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散文集 》 浮光掠影看平生 》
第47節:讀《論語》獻疑(2)
啓功 Qi Gong
此外古籍中所記孔子言行,無論是傳聞的遠近,和內容的虛實,俱與本題無關,這裏可以存而不論。
三有若言論與師說的矛盾
《論語》第一篇《學而》開始記孔子所說的三句話,極像今天的"開學講話",用的是啓發口氣,十足表現"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子罕》)的風度。緊接着即是有若講話: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接着又說: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論語》是誰記錄的,前代有許多的推測。北宋程頤認為:《論語》中記孔子門人多稱名、稱字,衹有對有若、曾參稱:"子",可見應是這二人的弟子所記錄編次的(其實未必,《子路》篇:"冉子退朝",何嘗不稱"子")。所以有若在開篇即講仁之本是孝弟,孝弟的效果是不犯上、不作亂。這就使當時的諸侯、大夫、掌政權者所樂聞,後世帝王皆尊儒術,也未必,與有若這番言論無關。
在《論語》中未曾見過孔子對"仁"作過什麽"定義"、"界說"。"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八佾》)。孔子不說禮之本即是儉、戚,或說儉、戚是禮之本。在孔子言論中,"禮"的重要性是次於"仁"的,對禮尚且未曾簡單指出它的"本"是什麽,何況對"仁"。但孔子並非不重視孝弟,不但曾多次講孝,還說過"入則孝,出則弟"(《學而》),"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子罕》),雖曾父兄並提,那是指回到傢中的事,並非說是"十二之本"。因"仁"所包含的範圍比孝弟更廣、更大,可見有若這段話,未免略失於不夠周全。
至於說但能孝弟即不會犯上、作亂,又與孔子的言行有矛盾:"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憲問》)。不管"犯"的行動、言詞、態度等等如何,總歸是犯;君,當然是上。以有子的邏輯來說,孔子和子路都一定孝弟不足了。"公山不狃以費畔(叛),召,子欲往"(《陽貨》);"佛肸以中牟畔,召,子欲往"(《陽貨》)。孔子雖都未往,也不論他們的叛是什麽目的,孔子的欲往是為了平息叛者,還是為糾正叛者,畔者的行動為"犯上作亂",自是毫無疑議的。孔子被"召"則"欲往",至少在思想上是曾想到叛者那裏去的,豈非孔子又一次表現孝弟不足了嗎?
不止於此,《為政》篇"《書》雲:孝乎惟孝",何晏《集解》包氏註說"美大孝之辭",是在"惟孝"處斷句的。而朱熹《集註》則在"乎"字斷句,成了"《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因為他在註裏說:"《書》雲孝乎者,言《書》之言孝如此也。"他卻忘了對父母講孝,對兄弟講友。這裏稱"惟孝友於兄弟",為什麽?不難瞭解,是照顧前邊有子的"孝弟"連稱,而且"為仁之本",以至忘了文義,誤改句逗,也足見有若這段言論的影響之大了。
清代毛奇齡的《四書改錯》對朱註這裏的斷句加以批駁,列舉包鹹以及班固、袁宏、潘嶽、夏侯湛、陶淵明、宋人張耒、張齊賢,以至《太平御覽》引《論語》,都在"孝乎惟孝"斷句。衹有朱熹在"孝乎"斷句,成了"惟孝友於兄弟",是"少見多怪,見橐駝謂馬腫背",使此句成了"腫背馬"'了。
四"禮後乎"的問題
《八佾》篇: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子夏曰:"禮後乎?"子曰"啓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繪事後素"四字,曾有過一些奇怪的解釋。《考工記·畫績(同繪)》:"凡畫績之事後素功。"鄭(玄)註說:"素,白采也,後布之,為其易漬污。"鄭司農(衆)說:"以《論語》曰:繢事後素。"這是鄭玄引鄭衆的解釋,何晏《論語集解》"繪事後素"句下引鄭(玄)曰:"繪,畫文也,凡繪畫,先布衆色,然後以素分佈其間,以成其文,喻美女雖有倩盼美質,須禮以成之。" "禮後乎"句下註引孔(安國)曰:"孔子言繪事後素,子夏聞而解知以素喻禮,故曰禮後乎。"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節:代序 笑對風雨人生(1) | 第2節:代序 笑對風雨人生(2) | | 第3節:代序 笑對風雨人生(3) | 第4節:我心目中的鄭板橋(1) | | 第5節:我心目中的鄭板橋(2) | 第6節:記齊白石先生軼事(1) | | 第7節:記齊白石先生軼事(2) | 第8節:記齊白石先生軼事(3) | | 第9節:記我的幾位恩師 | 第10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1) | | 第11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2) | 第12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3) | | 第13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4) | 第14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5) | | 第15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6) | 第16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7) | | 第17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1) | 第18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2) | | 第19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3) | 第20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4) | | 第21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5) | 第22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6) | | 第23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7) | 第24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8)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