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大川 走进大秦岭:中华民族父亲山探行   》 第47节:穴居时代(3)      王若冰 Wang Rebing

  掘地为院 凿崖为室
  陕县天井窑院再现人类穴居孓遗
  本报潼关电(记者王若冰)从河南卢氏进入三门峡,获知地处秦岭东部余脉崤山深处的陕县西张村镇乡下,至今还有保存了原始人类穴居洞栖时代遗风的地坑式天井窑院,8月20日记者便冒雨前去考察。
  西张村镇位于陕县南部山区,系崤山北延山地。由于海拔较高,潇潇秋雨中,这里已经充满了浸人的凉意。沿途所经村庄路旁,虽然也建起了一排排砖房,但村落深处,随处可以看到平地上突兀升起一枝不见树干的高大树冠来。车上的人介绍说,树冠下面,就是记者要探访的地坑式天井窑院。到了距镇子20多公里的庙上村,这种窑院更加密集。一般窑院,都是在地平线上垂直向下掘出一个深度大约五六米,或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地坑,然后依次分主窑、下主窑和两侧偏窑。院内有斜坡型门洞通向地面,并挖有水井和饲养禽畜的茅窑;院心还有用于排渗雨水及生活用水的窑井。几乎所有地坑宅院中都栽有梨、石榴、梧桐等树,既可避荫挡风,又可美化环境。这种地坑式天井窑院,交通、供水、排水、环卫、绿化、居住、饲养设施一应俱全,自成一格,而且冬暖夏凉,颇受当地人钟爱。据西张村镇民俗村负责人李向丁介绍,当地天井窑院在建筑上很有讲究。过去,农民选择窑院宅地,要按照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字来确定院落形状,再根据周围地形地貌来确定方位。窑内有连灶土炕,并有烟囱直通窑顶。地坑院的崖顶还有以砖块砌成的"拦马墙",既可防止人畜、杂物掉入院内,又可以防止雨水冲涮崖面。
  据介绍,这种地坑式天井窑院,是原始社会人类洞居穴栖的孓遗。在当地,还流传说西汉初年,一位鹤发童颜老人从黄河上游来到西张村镇一带,并在此地向下挖洞栖身,整日在窑洞中诵读《道德经》。从此,这种地坑式天井窑院便遗存至今。(3100)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花城出版社
第1节:我所了解的秦岭(代序一)(1)第2节:我所了解的秦岭(代序一)(2)第3节:我所了解的秦岭(代序一)(3)
第4节:从崦嵫山开始(1)第5节:从崦嵫山开始(2)第6节:创世记(1)
第7节:创世记(2)第8节:创世记(3)第9节:创世记(4)
第10节:创世记(5)第11节:东方圣母(1)第12节:东方圣母(2)
第13节:东方圣母(3)第14节:东方圣母(4)第15节:东方圣母(5)
第16节:神农(1)第17节:神农(2)第18节:一个民族的背影
第19节:东方特洛伊之战(1)第20节:东方特洛伊之战(2)第21节:大禹(1)
第22节:大禹(2)第23节:大禹(3)第24节:遭遇《黑暗传》(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