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孔学感悟集:论语力   》 第47节:孔子其人(5)      Yu Dan    Kong Jian

  孔子毕生好学,知识给了他力量,也给了他乐趣,尽管他一生在政治上不得志,不遇知音,碰上了许多艰难险阻,但是他仍然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是很令人敬佩的。有一次,一位地方官问孔子的学生:"你们的老师孔夫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啊?"乍然间,学生莫知所对。孔子后来知道了这件事,对学生说:"你应该这样告诉他,我那位老师呀,他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乐观的孔子十分平易近人。在他的学生们的眼里,他一面是望之俨然的严师,一面又是"即之可亲"的宽厚长者。他不摆教师架子,常和学生们在一起讨论问题,交流思想和感情。有一次,他问身边在坐的几位学生:"说说看,你们各人有什么志向?"当学生们一一说出自己的志向后,回过头来对孔子说:"愿闻先生之志。"孔子坦率地告诉学生:"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所以于丹说的好:"我觉得孔子是一个朴素的温暖的老头,他为人特别厚道,对人不尖刻。子贡曾问他'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恕',他一向以'恕'道对人就是宽恕包容,所以我觉得孔子的思想非常朴素,他一生都很穷困,所以这样一个朴素厚道的人透过千古的尘埃能够给我们心灵抚慰和温暖。"
  孔子一生所做的两件事
  有一种类似葫芦的瓜叫匏瓜,它个儿小,分量轻,不能食,但有观赏价值,人们常常把它悬起来,作为摆设。
  有一次,佛肸邀请孔子到他那里做官,孔子的心动了,想应邀。孔子的学生子路却不赞成,说道:"老师呀,过去我听你说过,道德高尚的人是不同那些居心叵测的人相处共事的。佛肸这个人不怎么样,他作为大贵族的家臣要搞叛逆活动,你却要他那里去是何道理?"
  孔子回答说:"你记性好,我是说过那样的话,不应该到佛肸那里去做官。不过,你别担心,即使到了他那里,我也不会与他同流合污。不是说最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薄吗?最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又不是匏瓜,哪能只悬挂在那里不让人采食呢?"
  这一番话反映了孔子急于从政的迫切心理。不过他也有顾虑,毕竟佛肸那人声誉不好,加之学生子路的反对,他最终还是打消了应邀的念头。
  孔子为什么要急于出任呢?是不是想过官瘾?是不是想求富贵?
  回答是否定的。孔子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志士,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在他那时,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周王朝已失去了驾驭地方诸侯国的能力,不能发号施令,诸侯国架空了周天子。各诸侯国的政治实权也往往不掌握在国君手里,而是掌握在世袭的大贵族手里。以孔子在的鲁国为例吧,鲁国国君并不掌握实权,早已大权旁落,落在三家大贵族手里,大贵族左右国君。这种权力下移的现象似乎产生了力偶连锁反应。奇怪的是贵族家里的大权并不掌握在贵族自己的手中,往往为他们的家臣总管所篡夺。例如,鲁国的季氏贵族之家的大权(收租、调动军队)落在老家臣阳虎的手里(阳虎当了四十多年的家臣)。这种权力下移,这在孔子看来是极不正常的,不仅全国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被破坏了,形成分裂状态,而且以下犯上,把整个的封建秩序也打乱了,社会动荡,百姓不得安宁。面对这样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现实,孔子愤然地说:"天下无道!"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前言 《论语力》"出笼"花絮(1)第2节:前言 《论语力》"出笼"花絮(2)
第3节:前言 《论语力》"出笼"花絮(3)第4节:前言 《论语力》"出笼"花絮(4)
第5节:序一 为日文版《论语力》出版所作的序言(1)第6节:序一 为日文版《论语力》出版所作的序言(2)
第7节:序二 中国出现"于丹现象"的背景(1)第8节:序二 中国出现"于丹现象"的背景(2)
第9节:于丹:在成长中的感悟(1)第10节:于丹:在成长中的感悟(2)
第11节:于丹:在成长中的感悟(3)第12节:于丹《论语》扶桑行(1)
第13节:于丹《论语》扶桑行(2)第14节:于丹《论语》扶桑行(3)
第15节:于丹《论语》扶桑行(4)第16节:于丹《论语》扶桑行(5)
第17节:于丹日本讲座(1)第18节:于丹日本讲座(2)
第19节:于丹日本讲座(3)第20节:于丹日本讲座(4)
第21节:于丹日本讲座(5)第22节:于丹日本讲座(6)
第23节:于丹日本讲座(7)第24节:于丹日本讲座(8)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