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生活 柏杨联袂夫人探究两性人生:男左女右   》 第47节:大悲大爱的女子(3)      Bai Yang    Zhang Xianghua

  四十年代台湾本土作家还在酝酿期,绝大部分的文艺人士都由内地迁到台湾。《自由中国》时期的聂华苓很活跃,除了编务,更勤于创作,许多短篇、中篇小说和散文,便在这个时期诞生。
  "那个时候的女作家,没有今天的条件。每个人生活的天地小,不外乎孩子、家庭。而且,首先要解决生活问题,那时,大家的生活都穷,女人,把家庭照顾好、孩子料理好,总是在夜深人静,才轮到自己伏案写稿,往往一写就写到半夜。"聂华苓从那种艰困中走过来。不过,她还是才思勃发、精力过人地支撑下去。每个月一次的文友聚会---春台小集,她都兴致盎然地参加。当时,坐落在台北市中山北路、南京东路口,一家叫"美而廉"的咖啡馆(如今是三商百货行),就是这群文友雅聚、高谈阔论的场所。小集中的文友有彭歌、郭嗣汾、王敬羲、归人、琦君、柏杨、周叶子、司马桑敦……后来这群人的变化很大,有的虽然仍在写作的路上前进,步伐多半都放慢了,有的干脆从政当官,有的则经商致富,有的停笔退休,有人因文字贾祸,坐过牢狱,如柏杨;有人远适异域,埋骨他乡,如司马桑敦;还只有聂华苓是极少数在文艺的路上,越走越开阔、越走越长远的一个。
  这时,旅馆窗外雨已经停了,只有帘前的雨滴疏落地滴下来,打在窗台上,"的笃"有声。聂华苓端起一杯茶,沉默半晌。大概是回想到"春台小集"的文友吧!此情此景,正是"一场愁梦酒醒时"。
  聂华苓早已过了闺中抒情的少妇阶段。
  她说:
  "在《自由中国》那个时候,也许我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给我的影响这么大,这么深。越在海外生活得久,就越发现'他们'给了我一股伟大的支持力量。"
  聂华苓口中的"他们",指的是胡适、雷震、殷海光、夏道平、宋文明,几位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的文化、知识界的巨擘。聂华苓为《自由中国》主编文艺,在审稿上坚持文学、艺术的立场,追求内涵深刻、形式创新。正因为《自由中国》这份综合性的刊物,在那个媒体极受压抑的年代,它不但是良心的明镜、知识的先导,也是文艺的萌芽。而与上述几位先辈共事,他们的言行、思想,无形中为她建立了一个规范。知识分子的风骨,就是有原则,还要能坚持。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目录第2节:张香华的开场白第3节:柏杨致责任编辑的一封信
第4节:爱情如火(1)第5节:爱情如火(2)第6节:爱情如火(3)
第7节:爱情如火(4)第8节:爱情如作战(1)第9节:爱情如作战(2)
第10节:爱情与金钱第11节:老夫少妻(1)第12节:老夫少妻(2)
第13节:老夫少妻(3)第14节:老夫少妻(4)第15节:为啥喜欢老家伙(1)
第16节:为啥喜欢老家伙(2)第17节:为啥喜欢老家伙(3)第18节:人是会变的(1)
第19节:人是会变的(2)第20节:人是会变的(3)第21节:爱情效用递减律(1)
第22节:爱情效用递减律(2)第23节:爱情效用递减律(3)第24节:大男人沙文主义(1)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