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甲午悲歌--北洋水師的覆沒 》
1清政府第三次求和被接受
鄭彭年 Zheng Pengnian
1895年正月十五日(2月9日)元宵節,清宮內照例是唱戲、玩雜技、迎花燈和遊宴,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這一天,慈禧太後聽過戲,覺得有些疲倦,便到養心殿坐下,邊飲茶邊休息。不久精神恢復,又想去看看玩雜技的時候,軍機處送來了一疊奏摺。她知道近來山東前綫吃緊,便拿起一個奏摺來看,這是山東巡撫李秉衡的電奏:“頃聞威海衛城已失,南北岸炮臺全為倭軍占領。北洋艦隊損傷甚大,現丁汝昌死守劉公島。為不使全艦隊覆滅,已囑丁汝昌帶船衝出。”接着她又拿起第二個奏摺,這是張蔭桓從日本發來的電奏:“倭人桀驁
,以無全權代表便宜行事字樣的敕書為由,拒絶談判,臣等不得已將於日內返滬。”這兩個奏摺足以使太後惱火了,但她沉着氣,拿起第三個奏摺閱讀,這是黑竜江將軍依剋唐阿和吉林將軍長順的電奏:“自倭賊占踞海城後,臣等曾作三次反攻,均因衆寡不敵而敗北。現擬作第四次反攻,光復海城,以贖前愆。”慈禧看完這三個奏摺,立即傳軍機處奕斤、孫毓汶和徐用儀三大臣進宮。
“前綫形勢不佳,你們身為中樞大臣,能否安眠?”慈禧說。“臣等為國事危急,晝夜籌劃,冀希有一個轉機。太後有何吩咐,臣等照辦勿誤。”奕、孫、徐三人齊聲說。“好,着奕斤致電丁汝昌,務必保存艦隊實力,不得有誤!着孫毓汶致電黑竜江、吉林兩將軍,作出周密佈置,務必光復海城,否則唯兩將軍是問!着徐用儀致電張蔭桓等,今戰事屢挫,使臣又蒙受羞辱,勢難遷就,令張蔭桓、邵友濂兩使臣即日回國。”慈禧說。三大臣應聲:“遵命!”一同退出養心殿。
且說議和使臣張蔭桓、邵友濂兩人於2月15日回上海後,當天就致電軍機處:“根據伊藤博文的詞意,中國若重新遣使議和,一定要地位崇高而能肩重擔者,否則不與開談。”兩天後的2月17日又來電稱:“中國另派大臣,須有允償兵費、朝鮮自主、商讓土地及與日本日後辦理交涉能畫押之全權。”這兩份電報使慈禧明白過來,日本拒絶談判是因為沒有派去地位高的人,和談還有一綫希望。本來自己早想命李鴻章赴東瀛,因不少大臣上折彈劾,未便再委以重任,現在看來顧不得這些了,便以光緒帝的名義下達敕諭,授命李鴻章為與日議和頭等全權大臣。敕書全文如下:“大清國大皇帝敕諭:現因與大日本國重敦睦誼,特授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一等肅毅伯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與日本國所派全權大臣會同商議,便宜行事,預定和約條款,予以署名畫押之權。該大臣公忠體國,夙著勳勞,定能詳慎將事,締邦交,不負朕之委任。所定條款,朕親加查閱,果為妥善,便行批準。特敕。”
李鴻章受命進京請訓,光緒帝五次召見。為做好出國準備,他首先寫信給美國駐華公使田貝,請他轉告日本政府,自己有日本於2月17日電告欲商各節(即割地、賠款和朝鮮獨立)的全權責任,並請他問明在何處會議,以便約期前往。李鴻章還將敕書底稿寄給田貝,以便轉送日本。
3月3日,李鴻章收到田貝的回信,其中說:“接到日本復電,內稱‘敕書底稿漢文與洋文字義稍有不符,請改歸一律。’”不久翻譯哲士到總理衙門說:“敕書內‘現因與大日本國重敦睦誼’一語,‘因’字下添一‘欲’字;‘預定和約’一語,‘預定’兩字改作‘定立。’”總署的大臣們遵命,按照日本的指示重新繕寫,並上奏:“臣等已遵旨照此繕寫,並已由田貝先行電復日本,令其將會議日期速復。”連皇帝的敕書也要由日本指定,此次和談的屈辱可想而知。
為在談判桌上討價還價,李鴻章不惜重金聘請外國顧問,僅美國人科士達一人,3個月的薪酬為3萬美元。李鴻章深知此次去日本求和,免不了割地賠款,趁在京受命期間,散布自己不願割地賠款,一切出於宸斷,與自己無關;將來定約後,社會輿論不滿,民心激憤,都可推在朝廷身上,因為皇上說過:“予以商讓土地之權,令其斟酌重輕,與倭磋磨定議。”所以說,李鴻章未赴日本之前,就意識到此次和談是出賣國傢利益的可恥交易。
3月13日晚上,以李鴻章為首的議和使節團登輪,隨員有:參議、江蘇存記道李經方(李鴻章之子),參贊、二品頂戴記名海關道羅豐祿,二品頂戴候選道馬建忠,二品頂戴候選道伍廷芳,隨從醫生四品銜直隸候補同知林聯輝,隨員、同知銜候選????大使陶大均,日文翻譯、候選直隸州知羅庚齡,前美國外交部律師科士達,前美國副領事畢德格,法國駐華使館醫生慈巴茨斯博士等33人。此外還有廚師、茶房、轎夫、打雜、理發師等僕從多人,共135人。
3月14日早晨,李鴻章等乘坐懸挂黃竜國旗的德國商船“公義”號,科士達乘坐德國商船“禮裕”號,同時駛離天津港。出口後即遇風浪,在榮成灣停泊一天,至19日始抵日本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
此時日本全權大使伊藤博文、陸奧宗光及隨員內閣書記長官伊東已代治、外務書記官井上勝之助、外務大臣秘書官中田敬義、外務省翻譯官陸奧廣吉等已在碼頭上等候。李鴻章一行登上碼頭,受到伊藤、陸奧等的熱烈歡迎,紛紛過來握手問好,並將李鴻章送到引接寺下榻,所帶隨員則在兩船住宿。李鴻章第一次到日本,所見所聞都感到新奇,不時嚮兒子李經方問這問那,因為李經方曾任駐日本大臣兩年(1890—1891年),熟悉日本情況。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目錄 | 1野心初露 | 2侵略臺灣吞併琉球 | 3《江華條約》與朝鮮新舊黨之爭 | 4火燒日本公使館 | 5《濟物浦條約》簽訂 | 6壬午兵變平息與大院君被擄 | 7開化黨發動政變 | 8甲申政變失敗 | 9再燒日本使館與 | 1金玉均之死 | 2北洋海軍檢閱與朝鮮東學黨起義 | 3中日出兵朝鮮 | 4起義平息與李鴻章失策 | 5中日撤兵談判破裂 | 6日本御前會議决定開戰 | 7演出“逼宮”醜劇 | 8李鴻章的幻想 | 1豐島海戰 | 2屈辱與光榮 | 3成歡之戰與中日正式宣戰 | 4“避戰保船”與“主動出擊” | 5平壤大會戰 | 6黃海海戰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