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中國盜墓傳奇 》
曹操七十二疑塚之謎(3)
許志竜 Xu Zhilong
嶽南 Yue Na
曹操入葬後,盜墓者並沒有被其“薄葬”的標榜所迷惑,也沒有因為疑塚之多而望而卻步。但是,儘管他們費盡了心機,付出了大量的勞動,卻連曹操的一根毫毛也未見到。那麽,曹操的屍骨到底埋於何處?
按照曹操留下的《終令》來看,曹操墓應在古鄴城西門豹祠以西的地方,相當於今天河北臨漳縣三臺村以西直到磁縣境內的漳河沿岸。這裏為古墓地,其中丘壟星羅棋布,森然彌望,高者如山列列,低者如丘纍纍,這就是歷史上傳說的曹操七十二疑塚所在之處。正如一首詩所寫的那樣:“漳河纍纍漳水頭,如山七十二高丘。正平衹有墳三尺,千古安眠鸚鵡洲。”
七十二疑塚的傳說,使後人無所適從。史載,南宋詩人範成大於1170年曾在此下馬,拜謁曹操陵。但是由於搞不清哪座是真正的曹操陵,衹好在當地老百姓的指點下,對講武城西側的第一個疑塚進行了拜掃,但對於是否拜了真陵,他心裏也沒底。面對星羅棋布的墳堆,他衹能感嘆道:“一棺何岡塚如林,諸復如公負此心。”
後人不斷追尋,但總是毫無結果,給七十二疑塚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而當地老百姓有關疑塚的種種傳說,更使疑塚越發顯得神秘莫測。據當地的老百姓說,講武城一帶的疑塚,在雷雨天常常會冒紫光。還有的說,近代的軍閥混戰年代,曾有東印度公司一個名叫鬍賽米的古董商人,從鄭州雇了一批民工,把臨漳河的疑塚一座座掘開,企圖找到曹操真墓,掘取財寶。結果,民工挖了十幾座墓,發現裏面除了土陶、瓦罐之類的東西外,一無所獲。當他們試圖繼續發掘時,關於洋人盜墓的消息傳開了。憤怒的當地群衆手持刀斧,將鬍賽米及其雇傭的民工趕出了漳河。
還有一個傳說,十分離奇。
清朝同治年間,當地有個自幼失去雙親的孤兒,名叫朱伢兒。由於無依無靠,他衹好以給地主傢牧羊為生。有一天,朱伢兒在講武城東南的彭村打柴。這彭村,也叫彭城村,古時曾是一個人工湖泊,三國時曹操將其命名為玄武池,專門在此操練水兵。後來由於長年不疏瀎,加上中原一帶連年幹旱,池水涸竭,玄武池便漸漸淤塞,長滿蘆葦,變為陸地。朱伢兒在這裏打柴,突然在高高的蒿草叢中發現了一座大墓,墓前側臥一塊石碑。朱伢兒不識字,又覺好奇,所以就請了一位私塾先生來辨認。私塾先生一讀碑文,原來這是魏武帝曹操陵墓。於是,他們便告知磁州縣衙門。縣令得知後,馬上坐轎趕到彭村,但是奇怪的是,當他帶人撥開雜草時,那座大塚已是無影無蹤。縣令十分生氣,認為私塾先生欺騙了他,命士卒將他打了三百杖,而那個少年伢子,卻從此再也未有下落。
前面已經講過,宋代詩人俞應符針對曹操七十二疑塚,曾設想了一種辦法:“直須發盡塚七二,必有一塚藏君屍。”可惜的是,這種方法被實踐證明是無效的。自元明之後,這些陵墓相繼被盜,但曹操屍體仍未找着。這就應了魯迅所說的話:“安知其屍實不在此七十二之內乎。真是沒有法子想。”
1988年3月8日,《人民日報》第一版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為《“曹操七十二疑塚”之謎揭開》,該文說,“七十二疑塚”實際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而墓的確切數量非72座,而是134座。這篇文章的全文如下:
聞名中外的河北省磁縣古墓群最近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過去在民間傳說中被認為是“曹操七十二疑塚”的這片古墓,現已查明實際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確切數字也不是72,而是134。
磁縣地處冀南,周圍方圓30多公裏的大地上分佈着衆多墓塚。《三國演義》第四回記載,曹操“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塚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其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對這些“曹操疑塚”進行了多次調查,根據多處墓志銘和墓形建造結構以及壁畫、陶俑、古幣等器物考證表明,從424年到578年,先後有東魏、北齊在磁縣、臨漳鄴鎮一帶建都,其間歷代皇親國戚、天子朝臣葬於此地,逐漸形成了大型古墓群。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國畫報出版社 |
|
|
僵屍復活(1) | 僵屍復活(2) | 僵屍復活(3) | 僵屍復活(4) | 僵屍復活(5) | 僵屍復活(6) | 墳包突起人世間(1) | 墳包突起人世間(2) | 墳包突起人世間(3) | 令人驚嘆的地下寶庫(1) | 令人驚嘆的地下寶庫(2) | 盜賊如狐(1) | 盜賊如狐(2) | 盜賊如狐(3) | 盜賊如狐(4) | 伍子胥掘墓鞭屍(1) | 伍子胥掘墓鞭屍(2) | 伍子胥掘墓鞭屍(3) | 先秦被盜名墓備忘(1) | 先秦被盜名墓備忘(2) | 先秦被盜名墓備忘(3) | 盜洞中發現人頭骨(1) | 盜洞中發現人頭骨(2) | 盜洞中發現人頭骨(3)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