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孔學感悟集:論語力   》 第47節:孔子其人(5)      於丹 Yu Dan    孔健 Kong Jian

  孔子畢生好學,知識給了他力量,也給了他樂趣,儘管他一生在政治上不得志,不遇知音,碰上了許多艱難險阻,但是他仍然保持着樂觀的生活態度,這是很令人敬佩的。有一次,一位地方官問孔子的學生:"你們的老師孔夫子是怎樣的一個人啊?"乍然間,學生莫知所對。孔子後來知道了這件事,對學生說:"你應該這樣告訴他,我那位老師呀,他學道不倦,誨人不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樂觀的孔子十分平易近人。在他的學生們的眼裏,他一面是望之儼然的嚴師,一面又是"即之可親"的寬厚長者。他不擺教師架子,常和學生們在一起討論問題,交流思想和感情。有一次,他問身邊在坐的幾位學生:"說說看,你們各人有什麽志嚮?"當學生們一一說出自己的志嚮後,回過頭來對孔子說:"願聞先生之志。"孔子坦率地告訴學生:"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所以於丹說的好:"我覺得孔子是一個樸素的溫暖的老頭,他為人特別厚道,對人不尖刻。子貢曾問他'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恕',他一嚮以'恕'道對人就是寬恕包容,所以我覺得孔子的思想非常樸素,他一生都很窮睏,所以這樣一個樸素厚道的人透過千古的塵埃能夠給我們心靈撫慰和溫暖。"
  孔子一生所做的兩件事
  有一種類似葫蘆的瓜叫匏瓜,它個兒小,分量輕,不能食,但有觀賞價值,人們常常把它懸起來,作為擺設。
  有一次,佛肸邀請孔子到他那裏做官,孔子的心動了,想應邀。孔子的學生子路卻不贊成,說道:"老師呀,過去我聽你說過,道德高尚的人是不同那些居心叵測的人相處共事的。佛肸這個人不怎麽樣,他作為大貴族的傢臣要搞叛逆活動,你卻要他那裏去是何道理?"
  孔子回答說:"你記性好,我是說過那樣的話,不應該到佛肸那裏去做官。不過,你別擔心,即使到了他那裏,我也不會與他同流合污。不是說最堅硬的東西磨也磨不薄嗎?最白的東西染也染不黑嗎?我又不是匏瓜,哪能衹懸挂在那裏不讓人采食呢?"
  這一番話反映了孔子急於從政的迫切心理。不過他也有顧慮,畢竟佛肸那人聲譽不好,加之學生子路的反對,他最終還是打消了應邀的念頭。
  孔子為什麽要急於出任呢?是不是想過官癮?是不是想求富貴?
  回答是否定的。孔子是一位憂國憂民的志士,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在他那時,中國處於分裂狀態,周王朝已失去了駕馭地方諸侯國的能力,不能發號施令,諸侯國架空了周天子。各諸侯國的政治實權也往往不掌握在國君手裏,而是掌握在世襲的大貴族手裏。以孔子在的魯國為例吧,魯國國君並不掌握實權,早已大權旁落,落在三傢大貴族手裏,大貴族左右國君。這種權力下移的現象似乎産生了力偶連鎖反應。奇怪的是貴族傢裏的大權並不掌握在貴族自己的手中,往往為他們的傢臣總管所篡奪。例如,魯國的季氏貴族之傢的大權(收租、調動軍隊)落在老傢臣陽虎的手裏(陽虎當了四十多年的傢臣)。這種權力下移,這在孔子看來是極不正常的,不僅全國大一統的政治局面被破壞了,形成分裂狀態,而且以下犯上,把整個的封建秩序也打亂了,社會動蕩,百姓不得安寧。面對這樣的政治局面和社會現實,孔子憤然地說:"天下無道!"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1)第2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2)
第3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3)第4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4)
第5節:序一 為日文版《論語力》出版所作的序言(1)第6節:序一 為日文版《論語力》出版所作的序言(2)
第7節:序二 中國出現"於丹現象"的背景(1)第8節:序二 中國出現"於丹現象"的背景(2)
第9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1)第10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2)
第11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3)第12節:於丹《論語》扶桑行(1)
第13節:於丹《論語》扶桑行(2)第14節:於丹《論語》扶桑行(3)
第15節:於丹《論語》扶桑行(4)第16節:於丹《論語》扶桑行(5)
第17節:於丹日本講座(1)第18節:於丹日本講座(2)
第19節:於丹日本講座(3)第20節:於丹日本講座(4)
第21節:於丹日本講座(5)第22節:於丹日本講座(6)
第23節:於丹日本講座(7)第24節:於丹日本講座(8)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