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 鏡花緣   》 第四十七回 水月村樵夫寄信 鏡花嶺孝女尋親      李汝珍 Li Ruzhen

  話說小山同若花清晨起來。梳洗已畢,將衣履結束,腰間都係了絲縧,挂一口防身寶劍;外面穿一件大紅猩猩氈箭衣;頭上戴一頂大紅猩猩氈帽兜;外帶一件棉衣,用包袱包了;又帶一個椰瓢,同豆面都放包袱內。二人打扮不差上下,惟若花身穿杏黃箭衣。將豆面飽餐一頓。收拾完畢,各把包袱背在肩上,一齊告別。呂氏見這樣子,不由心酸落淚道:“甥女一路小心!若花女兒務須好好照應!
  雖說此山並無虎豹,到了夜晚,究竟尋個掩密藏身之處,纔覺放心。甥女如此孝心,上天自必垂憐,一切事情,自然逢兇化吉,但願此去尋得父親,早早回來!”
  婉如也垂淚道:“姐姐千萬保重,莫教人兩眼望穿!俺不遠送了。”小山答應,同若花上岸,林之洋仍舊攙扶送到平陽之處,又丁寧幾句,灑淚而別。林之洋見他們去遠,這纔止淚回船。
  姐妹兩個,背著包袱,朝前走了數裏。小山因山路彎麯,恐將來回轉認不清楚,每逢行到轉彎處學家,經驗批判主義的創始人之一。在物理學上,曾致力於,就在山石樹木上用寶劍畫一圓圈,或畫“唐小山”三字,以便回來好照舊路而行。一面走著,歇息數次,越過見個峰頭,幸喜山路平坦。
  走了一日,看看日暮,二人商議找一宿處,看來看去,並無可以棲身之地,衹得又嚮前進。正在探望,衹見路旁許多松樹,都大有數圍。內有一株古鬆,枝葉雖青,因年代久了,其木已枯,外面雖有一層薄皮,裏面卻是空的。二人見了,不勝之喜,即將包袱取下,一齊將身探入。內中鬆葉堆積甚厚,坐下倒也綿軟。姐妹兩個,因一路走乏,身於睏倦,把包袱放在樹內,坐在上面;睡了一覺,早已天明,連忙探出身來,背上包袱,離了鬆林。走了半日,小山道:“昨日吃了豆面,腹中果然不饑;此時喉中微覺發幹。姐姐可覺口渴?妹婦意欲吃些泉水纔好。”
  若花道:“如此甚妙。”各用椰瓢就在山泉取了一瓢涼水,拌些麻子,胡亂飲了幾口;又取一瓢涼水,略把手面洗洗。仍望前走。到了日暮,恰喜那邊峭壁下有一天然石洞,盡可存身,就在石洞住了。次日,又朝前進。一路上看不盡的怪竹奇樹,觀不了的異草仙花。沿途景緻雖多,無如小山之意並不在此,若花也不過略略領略。
  一連走了幾日,各處尋蹤覓跡,再朝前面望去,那些山岡仍是一望無際。小山道:“姐姐,你看這個光景多參與其中討論。,大約非數十日不能走到。妹子前在舅舅面前,曾說無論尋著尋不著,總在一月半月回去送信。今再前進,設或遙遠,一時驟難轉回,豈不失信麽?”若花道:“今既到此,據我愚見:衹好且朝前進。我們就是耽遲幾日,阿父也斷無埋怨之理,何必回去送信。”小山道:“妹子之意:並非專為送情,意欲惜此將姐姐送回,妹子纔好獨往。”若花道:“愚姐正要同你前去,為何忽發此言。”小山道:“連日細看此山,道路甚遠,一經前進,歸期竟難預定。因此要將姐姐送回,以便一人前進。即使回來過遲,舅舅不能守候,妹子得能尋見父親,就同父親在彼修煉,也是人生難得之事。倘不能尋見父親,縱讓舅舅終年守候,妹子何顔歸傢去見母親?以此看來:惟有尋到此山盡頭,非見父親之面,不能回傢。若姐姐同去,妹子何能衹管前進呢?”若花道:“愚姐若怕路遠,也不來了。此時前進若無消息,不獨阿妹不應回轉,就是愚姐也無半途而廢之理。況我本是虎口餘生,諸事久已看破,設或耽擱過遲,阿父不能守候,我就在此同你靜修,也未嘗不可。阿妹倒不必慮及於我,即如我今日到此,還是圖名呢?還是為利呢?無非念阿妹一團孝心,惟恐孤身無人照應,纔肯挺身而來。
  若要誤認我不過一時高興上來走走,並未慮及後來之事,那就錯了。”小山不覺滴淚道:“姐姐如此用心,真令妹子感激涕零,此時也不敢以套言相謝,惟有永銘心版了。”說罷,又嚮前進。
  若花道:“今日忽覺饑餓,這是何意?”小山道:“衹顧走路,原來今已八日。那豆面第一頓衹能管得七日不饑,今日如何不餓?恰好此處遍地鬆實柏子,我纔吃了見個,衹覺滿口清香,姐姐何不也吃幾個?如能充饑,我們就以此物為糧,豈不更覺有趣?”若花隨即吃了許多。走了多時,也就不覺甚餓。於是日以鬆實柏子充饑。路上或講講古跡,談談詩賦。不知不覺又走了六七日。
  這日正望前進,猛見迎面倒象一人走來。小山道:“我們走了十餘日,未見一人,怎麽今日忽然走出人來?”若花道:“莫非前面已有人傢?”衹見那人漸漸臨近,再細細一看第,客學於徐乾學。參加編修《大清一統志》,撰《古文尚書,原來是個白發樵夫。小山見是老年人,因站路旁問道:“請問老翁:此山何名?前面可有人傢?”樵夫也立住道:“此山總名小蓬萊。前面這條長嶺,名叫鏡花嶺:嶺下有一荒塚;過了此塚,有個鄉村,名叫水月村。此地已是水月村交界。前面村內,雖有居民,無非幾個山人。你問他怎麽?”小山道:“我問路境,不為別事。衹因我們天朝大唐國有位姓唐的,前年曾入此山,如今可在前面鄉村之內?敢求老翁指示,永感不忘!”樵夫道:“你問的莫非嶺南唐以亭麽?”小山喜道:“我問的正是此人。者翁何以得知?”樵夫道:“我們常在一處,如何不知。前日他有一信托我帶到山下,交天朝便船寄至河源,今日恰好湊巧。”於是把書取出,放在斧柄上遞去。小山接過,衹見信面寫著“吾女閨臣開拆”。雖是父親親筆,那信面所寫名字,卻又不同。衹聽樵夫道:“你看了傢書,再到前面看看位紅亭景緻,就知書中之意了。”說著,飄然而去。
  小山把信拆開,同若花看了一遍,道:“父親既說等我中過纔女與我相聚,何不就在此時同我回去,豈不更便?並且命我改名‘閨臣’,方可應試,不知又是何意。”若花道:“據我看來,其中大有深意:按‘唐閨臣’三字而論,大約姑夫因太後久已改唐為周,其意以為將來阿妹赴試,雖在偽周中了纔女,其實乃唐朝閨中之臣,以明並不忘本之意。信內囑阿妹若不速回,誤了考期,不替父親爭氣,就算不孝。既有如此嚴命,阿妹竟難再朝前進哩。”小山道:“話雖如此,但我們迢迢數萬裏至此,豈有不見一面之理?況父親既在此山,也未有尋不見的。
  且到前面,再作計較。”
  一齊舉步越過嶺去,衹見路旁有一墳墓。小山道:“此是仙境,為何卻有墳墓?莫非就是樵夫所說荒塚麽?”若花道:“阿妹:你看那邊峭壁上鎸著‘鏡花塚’三個大字,原來此墓所葬卻是‘鏡花’,不知是何形象?可惜剛纔未曾問問樵夫。”略為歇息融貫論即“貫通說”。,轉過峭壁,走未一裏,正面有一白玉牌樓,上鎸“水月村”三個大字。穿過牌樓,四面觀望,並無人煙。迎面有一長溪攔住去路。雖無橋梁,喜得溪邊有株數人合抱不來的一顆大鬆,由這邊山坡,歪歪斜斜一直鋪到對面山坡,倒象推倒一般,天然一座鬆根橋梁。二人攀著鬆枝,渡了過去。面前一帶鬆林,密密層層,約有半裏之遙。穿過鬆林,再四處一餚,真是水秀山清,無窮美景。遠遠望那山峰上面,俱是瓊臺玉洞、金殿瑤池,那派清幽景象,竟是別有洞天。正在觀看,忽見對面祥雲繚繞,紫霧繽紛,從那山清水秀之中,透出一座紅亭。
  未知如何,下回分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回 女魁星北斗垂景象 老王母西池賜芳筵第二回 發正言花仙順時令 定罰約月姊助風狂
第三回 徐英公傳檄起義兵 駱主簿修書寄良友第四回 吟雪詩暖閣賭酒 揮醉筆上苑催花
第五回 俏宮娥戲誇金盞草 武太後怒貶牡丹花第六回 衆宰承宣遊上苑 百花獲譴降紅塵
第七回 小纔女月下論文科 老書生夢中聞善果第八回 棄囂塵結伴遊寰海 覓勝跡窮蹤越遠山
第九回 服肉芝延年益壽 食朱草入聖超凡第十回 誅大蟲佳人施藥箭 搏奇鳥壯士奮空拳
第十一回 觀雅化閑遊君子邦 慕仁風誤入良臣府第十二回 雙宰輔暢談俗弊 兩書生敬服良箴
第十三回 美人入海遭羅網 儒士登山失路途第十四回 談壽夭道經聶耳 論窮通路出無腸
第十五回 喜相逢師生談故舊 巧遇合賓主結新親第十六回 紫衣女殷勤問字 白發翁傲慢談文
第十七回 因字聲粗談切韻 聞雁唳細問來賓第十八回 闢清談幼女講羲經 發至論書生尊孟子
第十九回 受女辱潛逃黑齒邦 觀民風聯步小人國第二十回 丹桂岩山雞舞鏡 碧梧嶺孔雀開屏
第二十一回 逢惡獸唐生被難 施神槍魏女解圍第二十二回 遇白民儒士聽奇文 觀藥獸武夫發妙論
第二十三回 說酸話酒保咬文 講迂談腐儒嚼字第二十四回 唐探花酒樓聞善政 徐公子茶肆敘衷情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