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疏證 》
第47節:雍也篇第六(1)
楊樹達 Yang Shuda
雍也篇第六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史記?仲尼弟子傳》曰:冉雍字仲弓。孔子以仲弓為有德行,曰:“雍也,可使南面。”
《說苑?修文篇》曰:上無明天子,下無賢方伯,天下為無道,臣弒其君,子弒其父。力能討之,討之可也。當孔子之時,上無明天子也,故言雍也可使南面。南面者,天子也。
樹達按:古之人君鄉明而治,天子諸侯皆南面,不獨天子也。
○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太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楚辭?涉江》曰:桑扈裸行。王註云:去衣裸裎,效夷狄也。
《說苑?修文篇》曰:孔子曰:“可也簡。”簡者,易野也。易野者,無禮文也。孔子見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處。弟子曰:“夫子何為見此人乎?”曰:“其質美而無文,吾欲說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門人不說,曰:“何為見孔子乎?”曰:“其質美而文繁,吾欲說而去其文。”故曰:文質修者謂之君子;有質而無文,謂之易野。子桑伯子易野,欲同人道於牛馬。故仲弓曰“太簡。”子曰:“雍之言然。”仲弓通於化術,孔子明於王道,而無以加仲弓之言。
樹達按:簡者易也,太簡則野矣。
又按:《邢疏》及《朱子集註》皆以此章與上章連為一章。《皇侃疏》別為二章,是也,今從之。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顔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易?係辭下篇》曰:子曰: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
《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篇》曰:子貢曰:夙興夜寐,諷誦崇禮,行不貳過,稱言不苟,是顔淵之行也。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史記?仲尼弟子傳》曰: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
○子華使於齊,
《史記?仲尼弟子傳》曰:公西赤,字子華,少孔子四十二歲。
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
《儀禮?聘禮記》曰:十鬥曰斛,十六鬥曰,十曰秉。
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捨諸?”
《史記?仲尼弟子傳》曰:仲弓父,賤人。孔子曰:犁牛之子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捨諸?
《漢書?樊酈滕灌傅靳周傳》贊曰:仲尼稱:“犁牛之子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捨諸?”言士不係於世類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
《公冶長篇》曰: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
《禮記?禮器篇》曰:子路為季氏宰。季氏祭,逮暗而祭。日不足,繼之以燭。雖有強力之容,肅敬之心,皆倦怠矣。有司跛倚以臨祭,其為不敬大矣。他日祭,子路與。室事交乎戶,堂事交乎階。質明而始行焉,晏朝而退。孔子聞之,曰:“誰謂由也而不知禮乎?”
《韓詩外傳?捲六》曰:子路治蒲三年,孔子過之,入境而善之,曰:“由恭敬以信矣。”入邑,曰:“善哉?由忠信以寬矣。”至庭,曰:“善哉!由明察以斷矣。”子貢執轡而問曰:“夫子未見由而三稱善,可得聞乎?”孔子曰:“入其境,田疇甚易,草萊甚闢,此恭敬以信,故民盡力。入其邑,墉屋甚尊,樹木甚茂,此忠信以寬,其民不偷。入其庭,甚閑,此明察以斷,故民不擾也。”
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
《憲問篇》曰: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亦可以為成人矣。”
於從政乎何有?”
《先進篇》曰:政事,冉有,季路?
《公冶長篇》曰:孟武伯問:“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傢,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史記?仲尼弟子傳》曰:閔損字子騫,少孔子十五歲。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祿,如有復我者,必在汶上矣。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史記?仲尼弟子傳》曰:冉耕字伯牛,孔子以為有德行。伯牛有惡疾,孔子往問之,自牖執其手,曰:“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命矣夫!”
《白虎通?壽命篇》曰:遭命者,逢世殘賊,若上逢亂君,下必災變暴至,夭絶人命。沙鹿崩於受邑,是也。冉伯牛危行正言,而遭惡疾。孔子曰:“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淮南子?精神篇》曰:冉伯牛為厲。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
|
|
第1節:前 言 | 第2節:陳寅恪序 | 第3節:自 序 | 第4節:學而篇第一(1) | 第5節:學而篇第一(2) | 第6節:學而篇第一(3) | 第7節:學而篇第一(4) | 第8節:學而篇第一(5) | 第9節:學而篇第一(6) | 第10節:學而篇第一(7) | 第11節:學而篇第一(8) | 第12節:學而篇第一(9) | 第13節:學而篇第一(10) | 第14節:為政篇第二(1) | 第15節:為政篇第二(2) | 第16節:為政篇第二(3) | 第17節:為政篇第二(4) | 第18節:為政篇第二(5) | 第19節:為政篇第二(6) | 第20節:為政篇第二(7) | 第21節:為政篇第二(8) | 第22節:八佾篇第三(1) | 第23節:八佾篇第三(2) | 第24節:八佾篇第三(3)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