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批評於丹 》
第47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47)
李悅 Li Yue
我們現在仍然講“務”,“務”其實就是實踐。
聯繫一下實際生活,這個問題就會更加清楚。在做一樁生意,辦一項事業,常常不是事先就知道“必要”與否,能否“達到目標”,要首先去“務”,去行動,去打拼,去瞭解,去參與,才能知道什麽是必要的,什麽是可以實現的目標。
所以,莊子這句話應該這樣說:“務,方知生之所無以為,命之所無奈何。不務者,欲達生達命妄也。”
人間可怕的是那些貌似真理的謊言。於丹教授以為照搬莊子的一些話,就可以得大道,其實她並不知道哪些可照搬,哪些是要批判繼承。
道傢就是因為有一些道貌岸然的空談傢,終於閹割道傢的活力,把好端端的精髓丟棄,“無為而無不為”變成了一事不做,一無所為了。
於丹教授讀不懂《莊子》,所以沒能力分辨出《莊子》中的精華與糟粕,不知哪些地方對,哪些地方錯,哪些地方可以轉型為今日可用之文化。(我在本文最後要專談文化的轉型問題)因此,於丹教授時常將一些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拿出來誤導觀衆和讀者,這樣做傳統文化的普及工作真是太恐怖了!
誤人子弟呀!誤人子弟呀!
於丹教授在第85頁上還特意標明她的語錄——於丹心語,寫道:
人做事要做得好,要穿越三個階段:忘利、忘名、忘我。
接着於丹教授又寫道:
人衹有打破了一切的世俗心,自己本初的那種願望,去遇合這個世界,這個時候,你才能體會到世界的真意。
人,忘了利、名和自身,又“打破了一切世俗心”,他的“本初的那種願望”到底是什麽呢?於丹教授並沒有談出,當然我們也就無人知曉該如何“去遇合這個世界”,當然也就無法 “體會到世界的真意”。
於丹的語錄式的“心語”,也就落成空話。她的粉絲們無法運用她的心得去指導生活與工作。
為什麽會有這樣的結果?
因為於丹教授的心得離開了實踐性。馬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寫道:“人應該在實際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
於丹教授所謂的有“本初願望的人”,就是脫離了實踐的抽象物。馬剋思還是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寫道:“人的本質並不是各個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就其現實性說來,人的本質乃是社會關係的總和。”
於丹教授的第十個心得是“大道與自然”。
道是《莊子》中最重要的哲學概念,道的第一種意義是宇宙論的意義和本體論意義;道的第二種意義是認識論的意義,前者是自然觀概念,後者是認識論範疇。於丹教授在心得中說:
所以每一個人要符合天地大道之法,衹有看自己的,而不能看別人的。別人要懂得的,衹有自己的心。
在這兒,於丹教授把世界的本根與人的主觀境界混為一談,也就是把自然觀意義和認識論意義混淆在了一起。於丹用 “心”的概念取代了一切。
接下來,於丹教授在講了《莊子》裏面所說的堯和舜的故事之後,又寫道:
可以說,整個的外在世界就是人生最好的老師。衹有你自己浸淫其中,真正去感知這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在這一花一葉上有所徹悟,那麽我們就洞悉了萬物之理。
這時於丹教授又不提“心”了,而是強調外在世界了。可見於丹教授思想是混亂的,昏聵不明的,根本弄不清《莊子》在說什麽,以其昏昏又怎能使人昭昭呢?
於丹教授不但在重要概念上不清,在邏輯上也經常是混亂的。例如在這一章中還有一段“於丹心語”:
在這個世界上,智力比速度更重要,判斷力比技巧更高明。
所謂比較,在邏輯上是要還原為同一個標準,在相同的事物之間才能進行。我不明白智力與速度如何比較?而判斷力與技巧又怎麽相互比較?這等於說:於丹比樹葉更高明。
我不要求於丹教授的心得能談出真理,衹要求她的心得能夠看得懂。但於丹教授在其書最後一頁寫道: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 | 第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 | 第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3) | 第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4) | 第5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5) | 第6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6) | 第7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7) | 第8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8) | 第9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9) | 第10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0) | 第1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1) | 第1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2) | 第1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3) | 第1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4) | 第15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5) | 第16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6) | 第17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7) | 第18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8) | 第19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9) | 第20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0) | 第2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1) | 第2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2) | 第2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3) | 第2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