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國學智慧與當下生活:百傢講壇   》 方爾加:藉人之力,柔順進取(11)      張曉傑 Zhang Xiaojie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據說老子的老師臨死之前給老子上了最後一課,老子的老師把嘴巴張開了,問老子:牙齒還在嗎?老子回答說:不在了。他的老師又問:為什麽我的舌頭在,牙齒卻不在了呢?你給我講一下其中的道理。老子很聰明,說:因為牙齒堅硬,舌頭柔軟。這就是“至柔”。這課上完了之後,老子的老師就閉眼了。
  老子在第七十八章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也。”所以,“柔之勝剛,弱之勝強”,我們不能在別人面前表現得太堅強,不能貪大求強。
  比如說,“道”勇於退讓。有的時候看來退讓是弱的表現,其實退讓是強大的表現,退讓是有生命力的表現,越強硬,越不退讓,越說明你的生命力不行——你沒有生命力纔不敢退讓。能夠退讓懂得退讓,恰恰是有信心,有生命力的表現。
  老子在第八章裏頭講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我在低處,我退讓,這是有生命力的表現,不敢退讓,絶不退讓,這恰恰是沒有生命力的表現。所以“道”為什麽有生命力,恰恰因為它能夠退讓。第二十二章又講:“麯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我該彎麯就彎麯,“枉”是委屈的意思,還有一種解釋叫低就。為什麽低就呢?關鍵是不跟別人爭,先低就,這樣才能夠追求長遠,能夠得到長遠的目標。
  第七十六章也講到這個道理:“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柔脆,其死也枯槁。”柔順柔弱的人肯於退讓,屬於有生命力的一類。“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這是我們說的第二點。第三點,生命力的強大表現在“我靈活”。越有生命力的東西越靈活,越不具有靈活性,這些東西就完蛋了,沒有靈活性的東西往往沒有包容性。中華文明為什麽沒有像其他那幾個文明核心的圈子那樣,有的滅了,有的斷了,因為中國文明具有靈活性,因為中華文化之一的“道”具有靈活性——她可以是方的,可以是圓的……儒傢其實也講靈活性,儒傢提出“權和經”,也是代表了靈活性。老子說了“以萬物為芻狗”,絶不抓住某一個事物不放,該拋棄的拋棄,該變換新的手段就換新的手段,該用新的事物就用新的事物。老子在第十四章裏頭也說過這種話:“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我沒有固定的形狀,方的就是方的,圓的就是圓的,大的就是大的,黑的就是黑的,白的就是白的。孔子也說過,無可無不可。孟子也說過無可無不可。“可大可小,可近可遠……”。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靈活性方面不如儒傢和道傢,比如基督教信仰上帝,我認為絶對唯一神,不能有多元的選擇,絶對唯一,誰也不需信第二個,誰也不需再有其他的神靈。大傢知道所謂的十字軍東徵,八次要消滅伊斯蘭教徒,其實極端主義當初起源於基督教,是基督教先搞基督教主義的。他們殺了很多的伊斯蘭教徒,給歐洲亞洲帶來很大的災難,給基督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帶來了災難。我們說一種文化、一種宗教在歐洲的地區有不同的解釋,基督教就是不允許,誰敢有不同的解釋,誰敢跟教會不一樣,就抓起來送到宗教談判所弄死。20世紀80年代,在西班牙一個地區發現了兩萬具幹屍,兩萬多人就這樣被弄死了。
  第五十六章“挫其銳,解其紛”也是一樣,不要那麽有棱角,把你那些糾紛都弄掉,我要的是光滑,是圓融。“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不要和周圍的東西不一樣。歐洲有歐洲的表現方式,北美、非洲都有他們自己的表現方式,我有自己的思想,但在表現方式可以有非常大的靈活性,這是有生命力的表現。基督教到中國來,在康熙之前還幹了一件愚蠢的事,他們假傳皇上的意旨,不讓我們孝順父母,要尊敬他們的宗教。這不是荒誕嗎!
  最後,為什麽說“道”是有生命力的,因為“道”強調無私。《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也就是最後一章:“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我的利益和大傢的利益是融合在一起的,大傢生活好了,我也就生活好了,大傢有了我就有了;鄉親們日子過好了,我也就過好了,鄉親們越富裕我越富裕,鄉親們越滿意我越滿意。我們河南要藉助河北的力量,藉助的時候就要讓河北得到好處,並不是說搶河北的東西救助河南,所以“道”是無私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百傢講壇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1)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2)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3)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4)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5)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6)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7)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8)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9)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1)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2)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3)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4)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5)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6)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7)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8)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9)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10)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11)
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1)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2)
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3)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4)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