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下一站,中国   》 第47节:第四章.百年现代转型的最后一环(7)      陈季冰 Chen Jibing

  为了更清晰地表达我的意思,我在这里愿举一例,即令人痛心的"戊戌变法",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具典型意义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可以说,这次短命的"百日维新"运动具备了"政治决定一切"的信奉者渴望获得的最重要的条件--它的发动者正是当时国家最高政治权力的掌握者。现代人将变法的失败归咎于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有力反扑,这固然没什么不对,但却失之笼统马虎。更为客观的研究表明,如果说之前满清当权者中的保守派对于维新变法还有很大的阻力的话,那么在经过与"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的东邻日本之间的甲午海战惨败巨大耻辱的心灵大地震之后,当时整个朝野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就变法的迫切性达成了空前共识。就连一向被认为是顽固派的"后党"集团一开始也是赞同变法的,否则就很难解释为什么傀儡皇帝光绪能够有机会启用康梁等"新党",并成功地启动这次变法。(注:实际上,在我看来,拥有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中坚力量的"后党"集团是否真的如今天的读者想象得那么顽固守旧,甚至都是一个值得存疑的问题。)套用一句今天的话来说,至少在1898年春夏之际,当时的左、中、右各派都是赞成政治体制改革的,保守派在自身的核心利益未受到重大威胁时甚至在怎么改这个问题上也并未表现出与改革派存在显著的分歧,他们将信将疑地默许了改革派的实验。作为改革设计师的康梁等人的政治才识不可谓短缺,道德品格不可谓不高洁,而以谭嗣同为代表的"戊戌变七君子"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世出的热血男儿,然而改革还是失败了,而且失败得比晚清任何一次改革实践都更为彻底和悲惨。在我看来,其根源就在于当时的中国缺乏承接由少数上层精英主导的这次剧烈变革的最基本的社会基础。在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这短短的一百多天里,年轻而可敬的光绪帝一口气颁布了一百多道上谕,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等全方位的改革举措。在那些焦躁的夏日里,各地的地方官员几乎每天都会不知所措地收到来自京城的雪片般的改革指令,其中绝大多数尚未付诸实施、甚至尚未来得及被认真理解就已胎死腹中。从表面上看,戊戌变法最后是被保守派扼杀的,但试想,如果这场改革自始至终都得到了整个社会的认同和欢迎,并且社会也做好了充分准备自下而上地顺利承接自上而下的改革所带来的社会变迁,那么当权者中的保守力量即便再强大,恐怕也很难如此轻而易举地斩断维新变法所开启的变革之路,至少紧接着的历史就不会是上演义和团这样的荒诞剧。当国家的最高权力如此热忱地推动政治改革,改革却反而遭受了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惨重的失败,这难道不足以警示当代的政治改革倡导者吗?
  为了消除可能是由我自己的叙述引起的理解矛盾,我觉得有必要作一点进一步说明。我强调社会力量的培育并非否定自上而下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在当今中国的极端重要性。相反,正如我在前面一再指出的,当前的中国可能没有什么比政治体制改革更紧迫和重要的任务了。而且,亦如读者已经看到的,我本人也在很大程度上将启动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希望寄托于精英群体--尤其是政治精英--的道德自觉上。然而,我们不得不指出,在这件事情上我们除了不断地呼吁以外,几乎不可能有任何现实的作为,尽管我还坚决认为,我们永远都应当不停止我们在这方面的合理诉求。但在另一个不同的层面,即社会力量的培育方面,我们作为关心中国未来命运的普通人,可以身体力行的空间却十分宽广。更为重要的是,如同读者已经在戊戌变法的例子中看见的,如果没有一个下层的社会基础作为必要的准备,即便上层政治力量有意识地启动政治改革进程,结果也多半会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每个人都只能去尽力完成自己应该并且能够完成的使命,这就是我反复强调社会发育之重要性的理由。我想,我在上两章中着墨甚多的"精英责任"与在这里反复强调的"社会发育"是不矛盾的,因为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它们针对的听众也不同。归结起来可以表达为下面这样的辨证关系:当前中国最紧要的任务是推进宪政改革,没有精英责任意识的觉醒,改革就难以真正启动;但没有社会力量的充分发育,改革就不会取得成功。就政治改革而言,精英自觉是初始条件,社会发育是必要保证。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第2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2)
第3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3)第4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4)
第5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5)第6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6)
第7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7)第8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8)
第9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9)第10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0)
第1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第1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2)
第13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3)第14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4)
第15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5)第16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6)
第17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7)第18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8)
第19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9)第20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0)
第2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1)第2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2)
第23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1)第24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2)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