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歷代興衰演義   》 第四十七回 孫逸仙造革命排滿興漢      呂撫 Lv Fu

  詩曰:
  爭名奪利總成空,萬裏山河一夢中。
  由此看來都是幻,問君誰是主人翁?
  卻說兩宮被洋人八國聯軍逼得西狩,一路忍饑挨餓,始至懷來縣。縣官吳永迎接入署,纔得飽餐。不到一日,護駕大臣亦陸續趕到,各訴途甲苦狀。次日,太後即命慶王入京,與聯兵議和。慶王不得已,於第二日啓行回京不提。
  且說聯軍入城,大肆搶掠,土匪乘勢騷擾。幸虧日本懸順民旗保護,方免蹂躪。滿漢各員殉難的,約十數人。承恩公崇綺同榮祿隨兩宮奔走,至保定住蓮花書院。崇綺見國傢多難,遂賦絶命詩,投繯自盡。榮祿即將綺遺稿,持赴太後行在。太後急速召見,先問京中情形,並崇綺死狀。榮祿道:“此番亂事,皆因端王庇護拳匪,衹有先殺端主,以謝聯兵,後滅拳匪,以清亂源。”太後遲疑不决。光緒帝見國事狼狽,心甚着急,遂傳榮祿進見,着他速殺端王,不可遲緩。榮祿道:“太後無旨,奴才不敢擅行,聖上又非獨斷的時候。”
  且說慶親王奕劻奉太後諭旨,會同李鴻章與聯軍議和,李相遂由廣東入京,先與慶王會議,後去拜會德帥瓦德西。德帥聞李相前來,歡洽道故。及談起和議,德帥說:“此事要與各國會商。”慶王亦去拜會各國公使,各公使議論不一,遂與德帥及李相會晤。德帥先提出兩大款:一要懲辦罪魁;二要請兩宮還京,力可議及。慶、李聞聽,遂電奏太後。此時太後已走西安,因各國聯軍未接復旨,緊跟逼迫,所以太後西走,今接慶、李電奏,心中總不想辦禍首。慶、李又電太後道:“此時若再襢護,恐動各國公憤,一决裂即難收拾。”太後遂下諭道:“剛毅現已病死,毓賢着充戍邊疆,董福祥革職留任,惟端王革職監禁。”即將此諭頒發北京,各公使不允。慶、李又將各國不允電奏。太後見無效果,諒難保全,遂令英年、趙舒翹自盡。啓秀、徐承煌於京城陷時被日兵拘住,慶、李遂密奏行在,稱啓、徐兩人是國傢大臣,今被日本拘辱,不如賜旨正法,倒保全我國主權。太後允奏,命慶、李照會日使,將兩人索回,行刑市口。毓賢亦在甘肅正法。慶、李遂往來於各使館,將各國提議兩條,遵照便宜行事。諭旨應允,然後再論和義。議了多次,纔有點眉目,共計十二條款。慶v李將各款電奏太後,太後遂命慶、李兩人全權,簽訂草約。一面電諭各省督撫,所有拳衆地方,極力剿滅;面電諭總署,催解貢銀,準備回鑾。
  並將進諫被黜的大臣。均皆起復。再命親王大臣等,分赴德使、日使等處,遵約謝罪。再下一道保護洋人上諭,頒發回京。各國見清廷悔過,亦將聯兵撤回,各歸汛地。
  太後聞聯兵已退,京城平靖,遂决意回京,擇定秋涼後,挈帶光緒帝等由西安啓駕回京。行不數日,忽報全權大臣李鴻章病歿。太後下旨優恤,賜謚文忠,命子李文韶繼職,接辦其父和議未了手續。直到十一月始抵京,遂入宮休息。過數日,心中想聯絡洋人,即接待各國公使及公使夫人,殷懃款待。因自己不懂洋文,不好直接,意中總想有能精通洋文的,替她招待。可巧有個旗員裕庚,由軍功升公爵,曾出使外國,先出使日本,後出使法國,他出使時,傢眷皆是隨着,膝下有兩個女公子,一叫德菱,一叫竜菱,皿時任滿回來朝覲。木後聞之。
  飭裕庚着二女至頤和園陛見。裕庚遵旨,回邸着夫人帶領二女,遵旨入園。來到仁壽殿外,由太監引入殿旁耳房,暫行休息。
  少時即有總管出來,裕夫人一見,好像面善,起身相迎。那總管走至裕夫人前,略談數句,即轉身回去,裕夫人忽然想起,嚮二女道,這總管就是李蓮英。不多時,又有幾個宮眷出來,引他母女出了耳房。走到正殿,殿額上書“樂壽堂”三字。殿內立着婦女多人,內中有一個旗婦,裝束各別。裕夫人看着,認得是術緒帝皇后,正欲入殿請安,忽見衆宮女擁着太後,從屏後出來,望中坐定。後面是總管李蓮英,忽傳旨着裕夫人帶二女陛見。裕夫人遂率二女入殿,一齊跪倒報名。特旨起身,太後略問數語,裕夫人一一對答。太後又瞧二女,不覺生愛,遂起身握二女手道:“你兩人肯在此伴我麽?”二女即跪下謝恩。本後道:“不要拘禮,你遵我意旨,叫我個老祖宗,我就歡喜你了。”兩女各稱:“遵旨。”又令光緒皇后與她母女相見,裕夫人母女即過來請安,後又與各宮眷相見。太後令皇后道:“你可領她母女宮內玩玩。我到朝房了走就來。”不一刻,太後回來,即賜母女禦筵。至夕陽西下,方令母女回傢。裕夫人謝恩辭歸。太後叫她不時進宮,裕夫人道:“遵旨。”自此,裕夫人常率二女進宮。太後諭菱姊妹道:“我不通洋文。聞你通數國言語,倘有外人人覲,你替我當翻譯,平日無事,與我管珠寶庫。”德菱奏道:“臣女年少,恐不任其事。”太後道:“不用過謙,看你很伶俐,諒不誤事。”德菱姊妹衹得謝恩。
  過數日,忽報俄使夫人勃蘭康覲見。太後即令德菱往迎,自己帶李蓮英往仁壽堂受覲。德菱引俄使夫人到殿行禮,兩下寒喧,總是德菱代翻。又命德菱引俄使夫人去見皇后。溫慰畢,即賜午宴。宴後,俄使夫人謝太後宴,即行回歸。太後語德菱道:“你通法語,怎麽也通俄語呢?”德菱道:“俄使夫人講的亦多法語。”
  正論間,忽報榮中堂病歿了。”太後大慟,次日太後臨朝,朝房內遞上榮中堂遺折。太後閱畢,諭王大臣道:“自庚子之亂,榮中堂尤為盡力,今病故,令人悼痛。”於是賜銀治喪,令親王前往致祭,賜謚文忠,令其子襲職。
  一日,忽宮裏來報,說日、俄將要開戰,把東三省作戰場了。太後焦灼道:“日俄交戰,我國地方又要糜爛了。”此時日俄宣戰,正是光緒二十九年,太後焦灼什麽?皆因祖宗陵寢在此。遂召慶王大臣等商議道:“此次日俄交戰,不知可礙陵寢麽?”且電問各省大吏,徵求同意。慶王遵旨,遂拍電各省。
  各省復電,一致贊成。太後傳諭頒發,咨照日本欽使,遵照萬國公法,宣告中立。便令駐日楊欽使與日本交涉,凡交戰國無論勝敗,不得有礙中國陵寢及城池官署民人財産等情。戰後東省仍歸主權。日使照允,遂酌議中立章程及戰地規則,頒告中外。過數日,連報俄軍艦被日兵艦擊沉數艘,又報俄陸軍被日兵連敗幾仗。太後道:“俄大日小,反為日敗。”德菱在旁答道:“交戰全在上下一心,方能取勝。日兵取勝,實由一心。”
  太後道:“日勝,遼東可以保全。”言未已,忽外面遞來西報,由德菱譯出,太後看畢,甚為驚訝,乃是日韓訂約,韓政府由日本保護。太後道:“外國是不講公法的,照此看來,朝鮮是不能保了。”忽慶王人宮稟報,說俄艦逃入上海,現日使照會我外交部,迫令俄艦退出,現正交涉。太後道:“俄艦逃入上海,壞我中立章程,飭外交部電南洋大臣,迫令俄艦出口。”慶王遵旨照辦。至光緒三十年,日俄戰事已近一年,未有了局,俄國海陸軍屢被日兵所敗,日兵進陷旅順口,把中國奉天省城硬行占住。俄人不肯罷休,竟派波羅的海艦隊直搗日本京城。不料被日本設伏,殺得大敗,戰不可戰,逃不可逃,衹得歸降,成了俘虜。經美國總統調停,兩方息戰。俄人也因屢敗,調兵不及,日人又怕俄大,遷延時日,恐難討好,兩下趁勢,聽美調停,將就了事。日使小村氏提出條件十一條,俄使承認七條,取消四條,日使允準,和議告成。中國土地如北滿洲、南滿洲,均為日俄人勢力範圍,至東三省,雖名為中國領土,實已歸日俄掌中。中國失地,冤莫能言。
  自日俄戰後,中國人土都說民氣未開,國勢不振,皆是被專製壓住,倘能立憲政體,自有效果。人民振刷精神,何患國勢不振。自是中國人士群起反對專製,於是把專製政體,改作立憲政體。慈禧太後心雖不願,也是無法,衹得召集王公大臣,會商計策:停科舉,立學堂,革除舊弊,采用新章。復派王大臣五人出洋,考察政治,於光緒三十一年七月啓行,百官扈送。
  正到正陽門東站,忽聽“嘩啦”一聲,飛來一個炸彈,炸褥滿地煙飛,五大臣雖未受傷,已嚇得魂飛。
  明公,這顆炸彈從何而起?緣由康梁出走時,經英人保護,送至香港,又遊歷各國,召集同黨,立了一個保皇會。凡在外僑民,被他聯絡不少。此時單講一個大偉人,原來是廣東人,姓孫名文,字逸仙。少小時在教會堂肄業,把平等博愛道理時常講解。他閱洪、楊歷史,就把排滿興漢宗旨註入腦筋。及見康梁立保皇會,他想與自己宗旨不合,遂入廣州醫學校內習醫。
  學成後,遂在廣州藉行醫為名,結識幾個同志,立個秘密會社。
  同志越聚越多,又改為“興中會”,自己做會長。曾冒險入京,會晤李鴻章,談些革命事體,李辭年老。復入廣州,湊集銀錢,嚮外國購辦槍械,指望約期舉事,不料事泄,粵督購捕甚急,他逃至外國。粵督又飛電各國公使,秘密訪拿。有了個同志史堅如,他想殺兩廣總督德壽,不意被德壽拿住正法。又有唐纔常,想在漢口起事,占住兩湖,又被鄂督拿住正法。文聯絡廣州三合會首鄭弼臣,在惠州發難,亦遭失敗。他如湖南人黃興,湖北人蔡元培、章炳麟,在上海結社,開設報館,鼓吹革命;四川人鄒容,造《革命軍》册。均因事泄,或逃或亡。迨至光緒三十一年七月,有桐城人吳樾,聞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觀政,遂奮臂而起,懷着炸彈,暗行入京,將到車站,正遇五大臣入站,即取出炸彈,平空飛去。崗警聞聲,即行搜查,不見影響,惟見火車外面有數個死屍,除被炸僕人外,尚有一屍無人識者,細檢身中,衹有名片一張,上書“吳樾”,下書“湖北人”三字,遂料為革命黨人。鬧了月餘,方得平靜。當時五大臣經此一嚇,皆不願出洋。清廷又另派尚其亨、李盛驛等五大臣駕艦出遊,由美轉英達德,考察各國政治,即從外洋擬了一折,將各國憲政詳敘一遍,電奏清廷,請速改行立憲政體。慈禧太後見於此折,心中尚不决。至次年七月,五大臣返國,兩宮召見數次,五大臣遂各抒己見,說得委婉可聽。於光緒三十二年七月,頒發立憲上諭一道,派載澤等編纂新官製及編製館等。命親王奕劻為總核大臣。親王奕劻具折陳奏,除軍機處仍舊外,把六部改為十一部,每部設正副員各一,五分滿、漢,算是京內官製改革。外省由督撫以下,亦照新編增定官製設額,就算是外省官製改革。復開憲政,編查館建資政院,中央立統計處,外省設調查局。派汪大燮等分赴英、德、日考察憲法。
  清廷正在忙碌,忽報革命黨趙聲肇亂萍鄉,嗣後聞萍鄉戒嚴,革命黨皆被獲住正法,惟趙聲一人逃匿無蹤,現在督撫已飭所屬密拿,萍鄉已安靜如常。至光緒三十三年,安慶大閱,安徽巡撫恩銘被革命黨中偉人徐錫麟擊斃。徐本紹興人,曾中癸卯科副貢,在紹興辦幾所學堂,得了兩個學生,一叫陳伯平,一叫馬宗漢。後他二人赴東留學,學成回國,徐與二人談起宗旨,竟爾相合,徐遂聯絡同志,結成一團體。把前立大通學校認真接辦,暗隱作革命軍。後同鄉陶成章勸徐厠身仕途,以便暗中行事。徐遂納款捐官,補授安徽候補道。徐談風適中恩撫意,恩撫就委他作陸軍小學堂總辦,兼委他作巡警會辦。徐得此差,正中下懷,暗中通信海外,托同志密運軍火,相時而動。
  不料兩江總督端方發來密電,內稱黨人潛入皖省,叫恩撫查拿嚴辦。恩撫即召徐進見,將電文給徐看過,徐佯作不知,略談數句,不過叫徐認真查拿。徐退後,即與馬、陳密商,謀以先發製人之策。於光緒三十三年,值安慶大閱,錫麟遂傳集全堂學生發難,自己首先擲彈,將恩撫擊斃。各官逸出,當將陳伯平擊死,馬宗漢擒獲。復由方醫傢將徐獲住,帶至督練公所,經藩司馮煦審問,徐遂具供畢,擲公案前。藩司得,實,擬照張汶祥刺馬案懲辦。一面電奏北京,一面將徐、馬收監。不一日旨下,照電懲辦,即將徐、馬正法。
  皖事方了,粵事又興。自洪、楊事敗後,餘黨隱姓埋名,遁跡江湖,多聞革命黨起,遂乘勢出頭。以“三點會”、“三合會”為名,暗隱洪天王的姓。革命黨人就利用這兩會,暗與通信,叫他起事。因此,廣東省境亂事紛起,官兵一出馬,把這會黨擊得四散無蹤。惟直督袁世凱、鄂督張之洞,以內憂外患,各校學生好談革命,一奏請實行立憲,一奏請設存古學堂,以輓頽風。清廷遂將兩督召京,均授軍機大臣,以化滿、漢界域。
  令內外大員條陳辦法,各員條陳不一。慈禧太後接閱,遂改考查館為憲政編查館,叫他按年籌備,擬自光緒三十四年起,至四十二年止,所有預定各事,陸續辦齊,按年列表,上陳慈鑒。
  宮中意見,以為諭旨一下,可以消弭禍患。哪知民情愈焰,良志愈張,所有提議,一樁一件,都來與政府交涉,軍機處真是忙得無閑。忽報廣西鎮南關被革命黨奪去三座炮臺。旨下切責,令桂撫指日剋復。桂撫接旨,忙調兵將與革命軍對敵,清軍各樣完備,革命軍衹是孤註,相持數日,遂四散逃走外洋。桂撫報捷,旨下升賞有功。到光緒三十四年,忽日本公使來了一個照會:內稱粵海關扣留汽船,侮辱國旗,要求外務部賠償損失雲雲。外務部嚇得心慌,正想拍電去問,忽粵督傳來譯文,係日本二辰丸私運軍火接濟黨人,被海關查獲,搜得槍枝子彈各數十箱。當將該船扣留,卸去國旗雲雲。偏日使不肯承認,硬與清廷交涉,竟用強權手段,弄得外務部無法,衹得賠款謝罪,方纔了結。
  時正值太後萬壽,光緒帝前往拜壽。太後見帝抱病,形容枯槁,未免動心。光緒病日漸沉重,太後遂議立醇王子溥儀為嗣王,大臣紛議不一。太後道:“我已决意立醇王子溥儀,不必多議。”飭醇王子溥儀入宮,授醇王為監國協政王。光緒帝時兩目緊閉,氣喘籲籲,昏迷不醒,太後命官監取出長壽衣,帝用手阻攔,不肯即穿。太後見帝不願穿衣,便令從緩。頃刻駕崩,時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太後見帝已崩,急急回宮,傳諭降帝遺詔,並頒新帝登基喜詔。慶王閱畢,稟太後道:“新皇入嗣,是承繼穆宗,還是承繼大行皇帝?”太後道:“自然承繼穆宗。”慶王道:“承繼穆宗,置大行於何地?不如兼祧,兩全其美。”太後即令慶王擬旨。慶王擬畢,皇太後閱過,大行皇帝纔算有嗣。次日,太後即召軍機與協政王商議,用新皇名目頒發上諭。一切禮製已畢,不料太後忽然看病。自知不起,即召王大臣道:“此後一切國政,歸協政王辦理。”令軍機大臣擬旨。到了晚間,太後漸漸昏沉,隨即薨逝。時僅兩日,遭了兩層國喪,宮中非常忙碌,越日傳布遺詔,備辦喪禮,協政王扶溥儀登基。以次年正月為宣統元年,頒告天下。
  不料安徽又起革命,京中驚慌異常,後來查探明白,乃知是炮隊隊官熊成基,因徐死後,心懷不平,值炮隊營正目範傳甲與徐故交,徐死後,撫屍大慟,被撫院看見,當時逃脫。今聞兩宮崩逝,暗至安慶,運動成基。成基應允,即召營兵宣佈革命,營兵均皆贊成。於十一月二十六日頒布命令,又召弁目薛哲在城接應,至期全隊出發,先至槍械室,又至於藥庫,搶了槍彈,衹望直趨入城,不料城門已閉,又不見薛哲接應,遂於沿城小山上架炮轟城,連放數炮,城不能破,反被城內還擊,傷死多人。心正着忙,忽聞長江水師奉江督端方命令,來援安慶。成基料不能支,遂率衆而逃。途中聞範傳甲謀刺大吏不遂,被獲,業已正法。成基遂走遼東。到了宣統二年,載洵出使英國,成基想於路中行刺,不得下手,擬回國時再行謀刺,遂邀石往寬、喻培倫相助。不料事未即發,身已就擒,遂解至吉林。
  由巡撫訊供不諱,隨即就義。
  且說協政王見四方平靜,遂想起光緒帝臨死遺囑,着他亟圖報復。一日,協政王召集各親王大臣至邸中,取出遺囑,乃是光緒帝親筆朱書“袁世凱處死”五個大字。慶王道:“這事行不得,畿輔兵權,統在他一人手中,恐激變軍心。現聞他有足疾,不如給他數天假,再作計較。”衹得照慶王意計劃。世凱亦聞風聲,遂以足疾為名,辭騾回籍。協政王命他開缺回籍。
  他即收拾行李,回項城原籍養痾。協政王見老袁已去,遂調江督端方任直督,輔衛京畿,這且不提。
  宣統二年,朝鮮國被日本吞併,國王被廢,亞東震動。各省政團紛紛派代表赴北京,呈請願書,清政府不允。於是革命黨密謀益急。粵人汪兆銘等糾集同志,創辦民報館,自為主任,鼓吹革命,又被日本兵干涉,不準發行。兆銘遂回國,一意决計辦革命事體,潛至北京,與同志黃樹中在前門外開一照相館,暗中佈置,不料被巡警窺破,報知警官,帶領多人到館,將汪、黃拿去。二人知事已泄,遂隨巡警至廳。廳長問明姓名,二人直供不諱。遂交民政部尚書善耆問明後,隨報知協政王。協政王道:“他圖謀不軌,理宜重辦。”善耆道:“革命黨人,如此辦法,尚不怕死,縱把他二人殺死,他們越聚越多,辦也辦不完,不如將他收禁,使他感恩,或可消除。”攝政王照允,便將汪、黃送交法部獄中監禁。
  不說汪、黃失敗。且說趙聲、黃興一班首領,商議欲先奪廣東為根據地,再謀他省,以便擴張。又從南洋籌集二十餘萬金,由外洋購辦大批軍械,恐路中盤查,遂用女革命黨運入廣州,租了多間大房,屋門上貼某某公館條,或某某工廠字樣,又把各種文聲及營中告示,並保護外人告示,照會各領事文約,一切預備停當,專等相機而動。其時已是宣統三年,清廷欲實行立憲,開設國會,飭民政部令國會請願團速行解散,不準逗留,倘有不遵,即行拿辦。各代表紛紛出京,大張物議。革命黨見機會已到,遂公推黃興為總司令,集合同志,約宣統三年四月朔舉行。不料至期,溫生財將粵將軍孚琦刺死,當場被獲,問後正法。黃興等聞信,頓足不已道:“此為溫生財所誤。”
  遂召同志密議,論議不一。獨黃興主張先期舉事。時省城格外戒嚴,黃興道:“與其束手待死,不如冒險,尚可保全。”遂於下午六點鐘,着敢死團坐了轎子,充作拜客,直嚮督署擡入。
  一進大門,嗶嗶拍拍,亂擲炸彈。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回 盤古王一出世初分天地第二回 至三皇傳多氏漸剖乾坤
第三回 五帝起亶聰明創製立法第四回 堯讓舜舜讓禹總為斯民
第五回 夏後氏四百年一十七世第六回 殷湯氏三十世六百餘春
第七回 成周氏至平王遷都洛邑第八回 齊桓公晉重耳五霸稱尊
第九回 簡王後至靈王時生孔子第十回 李老子釋迦氏說法談經
第十一回 周社稷八百年三十七世第十二回 九州島中諸列國並入強秦
第十三回 秦無道四十年止傳二世第十四回 六國人並楚漢起義爭衡
第十五回 漢高祖定江山一十二帝第十六回 二百年遭王莽篡國鴆君
第十七回 漢光武復中興一十三帝第十八回 二百年曹操起漢室三分
第十九回 三國志亂紛紛五十餘載第二十回 漢歸曹吳入晉取次銷沉
第二十一回 司馬晉五十年五鬍大亂第二十二回 走江東承舊統百歲雲奔
第二十三回 宋齊梁傳陳國俱都江左第二十四回 索頭魏分齊周北地稱尊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