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杂家 於丹閻崇年等名傢演講錄:發現你的心靈   》 第47節:營養飲食與健康(2)      於丹 Yu Dan

  我們能夠將健康攥在手中的四大基石,是四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理念。
  第一塊基石是合理營養
  並不是說鈔票多了營養就越來越好,鈔票多了有時反而營養越來越少。很多人認為花很多的錢買很貴的口服液就能達到營養充足的水平,實際不見得,有的人把錢投資到覺得很有健康好處的保健品中去,結果越吃越糟。
  第二塊基石叫做適量的運動
  告訴大傢控製飲食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配合它做有氧鍛煉。運動專傢告訴我們體力活動有很多好處,對冠心病的預防,糖耐量降低的改善,肥胖的改善都有積極作用。
  在座的朋友,大傢做不做運動?可能有的朋友做有的朋友不做。傢務活不能看成是運動,吃完晚飯帶寵物狗遛彎兒不是運動,我們講的運動是低強度的但是每天或者隔一天都堅持的有氧鍛煉。我們不提倡做很劇烈的運動,跑馬拉鬆你能堅持一個星期嗎?兩天可能就癱在床上了。我們也不提倡做無氧鍛煉,爆發力強、非常劇烈的運動叫無氧運動。在無氧運動的過程中,心髒、肺來不及和外界交換氧分,衹靠心髒、肺瞬間打出很多血,靠肌肉爆發力去完成動作。舉杠鈴這些運動不能代替對心髒、肺有好處的有氧運動,有氧運動包括爬山、快走、慢跑、騎自行車、遊泳、打球,等等。
  有人問做哪種運動好呢?我住的地方是單位分的房子,周圍住着很多醫院裏別的科室的醫生。我和一個骨科醫生回傢,他說爬一層樓都會損傷膝關節,所以我每次和他回傢都坐電梯。但心髒科醫生說爬樓是非常有益於心肺功能的鍛煉,所以和他一起回傢我都會爬幾層樓。他們兩個人說的都是有道理的。沒有一樣運動是十全十美的,運動是雙刃劍,運動不足、運動過分、運動方式選擇不當都是不好的。有個朋友說他在北京上班,上班時騎一個小時的自行車到單位,下班再騎一個小時回傢。前後兩個小時騎自行車算運動了嗎?這是非常好的鍛煉,但這樣並不見得夠,騎單車鍛煉下肢,但心、肺的鍛煉力度不夠。如果每天上下班騎車,一個星期遊一次泳,一個月爬一次香山,結合起來就是全身的鍛煉,是一次綜合性的調整。任何事情都是綜合的,就如同我們不能長期吃一種蔬菜一樣,運動也應當是綜合性的,方方面面集合起來的。
  多大的運動量合適呢?要根據各人的情況决定。中老年朋友如果以前運動比較少,應從比較平緩的快走開始,每天30到60分鐘。在您認為最舒服的時間進行就行,不一定非在早晨,早中晚任何時間都可以,要長期堅持。實在沒時間的可以隔一天進行一次,一個星期至少進行三到四次這樣出一點汗的運動,微量出汗的運動對身體是非常有益的。有的人拿着食譜精確地計算吃的東西,但吃完飯往床上一躺--沒有運動這條腿就是條瘸腿,一定要兩條腿走路。
  運動量減少和現代文明發展有關,過去是騎自行車上下班,現在是開車上下班,代步工具産生了,不知不覺中運動量就減少了。
  國際上比較1960年和1990年,這30年其間發生了三件事:
  第一件是人們駕駛汽車的里程越來越長,走路的時間越來越短。
  第二件是看電視、打電腦的時間越來越長,戶外鍛煉的時間越來越少。
  第三件是坐着工作的人口的比例越來越高。
  坐的時間長了,會造成心肺功能的衰竭,到中老年時會出現早衰現象。從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平均每人每天消耗的熱量減少了800千卡。吃的一樣多,但消耗減少了,相當於每天多吃了4兩糧食。我們有理由解釋為什麽全社會超重和肥胖人群呈爆發性增長,且因為超重和肥胖造成相關的慢性病如糖尿病、脂肪肝呈爆發性增長。
  第三塊基石是戒煙限酒
  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煙有好處,相反所有的證據都表明吸煙危害健康。吸煙沒有任何理由,所以一定要戒煙。有的人說誰誰平時沒什麽毛病,戒煙後卻得了肺癌、冠心病,因此是戒煙造成的。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如果這個人確實得了肺癌或者冠心病,是長期吸煙纍積的結果的可能性更大。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發現你的心靈(1)第2節:發現你的心靈(2)第3節:發現你的心靈(3)
第4節:發現你的心靈(4)第5節:發現你的心靈(5)第6節:發現你的心靈(6)
第7節:發現你的心靈(7)第8節:發現你的心靈(8)第9節:袁崇煥的業績與精神(1)
第10節:袁崇煥的業績與精神(2)第11節:袁崇煥的業績與精神(3)第12節:袁崇煥的業績與精神(4)
第13節:正說清朝重臣之和珅(1)第14節:正說清朝重臣之和珅(2)第15節:正說清朝重臣之和珅(3)
第16節:正說清朝重臣之和珅(4)第17節:正說清朝重臣之和珅(5)第18節:和諧家庭與和諧成長(1)
第19節:和諧家庭與和諧成長(2)第20節:和諧家庭與和諧成長(3)第21節:和諧家庭與和諧成長(4)
第22節:和諧家庭與和諧成長(5)第23節:和諧家庭與和諧成長(6)第24節:和諧家庭與和諧成長(7)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