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母親楊沫 》
19.幫一個科研人員打官司(5)
老鬼 Lao Gui
劉亞光把分子生物學與中醫結合的研究,由於他的科學論點流傳國內外,日益得到廣泛的重視。不久將在東京召開的國際藥理會議正式邀請劉參加。但由於《人民日報》受到阻力不能披露真相(其實可以不點微生物所的名,衹稍微介紹一下劉的工作,也就等於給劉恢復名譽了),使這件本來可以為國爭光的事卻沒有人敢批準他參加國際會議。而且由於微生物所無視中辦調查結果,仍然不斷發出種種流言,使劉的工作更加睏難。因為是我寫了劉的報告文學造成了這種結果,作為一個人民代表,一個黨員作傢,我有責任和那些依仗權勢,顛倒黑白的人進行鬥爭。因為這不僅是劉亞光一個人的事,而是有關四化,是多少受壓的科技人員都十分關切的事。如果像科學院這樣對待劉亞光——明明錯了,毫無對黨,對人民,對四化認真負責的精神予以糾正,任不正之風泛濫,我國人才的被壓製,四化的實現,不是更加睏難嗎?
我是為黨的利益,纔下决心與謬誤作鬥爭的。劉亞光事件已在國內外引起廣泛的關註,香港報刊不止一次報道評論此事件。我渴望中央能夠正確處理好此事件,使劉的有意義的工作有條件順利發展。其實,衹要您批示《人民日報》用適當方式報道一下劉的工作,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崇高的敬禮!
楊沫
1981.6.25
但母親的希望落空了。《人民日報》始終沒有刊登肯定劉亞光的文章。後來,據說有關領導請鄧穎超出面勸她不要管這事。在電話裏,母親依舊堅持自己意見。從此,鄧大姐到去世再也沒有跟她聯繫。
母親認為自己這麽幹,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別人,為了所有挨整受壓的中青年科研人員,是在幹一件有益於國傢進步的大事。所以她理直氣壯,變成了一隻“好鬥的母雞”。
劉亞光知道在國內沒有出頭之日,開始積極聯繫去美國,母親繼續幫他,連經濟擔保人都是母親找的。1982年11月24日劉亞光登上了飛往美國的飛機。《蘭州青年報》出於對母親的敬意,給他發了一條消息,吹捧了他一番。
劉亞光自詡的所謂 “在國內是絶無僅有,在國際上是尖端”的科研成果以他遠走他國,灰灰溜溜收場。
這人到美國8個月後,纔給母親來封信,之後即不再答理母親。他定居美國到現在已過去20多年,他的“突破性成果”早已埋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他本人銷聲匿跡,默默無聞,學術上也再未見有任何建樹。
母親為劉亞光拔闖的勁頭,是少見的,她先後給華國鋒、鄧小平、陳雲、鬍耀邦、王任重、鐵瑛、馮文彬等諸多領導同志寫信。她這一生中還從來沒有為一個陌生人這麽上心地幫忙。小胖冤死後,她哪怕連這樣狂熱打官司的十分之一的勁頭都沒有。
我在劉亞光的問題上跟母親缺少共同語言,話不投機半句多,衹好敬而遠之。作為兒子,母親不在了,不應該多說她的不是。但在母親一生中,這是個很大的事,她曾把這件事寫成報告文學,出成書,大加宣揚,想回避也回避不了。
記得1979年5月25日《人民日報》刊載了張志新的事跡,我讀後萬分激動,6月份五屆人大常委八次會議在京召開。我估計母親要參加這次會議,就在6月8日主動給很久沒有來往的母親寫了封信,請她嚮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一條議案:為避免今後再有張志新被殺,請人大頒布法律明文宣佈:不許虐待政治犯……
但母親根本沒有理睬我,她心目中,劉亞光遠比張志新要重要。她見人就說劉亞光是中年科技人員的表率,他怎麽受壓製,怎麽了不起。用她自己的話說,幾乎變成了嘮叨的祥林嫂,翻來覆去就是劉亞光。
我自然對她有意見。這場官司也是我們母子倆談不到一塊的衆多原因之一。
作傢應該幹預生活,但不應該幹預具體的科學成果或某個學術論點。母親卻幹預太深了,這是她的悲哀和不智。我為母親這麽幹害羞,難道她不怕科學家笑話麽?自己是個科盲卻闖到科學界裏大鬧,太不自量力了,多丟人現眼!可是她自從當上人大常委後,自我感覺良好,過分自信,根本聽不進不同意見。
劉亞光絶非等閑之輩。從微生物所提供的材料中可以看到,自1975年起中國科學院直至中央負責同志為安排他的工作,開會之多,調查之頻繁,花精力之大,在科技界是少見的。一般科技人員絶無此殊榮。說他擅走上層路綫,一點沒冤枉他。
1980年的時候,還有大量的冤假錯案沒有平反昭雪。如果一個老農民受冤,一個老幹部受冤,一個反“四人幫”的人受冤,母親能花這麽大的力氣救人,那確實偉大,讓人佩服。事實上,這樣的事還真的找到了母親頭上。大約是1981年初為江西贛州的李九蓮鳴冤奔走而被判刑20年的朱毅尚在監獄勞改,他在極端睏難的條件下寫了一篇報告文學《還在流血的愛情》,真實再現了年輕的李九蓮悲壯而慘烈的一生,托人寄給了母親,請母親幫助反映和發表。
據我所知,母親沒有管這個案子。李九蓮的冤案後來經鬍耀邦同志親自批示給平反了。如果母親像管劉亞光的事情那樣管管李九蓮這個冤案,分量可就不一樣了。那絶對了不起!絶對讓人心服口服!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長江文藝出版社 |
|
|
前記 | 1.缺少溫暖的傢(1) | 1.缺少溫暖的傢(2) | 2.抗婚與失業(1) | 2.抗婚與失業(2) | 3.與張中行相戀(1) | 3.與張中行相戀(2) | 4.兩人分手(1) | 4.兩人分手(2) | 5.共産黨員是好人(1) | 5.共産黨員是好人(2) | 6.與共産黨員馬建民結合(1) | 6.與共産黨員馬建民結合(2) | 7.戰火中錘煉(1) | 7.戰火中錘煉(2) | 7.戰火中錘煉(3) | 8.寫《青春之歌》前夕(1) | 8.寫《青春之歌》前夕(2) | 8.寫《青春之歌》前夕(3) | 9.動筆寫《青春之歌》(1) | 9.動筆寫《青春之歌》(2) | 10.《青春之歌》出版坎坷(1) | 10.《青春之歌》出版坎坷(2) | 10.《青春之歌》出版坎坷(3)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