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盐与文明   》 8.盐商鹾贾(4)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陕西盐商几乎是垄断了川中的井盐业。川盐除在本省销售外,还要销往云南、贵州、湖北、陕西及湖南。咸丰三年(1853),四川全省产盐多达8亿斤, 销往本省146个县,贵州76个县,湖北40个县,陕西30个县,云南10个县以及湖南个6县。
  陕西盐商在井盐的开发中,不仅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伴随自贡井盐的繁荣,在自流井经营盐业发迹起家的外地盐商,纷纷集资修建各种同乡会馆。自贡的西秦会馆,就是当时陕籍盐商于清乾隆年间建起的一座同乡会馆,也是自贡众多会馆的代表。
  西秦会馆建筑占地3000多平方米,历时16年才得以竣工。蜿蜒的釜溪河水从会馆旁边流过,风景秀丽。会馆采用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布局方法,在中轴线上布置一列厅堂,四周形成若干大小院落,殿阁厅堂,纵横交错,融清代宫廷建筑和民间建筑风格为一体,处处耀人眼目。建筑内布满了木雕石刻,刻工非常精细,有戏剧人物和花鸟静物,也有历史故事和社会生活场景,都是精美的艺术品。
  西秦会馆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精品,它是中国井盐开发史上的重要历史证据。它就是一座盐商的纪念碑,陕西盐商的纪念碑。现在会馆已辟为盐业史博物馆,在那里收藏着井盐发展的历史。
  扬州盐商行迹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与齐国争霸,在扬州开凿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人工运河—邗沟,扬州最早的城池邗城同时也在附近的蜀冈上建成。到了西汉时期,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掘盐河(通扬运河前身),开始了扬州历史上的第一次繁华时期。
  隋开皇九年(589),隋文帝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隋炀帝开大运河连接黄河、淮河、长江,扬州成为水运枢纽。这一条大运河,奠定了唐代扬州空前繁荣的基础。
  扬州的兴盛确实是得益于大运河。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都是从西向东流,自从隋朝开通大运河之后,长江、黄河以及淮河、永定河、钱塘江这些横流河由一条纵线串通起来。而扬州正处于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口附近,南临大江,北接黄淮,从这里可横穿东西,纵贯南北。扬州在唐朝时代逐步发展成当时最繁荣的城市,“扬一益二”,“富庶甲天下”。益州是成都,扬州与成都,是当时经济繁荣的大都市。
  古代海盐主产区在淮河盐城一带,淮盐主要通过扬州进入长江、溯江而上辐射供应皖、湘、赣、鄂以及西南部分地区。扬州作为“南北大冲、百货云集”的江南第一大都会与水陆交通枢纽,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海盐最大的集散中心。
  淮盐促进了扬州文化,扬州文化又滋养了盐文化,盐文化与园林、美食、八怪、会馆、书院等扬州文化精髓一样,也被看作是扬州的根。
  扬州独特而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各地大批商人从事食盐的运营。
  明朝中叶之后,秦商、晋商、徽商纷纷涌到扬州经营食盐运销。运盐主要依靠水路码头,城外沿运河一线,运商云集,修建了大批经营盐的店铺,如“黄家店”、“富家店”、“樊家店”、“穿店”等等,分布于北河下到南河下长达4里的狭长过带。各地盐商还兴建了不少会馆,如东关街、剪刀巷一带的山陕会馆,以及后来修建的湘、鄂、赣、皖四省盐商议事之地的四岸公所等等。
  明朝嘉靖年间,为防倭寇侵掠,确保盐运司课银的征收和盐商大户的安全,扬州于旧城外环河增筑了新城。平倭之后,新城日益繁华,鹾商云集,万历年间盐商多达100余家。运河上这繁华的都市,是淮盐带来的光荣。
  明末清初,战乱不已,扬州遭到空前浩劫。清兵攻陷东西二城,发生了血腥的大屠杀,史称“扬州十日”屠城事件。两淮盐运史杨振熙与史可法一道坚决抗清,英勇殉难。灾难过后,扬州城百业待兴,盐商也因之“失业者过半,盐策凋耗”。
  上一页
  [返回目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1.玄滋素液(1)1.玄滋素液(2)1.玄滋素液(3)1.玄滋素液(4)
1.玄滋素液(5)1.玄滋素液(6)1.玄滋素液(7)1.玄滋素液(8)
2.穿井取卤(1)2.穿井取卤(2)2.穿井取卤(3)2.穿井取卤(4)
2.穿井取卤(5)2.穿井取卤(6)2.穿井取卤(7)2.穿井取卤(8)
2.穿井取卤(9)3.煮海熬波(1)3.煮海熬波(2)3.煮海熬波(3)
4.阳光产品(1)4.阳光产品(2)4.阳光产品(3)5.造盐者:盐丁(1)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