兒子,長子周原也就是周邦彥的父親;少子就是與蘇東坡交好的詞人周邠,當時蘇軾剛來杭州做通判,周邠便經常陪着他一起出遊飲宴,蘇軾在杭州留下的那些詩歌中經常提起的"周長官",就是周邦彥的這位叔叔。蘇軾之所以願意與周邠交往,一來因為他的性格直率另外就是因為他極善文藻,是個難得的填詞高手,他倆正因為關係密切,所以蘇軾烏臺詩案獲罪以後,周邠也受到了牽連。叔叔周邠和蘇軾交往的時候,周邦彥已是個十六歲的少年了,青春意氣,文採風流,頗為外人贊賞。父親周原雖然飽讀詩書卻沒象弟弟一樣入仕為官,以布衣終其身,即使在文壇上也沒有什麽大的影響力,不過卻影響了周邦彥。周邦彥的名字就是乃父的傑作,它出自《詩經·羔裘》的"彼其之子,邦之彥兮"以及晉代著名文學家陸機的詩文"邦彥應運興,粲若春林葩",你看,周原對着位兒子寄予了多大的希望,要他象典故裏說的一樣成為邦國之佳士,經國之棟梁。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周邦彥的父親是極崇詩書典籍的,周邦彥後來曾告訴朋友,他的父親清晨必焚香膜拜書房的萬卷典籍,別人笑他執著得可愛,他說聖賢之道幾乎盡在我的這些藏書裏了,怎能不頂禮膜拜。這種對書籍與文化的熱衷,勢必為周邦彥創造了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與其說周邦彥寫得一手好文章是因為他的天賦,到不如說是有着潛移默化的傢學淵源。
不過周邦彥倜儻風流,嚮來不拘小節這是天生的。現在纔十十六七歲,少年周邦彥正值青春年華,有些恃纔放曠,不護細行,這種不乖順的小孩肯定在傢受到傢長的冷遇,日子過得應該不會太舒坦。杭州雖然號稱東南形勝,三吳都會,可是在周邦彥眼裏也僅有那一勺似的西湖水還略微值得留戀,其他風物肯定沒有汴京繁華。杭州這個僻處東南一隅的地方,文化雖然也發達,可遠遠滿足不了周邦彥這樣的高才健足者馳騁縱橫,蛟竜嬉戲是要到深海大洋裏去的。周邦彥過完這倍受壓抑和冷落,不愉快的少年時期,就背起行囊告別傢人去汴京尋求出路,他可不願意學父親一樣碌碌無為終老鄉裏。好男兒志在四方,他相信,作為首都的汴京一定會給自己帶來施展才學的機會。
果然不出所料,汴京城比杭州熱鬧繁華了不知多少。宋朝從定都汴京到元豐年間已經經歷了一百二十多年時間,趙傢皇室集中了全國的人力物力,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上優先而且大規模地經營着京師,自然使這片中原勝地成了當時最大的文化樂園和消費中心。特別是熙寧年間王安石變法全面實施後,更是給這個本來就十分繁華的帝都錦上添了花。當周邦彥作為一個外鄉人漫步在汴京的六街九衢時,幾乎每一處都讓他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他飽讀詩書,自然也就想起了孟元老筆下所描繪的景緻:
燈宵月夕,雪際花時,乞巧登高,教池遊苑。 舉目則青樓畫閣,綉戶珠簾。雕車競駐於天街。寶馬急馳於禦路。金翠耀目,羅綺飄香。新聲巧笑於柳陌花衢,按管調弦於茶坊酒肆。八荒爭湊,萬國鹹通。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面對這樣的繁華景象,周邦彥又驚又喜,這是他夢寐以求的地方。來汴京,他是為了讀書求仕,他流連了幾日都城美景後就接受了太學的考試,最終以不錯的成績被太學錄用為外捨生,外捨生有三千多人,周邦彥名列前茅。
太學的生活是枯燥的,而墻外的汴梁城則無限熱鬧,周邦彥時常和同窗好友走出太學,去感受盛世的繁華。北宋麯子詞的興起,和汴梁這些都市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及青樓瓦肆的大量涌現有着直接的關係。當時都市裏官妓、營妓、私妓,各色賣藝的女子云集,她們多善彈唱,時常以這種最時髦的藝術方式來滿足都市文化娛樂的需要。麯子詞也因此必然地風行於汴京,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藝術樣式,在當時沒有再比把這些詞唱出來更形象更動聽的了。追溯到宋仁宗時期,汴京城裏就到處是歌臺舞榭,整個社會對麯子詞的大量需求,從另外一個層面也刺激了這種新文藝形式的盛行,五代時的詞作往往僅限於貴族之間傳唱,到了這個時候,麯子詞完全擺脫了貴族傾嚮,走嚮了市井,走嚮了民間。文士的雅集,官僚的宴飲,總會請上一些歌舞俱佳的女子助興,文詞高手們往往三盅入腹就即興填詞供她們演唱,音樂和詞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而這些能即興寫詞的文士自然就特受歡迎,周邦彥以文採風流著稱,他在流連街市時無疑也走進了青樓瓦肆,這些靈慧的女子是有眼力的,他們看周邦彥文質彬彬,談吐不凡定是罕見的文章高手,酒酣之餘便讓他即興填詞,別的文人也許要想半天,他不假思索順手捏來,且首首豔麗驚俗,這樣的才子當然很快就被京城的賣藝女子所記識。也許後人對周邦彥這些市井故事會覺得詫異,文人怎可如此放浪,可實際上大名鼎鼎的晏殊父子、一代文宗歐陽修,大詞人蘇軾,詩人黃庭堅等人,無不有填寫歌詞贈給藝妓的經歷。作為後輩晚學且剛到汴京不久的周邦彥,自然會跟隨時尚,追隨那些文壇前輩,作起應歌豔詞來。看,周邦彥順手捏來的這首妙詞:
爭輓桐花兩鬢垂,小妝弄影照清池。出簾踏襪趁蜂兒。跳脫添斤雙腕重,琵琶撥盡四弦悲。夜寒誰肯剪春衣。
--《浣溪沙》
一群天真爛漫尚未成年的小歌女躍入了詞人的眼簾,他精心選取了最能反映少女性格特徵的生活細節,來表現她們的純真和無邪。她們爭着摘取桐花來插在頭上打扮自己,隨後她們又手牽着手來到池塘邊照影弄姿,撫弄香發。在室內的時候,若見到窗外有蜜蜂歡快地飛過,就連鞋也顧不得穿,急忙衝出門去追趕逗樂。她們衣着華麗,卻並不是自己的意願,她們手戴金鐲卻嫌這個東西太沉重、太牽絆。晚上的時候也是最纍的時候,她們要苦練琵琶,彈出的麯子儘管悲切而且幽怨,但她們自得其樂,畢竟消磨了春光,至於做女紅和縫春衣的事,她們現在是不願意去做的,早春的夜晚這麽寒冷。周邦彥用他超凡的想象和那枝出神入化的健筆勾勒了一軸生動鮮活的歌女生活圖景,細膩動人。這首詞是周邦彥初旅汴京時做的十二首香豔小詞之一,也許我們初看這些詞會以為周邦彥入汴京的目的衹是為了尋花問柳,以為他創作的所有內容也衹是反映了與歌女們的交往。實際的情況卻不是這樣的,小歌詞是周邦彥所擅長的不假,但這並不是他這個文章多面手創作的全部。他與同時代的絶大多數文人一樣,習慣於用小詞來寫兒女私情,用貼近底層的文學形式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態,抒發作為讀書人的憂國憂民情懷而已。太學裏的聖賢之書上下幾千年,堆積如山,但這並沒有讓周邦彥食古不化變得迂腐,他照樣可以在輕鬆的淺斟低唱裏逍遙自在。相反,秦樓楚館燈紅酒緑也並沒有讓才華橫溢的周邦彥迷失沉溺。他一方面在太學裏刻苦攻讀,一方面則留心政局,關心時事。擅長文詞的他也發揮長處,以詩文詞賦來反映熙寧元豐年間的社會現實,儘管他的詩文絶大部分已經散佚,可從幸存的一些零星篇章裏,我們仍可以感到周邦彥青年時期的文學創作是充滿現實關懷的。作為太學學生,大宋未來官員的儲備,他也十分關註着邊境的安全,並曾用一些長篇的歌行來反映當時的西北戰事。北宋王朝與西夏的軍事衝突,自仁宗時代以來就連綿不斷,西夏人野蠻強悍,而宋朝長期揚文抑武,軍隊缺乏作戰能力,不能有效地抵禦來自西方的侵擾。王安石變法之後,民間的很多財産雖然到了政府手裏,可是由於戰事連連失敗,這些集中到中央手裏的白銀又衹能充作賠款送到西夏去,北宋王朝即使這樣妥協了還是不能解除軍事威脅。元豐五年的九月,西夏以傾國之兵圍攻邊境的永樂城,宋軍措手不及,屢戰屢敗,一個徐姓的守將愁睏於孤城,退路也被徹底阻絶。臨近的延州守將由於素來嫉恨那位徐姓守將,鬧私人恩怨,不遣兵相救。永樂城中斷水多日,將士渴死者大半,在這種狀態下,城根本無法再守下去了,宋師全軍覆沒,徐姓守將拼死抵抗也英勇獻身,唯有副將麯珍等人光着腳丫,好不容易找到一匹白馬,逃了條小命出來。這次戰爭,宋軍喪失將校士兵以及邊疆百姓共有二十萬之衆,西夏嘗到了戰爭的甜頭就乘勝東徵,直至兵臨米脂城纔繞回西歸。西綫全軍覆滅的消息很快傳到汴京,朝野驚恐一片,震動極大。周邦彥有感於那位副將麯珍偶然光着腳丫得到一匹白馬生還的事,痛悼宋軍的喪師辱國,也痛斥了貪生怕死的將官,惋惜那些真正有才能卻長期得不到重用的人才。他在《天賜白》的一首長詩中用詰問的語氣說:"艤舟不渡謝亭長,有何面目歸江東",顯然周邦彥並不衹會填些華豔的麯子詞,在他詩裏憂國憂民之情如出老杜。相反,若是前綫有捷報傳來汴梁,周邦彥也會一改抑鬱的情緒,變得異常興奮。可是當他又得知那位打了勝仗的西北邊將薛某不得升調睏居京城時,周邦彥義憤填膺,痛斥那些朝廷的顯宦在京城的豪奢生活裏迷醉了,不知邊疆軍士之苦,更不知憐惜有才幹能為國效力的軍事人才,這樣的朝廷怎能不被西夏侵犯?詩與詞裏的周邦彥若有所別,這也許是北宋大多數文人都出現的一個狀況,詩往往可以用來直接抒發豪情,或藉以譏刺時弊,如長劍出鞘、元氣淋漓;詞則多流露性情,如小橋流水、江南煙雨。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引子 | 第2節:水風空落眼前花(1) | 第3節:水風空落眼前花(2) | 第4節:水風空落眼前花(3) | 第5節:水風空落眼前花(4) | 第6節:水風空落眼前花(5) | 第7節:水風空落眼前花(6) | 第8節:山長水闊知何處(1) | 第9節:山長水闊知何處(2) | 第10節:山長水闊知何處(3) | 第11節:山長水闊知何處(4) | 第12節:山長水闊知何處(5) | 第13節:山長水闊知何處(6) | 第14節:山長水闊知何處(7) | 第15節:亂紅飛過鞦韆去(1) | 第16節:亂紅飛過鞦韆去(2) | 第17節:亂紅飛過鞦韆去(3) | 第18節:亂紅飛過鞦韆去(4) | 第19節:亂紅飛過鞦韆去(5) | 第20節:故 國 晚 (1) | 第21節:故 國 晚 (2) | 第22節:故 國 晚 (3) | 第23節:故 國 晚 (4) | 第24節:故 國 晚 (5)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