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类 《詩經》心得   》 第47節:第五章(1)      劉緒義 Liu Xuyi

  劉緒義《詩經》心得
  淇奧:歷經三千年風雨的君子之風
  瞻彼淇奧,緑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緑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緑竹如簀。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寬兮綽兮,猗重較兮。善戲謔兮,不為虐兮。
  ——衛風·淇奧
  如果把《詩經》中那些帶有諷刺意味的詩比作電閃雷鳴,足以使一個即將或可能喪失歷史記憶的民族,驀然一驚的話,那麽,《詩經》中這些以歌功頌德為主旨的詩,就好比習習春風,悄然潤澤着一個嚮往未來嚮往正義的民族的心思。故於後者,“春秋觀志,諷誦舊章,酬酢以為賓榮,吐納而成身文”。於前者,“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一字千金”。
  《衛風》之開篇,竟然是這樣一首頌歌,恐怕要令人吃驚了。一些不讀歷史的人會以為,衛國弱小,老被周圍強國欺侮,是國君之不爭氣也。是耶非耶?太史公司馬遷說:
  “餘讀世傢言,至於宣公之太子以婦見誅,弟壽爭死以相讓,此與晉太子申生不敢明驪姬之過同,俱惡傷父之志。然卒死亡,何其悲也!或父子相殺,兄弟相滅,亦獨何哉?”
  終衛世傢數百年間,數宣公、懿公一世最為混亂最為黑暗,乃至於一度亡國。然而,即使是宣公之時,尚且有兄弟“爭死以相讓”的故事,令太史公憫其悲,傷其情。太史公說的有理,與其他諸侯國比起來,衛國算是相當文明的邦國了,讀一讀《史記》“世傢”篇就可以明了。
  這首《淇奧》,自《毛詩序》至今,其主旨基本無爭議。《毛詩序》說,“《淇奧》,美武公之行也,有文章,又能聽其規諫,以禮自防,故能人相於周,美而作是詩也”。
  衛武公是西周時人,是衛國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國君,計五十五年。周平王元年,即衛武公四十三年,平王東遷,就有衛武公之功。史上把平王東遷,看作是東周與西周的分界綫,那麽衛武公就橫跨了這一階段。《衛風》以頌武公之德開篇,可以推測,《衛風》産生的時間當早於《鄘風》,又稍晚於《邶風》。
  衛國前期出了幾個明君。其開國之君是周武王弟弟康叔。三監之亂後,周公封康叔於衛,守殷墟故地。周公擔心康叔年少,作《康誥》、《酒誥》、《梓材》三篇以告誡康叔,“必求殷之賢人君子長者,問其先殷所以興,所以亡,而務愛民”,要康叔多訪求殷商遺民的賢人君子長者,熟悉商之興亡歷史,以資藉鑒。周公認為,商紂之所以亡,是由於好飲酒之故,因為貪杯而輕信婦人之話,紂之亂由是開始。康叔之國後,聽從周公的教誨,和集衛民,於是民心大歸。周成王繼位後,任命康叔為周王室的司法部長(司寇),並賜衛國以大路等祭器。
  在康叔的示範下,衛國前期相對安定,衹出了一個頃侯,通過賄賂周夷王取得了侯爵。對於衛武公繼位的合法性,《史記》認為是兄弟間相爭的結果。但《史記索隱》則認為,這是太史公誤信了雜說之故。
  衛武公就是頃侯之孫。當時的太子本是共伯餘,而武公也就是和,是餘之弟弟。《史記》采信雜說認為,是和殺了其兄,纔做了衛侯。《索隱》辨稱,這個說法是不對的,“詩著衛世子恭伯蚤卒,不云被殺。若武公殺兄而立,豈可以為訓而形之於國史乎?蓋太史公采雜說而為此記耳”。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第一章(1)第2節:第一章(2)第3節:第一章(3)第4節:第一章(4)
第5節:第一章(5)第6節:第一章(6)第7節:第一章(7)第8節:第二章(1)
第9節:第二章(2)第10節:第二章(3)第11節:第二章(4)第12節:第二章(5)
第13節:第二章(6)第14節:第二章(7)第15節:第二章(8)第16節:第三章(1)
第17節:第三章(2)第18節:第三章(3)第19節:第三章(4)第20節:第三章(5)
第21節:第三章(6)第22節:第三章(7)第23節:第三章(8)第24節:第三章(9)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