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犹太教圣迹哭墙
波兰犹太思想家多伊彻说:作为犹太人,他们的"超前"优势恰恰在于生活在不同文明,宗教和民族文化的交界线上,他们诞生和成长在不同时代的交替点上。他们的思想成长在最为扑朔迷离的相互沟通,相互滋养的文化影响之中,他们生活在他们所居住的国家的隐蔽处和偏僻角落。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既在其社会之中又超然其外,既属于它而又超乎它。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他们创造了超越其社会,超越其国家,也超越其时代和同代人之上的思想,才使得他们的精神能遨游在宽阔的地平线上,遨游向遥远的未来。(转引自张倩红:《犹太文化的现代化》)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反面。文化融合带来的往往是文化独特性的消亡。历史上,有多少民族,因为在文化交往中的策略失误,走上了一条由同化到消亡的衰败之路。犹太文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在历史的跌宕起伏中阴差阳错地把握住了文化的"闭合性"与"开放性"的最佳尺度。虽然分散在世界各地两千年,互不通声息,但是不论在非洲高原,还是英国小镇,犹太人每天都念着同样的祈祷词,都同样行着割礼,守着安息日,一丝不苟地捍卫着大卫王时代留下来的古老习俗。正是因为坚守了这样的文化根基,保持了清醒的文化独立意识,犹太文明才得以在强烈的文化撞击中没有被击碎,在几千年颠沛流离中没有被毁灭。
说来令人叹息,促使犹太民族保持民族特性的最主要原因是世界对他们的拒绝。正是从罗马时期即已形成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对犹太人的歧视和迫害,成了锤炼犹太人民族意识,强化犹太人民族精神的强化剂。许多流散到异国他乡的犹太人一开始真诚地想融入当地文化中去,成为所在国的一员。然而,他们遇到的几乎无一例外是粗暴的排斥和冷酷的拒绝。在哈斯卡拉时代,一些犹太人急于融入社会主流,他们放弃了犹太人视为生命的犹太教,主动改信了基督教,然而,他们所得到的仍然是社会的猜疑和轻视,仍然视他们为"外来人"和"不可信者"。排犹主义时刻提醒犹太人,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在犹太人看来,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就是对那些迫害自己的人最好的反抗。"犹太民族这一与众不同的反抗形式,使他们在肉体上受迫害时,善于从精神方面保护自己。在物质生活艰辛困顿时,努力保持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越是受到压抑,就越是寻求精神上的奋扬和超越……"(徐新:《反犹主义解析》)虽然饱经磨难,这个民族的精气神也没垮,犹太人一直认为,这种悲惨的命运是上帝对他们的考验。他们始终保持着惊人的乐观和自信,相信上帝会信守对这个民族许下的诺言,让这个民族最终回到"流着蜜和奶"的巴勒斯坦,使这个古老民族再次繁荣。一千多年里,在世界各地,犹太人的祈祷词中都有这样一句:"明年在耶路撒冷"。
从一方面看,犹太民族的命运的不幸,人类史上罕有其匹;从另一方面来看,他们又得天独厚。失去了地域疆界的犹太民族成功地把守了自己的文化疆界。在与其他文明的交往中,犹太人始终处于既冲突又吸纳,既分裂又融合的关系,精神上始终保持着紧张和警惕,意志力不断受到锤炼,自身不断丰富和发展,从而使犹太文化成为一种真正具有世界性特质的贯通东西,融会古今的文化体系。
天道好还,否极泰来。经过两千年的锤炼和考验,犹太人终于迎来了他们的另一个黄金时代。从近代开始,这个一直在灰暗的命运中苦苦挣扎的民族突然迸发了惊人的活力,喷发出炫目的光彩。古老的犹太文明与西方文明经过一千多年痛苦的交织融合,终于在此时结出了远远超乎人们想象的丰硕果实。
犹太新年哭墙祈祷
五新生的犹太人与古老的阿拉伯人
不知道是祈祷的作用,还是签署了《旧约》的上帝终于想起了履约,反正难以想象的奇迹终于发生了:公元1948年5月14日,来自波兰的犹太人本-古里安在迦南故地向全世界庄严宣读了一份宣言: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