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正解 》
第47節:第三節 樂在學中(2)
劉德江 Liu Dejiang
王羲之是晉代的書法傢,他在《蘭亭集序》中寫了一幅衆人樂學圖。那一次有王羲之、謝安等參加的"群賢畢至,少長鹹集"的聚會,四十多個文人在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春天,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的環抱中,列坐在清流急湍的溪水旁,一觴一詠,飲酒賦詩,大傢各呈纔藻,競展風華,自然景物之美與人的才華之美結合在一起,互相輝映,成為永遠令人豔羨不已的壯舉。這樣的情景在今天已經很難再見到了,不過我們應該繼承他們的精神,做一點恢復性的工作,這樣於人於己都是一件樂事,互相督促,共同進步,樂於其中。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如果我們把學習當成負擔,那麽人的一生就會變得瞭然無趣,每天的學習變得很壓抑,我想這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情景。學習本就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學習使人進步有所得,給我們為人處事以指導,解决我們的睏惑。學習就像我們最忠誠的朋友一樣,一直陪伴着我們,我們為何不能與之友好相處呢?孔子從十五歲便開始喜歡上學習,每到一個年齡段,境界都要提升一次,原因是什麽呢?正是我們所說的以學為樂。希望那些對學習認識不深的人,仔細理解領會孔子以學為樂的精神,做到樂在學中。
癡迷讀書的人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裏仁篇第四》)估計這句話大傢都很熟悉,用白話譯過來就是:"人如果在早上聽到了'道',即使是在傍晚死去也是值得的。"當然這話裏面有誇張的成分,但其中藴涵的意思我們需要領會。道,是人一生所要追求的,就是孔子所說的"仁"。人一定會死,這是不可逆轉的事情,並且死又不可預測。也正是因為人隨時隨地都有可能死去,人便追求生的意義,便急切地追求"道"。否則一個人生而為人,卻不知道為人之"道",難道不是枉此一生嗎?所以說,即使早上懂得了"道",傍晚死去也不算是枉活一生。因為"道"是永恆的,千秋萬代都是不變的,一日之"道",即永恆之"道"。如果由"道"而生,則即便活了一天,也好像永遠都活着一樣。
結合到我們求學的現實,可以得到這樣的啓示:為了學習,求進步,我們可以拋棄一切,要有癡迷的心,就像追求"道"一樣。衹有做到這樣,一個人在學習生活中纔會感到高興,纔會覺得學習有意義,樂在其中。一個人如果做到癡迷於學,那麽他的學識便會內化到他的行動之中,漸漸地嚮"道"靠近,做到真正的"仁",成為一個君子。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全力以赴高度投入。北宋女詞人李清照十分愛讀書,常常因得到一本好書而不食不眠。她從不像其他的女兒傢對胭脂水粉興趣濃厚,反倒癡迷醉心於讀書。所以平時李清照出門逛街的時候,很少買針綫首飾之類的東西,她最愛去的地方便是書市。她經常在那裏流連忘返,逛得忘記了時間的流逝,在那裏不單可以找到最新刊印的書籍,還能偶然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珍寶。
有一年清明前,李清照的姨母給她做了一件漂亮的裙衫,讓她在清明時節踏青時穿。這年清明天公作美,天氣一直都不錯,有一天陽光明媚,柳枝初發的新芽招引着無數踏青的人。春天的氣息也讓李清照覺得應該出去活動一下,於是穿着姨母贈送的新衣出門而去。一個人鼕天在傢悶得太久,望見外面一片生機,春意盎然,心情也變得活潑起來。看着身上的新衣,顔色清淡之中泛着微黃,就像柳樹的新芽,李清照不禁贊嘆姨母做衣服的水平,衣服不但照映着自然的景色,而且還可以讓人的心情變得歡暢。
自然景色固然是好,可是李清照改變不了自己的癡迷愛好,竟不由自主地來到書市。也許是天氣的緣故,這天在書市閑逛的人也格外多。李清照在一個又一個的攤位前仔細翻看着,希望找到自己中意的東西。有趣的東西果真不少,可是有鑒賞經驗的李清照知道,那大多是贋品或是近幾年的物品,貨真價實的珍品還是不易發現。
她就這樣以賞玩的心思慢慢遊逛,覺得很有意思。她就這樣走到一個不被人註意的小角落。那裏有一位須發皆白的老者,衹守着一個小攤,上面放着一摞書。老者看起來風度翩翩,並不像普通的商販,更奇怪的是,他並不招攬顧客,好像並不希望自己的書賣出去似的,又像是很安靜地等待什麽。李清照覺得非常有意思,便走了過去,想和老者說幾句話。可是他突然被地上的書吸引住了,書皮上以篆字寫着《古金石考》。她不禁大吃一驚,這就是她夢寐以求的古書,這部書流落民間幾乎失傳,所以她找過好多人幫着購買,結果都沒有買到。現在的李清照衹見書本,不見老者,抑製不住自己的驚喜,拿起一本便翻看起來。這書果然就是她久聞其名,卻難見廬山真面目的《古金石考》。李清照對書的癡迷完全表現在臉上,老者捻着鬍子,微微笑着,好像終於等到什麽似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言 | 第2節:第一節 何為仁(1) | 第3節:第一節 何為仁(2) | 第4節:第一節 何為仁(3) | 第5節:第一節 何為仁(4) | 第6節:第一節 何為仁(5) | 第7節:第一節 何為仁(6) | 第8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1) | 第9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2) | 第10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3) | 第11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4) | 第12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1) | 第13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2) | 第14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3) | 第15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4) | 第16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5) | 第17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6) | 第18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7) | 第19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8) | 第20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1) | 第21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2) | 第22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3) | 第23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4) | 第24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5)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