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 北京的前世今生 》
第47節:老北京金融業(1)
馮大彪 Feng Dabiao
到了民國二十四年(1935 年), 華北局勢緊張, 除謎刊業已消沉十多年外,街頭的壁燈至此也完全消失了。
以後謎語轉入茶社。一般愛好謎語的變為輕裝簡從, 攜帶"壁子"( 把謎條貼在木夾紙摺子上用以懸謎的一種工具),白天在茶社裏懸挂, 嚮座客徵求"打虎"。
至解放前, 謎語在北京始終起伏不定地活動着, 但其內容因受着統治階級的影響, 衹是在僻奧的典故和瑣細的傢常事裏打圈子。直至解放後, 謎語纔活躍在各種節日的晚會上。人們通過猜謎活動, 增長智慧, 豐富知識, 猜謎成了一種健康有益的娛樂活動, 受到群衆的歡迎。
老北京金融業
舊北京的金融業,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這裏介紹的有做金銀買賣
的金店,也有沿襲了幾百年的當鋪。
金 店
林復賢
金店本是做金銀買賣的, 但清末的金店卻辦起了捐官業務, 即公開的賣官鬻爵。
我傢三代人在北京經商。先祖父林錕, 字芝生, 於清鹹豐年間, 在宣武門外騾馬市大街開恆裕金店。先父林鴻賓,字叔文, 於光緒年間, 在東四牌樓二條西口外迤東寶源金店擔任業務副經理。我的外祖父王敬亭, 也是鹹豐年間在通縣開錢鋪的。我就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裏成長起來的。後來我做買賣的時候,又經常和銀錢業的人打交道, 耳聞目睹了一些情況。金店的營業, 從外表看是打造金銀首飾、器皿和收售金銀。實際打首飾有專門的首飾樓。首飾樓有真假之分, 凡是有門面懸有匾額的字號是真的, 沒有門面, 衹設局打造首飾發往鄉售賣的是假的。假首飾樓叫做"攢作"。後來也有做買賣出口的。金店後來以出"銀票"為主要營業。這是在清代戶部尚未發出銀票以前。北京金店所出的銀票, 衹能在北京使用。如到外地去就需要攜帶現銀或由票號匯去, 然後再在那個地方換當地銀票使用。如不願經票號匯兌, 便由金店將銀兩換成金塊、金條或首飾, 金店便可以從中取利。換金塊、金條在成色上取利, 換首飾則從料、工上取利。
清末金店還代辦"捐官"。清代的"捐官"制度, 名為"捐納", 在清代中葉以前曾經實行過, 那時定下捐例, 由各部( 吏、戶、禮) 辦理, 但衹是"捐銜", 不捐實官。到了鹹豐四五年間(1854-1855 年), 由於各地農民起義,加上有些地方不時發生水幹旱災情, 國傢財政支絀, 清政府便廣開捐例以增加收入, 如捐道臺多少錢, 捐知縣多少錢等等。最可笑的是兩三歲的小孩也捐個道臺, 六七歲的孩子使捐"戴紅頂"。也有捐官不為官的, 為的是在鄉裏間顯示自己的榮耀, 還有的是專為鄉裏辦婚喪嫁娶事助威的。笑話很多。清政府將此項業務交與金店辦理, 但非所有金店都可以辦理,衹有官方許可設" 捐櫃"的金店纔可以辦理。這種金店當時叫"公金店", 沒有" 捐櫃"的叫"母金店"。有捐櫃的公金店, 多半是內務府或宗人府官員們開設的金店, 不然便是這兩府裏有人撐腰。這種金店手眼通天。他們和吏部衙門裏的員司、書吏以至筆帖式都拉攏得很熟。他們知道吏部要往什麽地方派什麽官, 或者是對什麽官有什麽打算等等, 消息非常靈通。"捐官"的業務分為:"分發"、"馬上"、"捐銜"、"上兌"四大項。"分發"就是吏部轉盤抽簽, 分到哪省、哪縣。這種辦法號稱"鐵面無私", 靠各人運氣抽簽,抽到好省份或次的省份都要憑手氣了。可是"捐櫃"的人經手, 居然能替捐官的人抽到好的省份或離北京近、可以颳地皮的地方, 也就是捐官人想去的地方, 可見"捐櫃"的厲害。"馬上"就是馬上可以分發到省上任或馬上補缺的。" 捐銜" 是不捐實官, 衹捐虛銜,這大多是富商、富紳們捐個虛銜來炫耀自己。"上兌"是上交捐款比普通人手續簡單, 領捐照證件容易, 可以少出手續費。在辦理手續時,"捐櫃"為了取得捐官人的信用, 事先不收捐官人的錢, 還給捐官人開"期條", 保證他到應去的地方上任的日期, 捐官人到任後纔付給"捐櫃"錢。這就可以看出"捐櫃"和官府勾結得是如何緊密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上海三聯書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