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我是劉心武   》 第47節:我與古典文學(2)      劉心武 Liu Xinwu

  我的長篇小說《鐘鼓樓》,采取一種很特別的攢花式的結構方式,小說裏出現了幾十個人物 ,卻沒有主要人物,這惹得一位外國漢學家問我:“你采取這種寫法,是不是受到了《儒林 外史》的影響”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儒林外史》寫一組人物,丟棄一組人物,貫串到底 的人物不多,而我的《鐘鼓樓》,作為衆多人物組成的群像是貫串始終的。我讀《儒林外史 》時大約纔二十歲,我不喜歡這部小說,當然那是因為我社會經驗太匱乏,對小說所反映的 時代和社會也缺乏足夠的瞭解,後來我沒有再重讀過這部作品。
  中國古典文學這個範疇是極其寬泛的。諸子百傢的著作,《史記》、《漢書》、《資治通鑒 》……也都是這個範疇之內的東西,究竟從什麽時候開始,哲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 、歷史、地理著作,纔跟文學明顯地剝離呢我不知道。反正我讀古書有時目的也不甚明確 ,比如讀《洛陽伽藍記》,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想瞭解當時的佛教盛況,還是為了欣賞那生動 的文筆。讀《西湖遊覽志》大半衹是為了對照我在西湖足跡所至之處,得到一種聯想的樂趣 。讀《虞初新志》純粹是為了?獵奇。?
  也讀過麯,讀過傳奇。不那麽喜歡《牡丹亭》,儘管它的反封建禮教意識達到了一個令人敬 佩的高度。《長生殿》竟未能卒讀,太冷峭了。最喜歡的是《桃花扇》,讀過許多遍。我特 別喜愛《桃花扇》中第二十七出《逢舟》,人世滄桑之感,油然而生,令人無法抑製種種切 膚之想。不知為什麽後來的昆劇並無這出折子戲的演出
  汗漫地扯了一通,總覺得挂一漏萬。比如,《聊齋志異》所給予我的滋養,竟險些忘了提及 。除了對蒲老先生關於女人小腳的一再贊賞不以為然而外,他的全部愛情故事,都給我一種 超俗的美感,而且他把文言文寫得那麽明白曉暢,讀起來簡直不覺得是在讀文言文,也真夠 令人驚異的。
  近年來,深感處在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之中,該吸收的信息實在太多了。因此,中國古典 文學作品和外國古典文學作品讀得都不多了,主要是讀中、外當代的文學作品,但偶爾也還 是免不了要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李賀詩集》之類的書來,隨便一翻,權作調劑:
  幽蘭露,如啼眼。無物結同心,煙花不堪剪。草如茵,鬆如蓋,風為裳,水為?。油壁車, 夕相待。冷翠燭,勞光彩。西陵下,風吹雨。
  很好嘛!說不盡其中的豐盈意味!這樣看起來,前面所說到的對李賀的印象,也終究是一種少 年時代的沒有水平的印象,看來許多過去讀過的古典文學作品,都應在閱世漸多之後,一一 重新體味,而許多以前未及讀到的古典文學作品,實在應及時補課。衹是人壽有限,時間無多,怎麽辦呢茲引陶淵明《雜詩》其一最後四句自勉: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未完待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第1節:目錄第2節:內容簡介第3節:無悔少年時(1)
第4節:無悔少年時(2)第5節:童年:火的記憶(1)第6節:童年:火的記憶(2)
第7節:祖父、父親和我(1)第8節:祖父、父親和我(2)第9節:祖父之死(1)
第10節:祖父之死(2)第11節:父親脊背上的痱子第12節:母親放飛的手(1)
第13節:母親放飛的手(2)第14節:母親放飛的手(3)第15節:母親放飛的手(4)
第16節:母親放飛的手(5)第17節:母親放飛的手(6)第18節:留洋姑媽(1)
第19節:留洋姑媽(2)第20節:妻子曉歌第21節:看兒子慢慢長大(1)
第22節:看兒子慢慢長大(2)第23節:我的平民朋友(1)第24節:我的平民朋友(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