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 北京的前世今生 》
第47节:老北京金融业(1)
冯大彪 Feng Dabiao
到了民国二十四年(1935 年), 华北局势紧张, 除谜刊业已消沉十多年外,街头的壁灯至此也完全消失了。
以后谜语转入茶社。一般爱好谜语的变为轻装简从, 携带"壁子"( 把谜条贴在木夹纸摺子上用以悬谜的一种工具),白天在茶社里悬挂, 向座客征求"打虎"。
至解放前, 谜语在北京始终起伏不定地活动着, 但其内容因受着统治阶级的影响, 只是在僻奥的典故和琐细的家常事里打圈子。直至解放后, 谜语才活跃在各种节日的晚会上。人们通过猜谜活动, 增长智慧, 丰富知识, 猜谜成了一种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 受到群众的欢迎。
老北京金融业
旧北京的金融业,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这里介绍的有做金银买卖
的金店,也有沿袭了几百年的当铺。
金 店
林复贤
金店本是做金银买卖的, 但清末的金店却办起了捐官业务, 即公开的卖官鬻爵。
我家三代人在北京经商。先祖父林锟, 字芝生, 于清咸丰年间, 在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开恒裕金店。先父林鸿宾,字叔文, 于光绪年间, 在东四牌楼二条西口外迤东宝源金店担任业务副经理。我的外祖父王敬亭, 也是咸丰年间在通县开钱铺的。我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后来我做买卖的时候,又经常和银钱业的人打交道, 耳闻目睹了一些情况。金店的营业, 从外表看是打造金银首饰、器皿和收售金银。实际打首饰有专门的首饰楼。首饰楼有真假之分, 凡是有门面悬有匾额的字号是真的, 没有门面, 只设局打造首饰发往乡售卖的是假的。假首饰楼叫做"攒作"。后来也有做买卖出口的。金店后来以出"银票"为主要营业。这是在清代户部尚未发出银票以前。北京金店所出的银票, 只能在北京使用。如到外地去就需要携带现银或由票号汇去, 然后再在那个地方换当地银票使用。如不愿经票号汇兑, 便由金店将银两换成金块、金条或首饰, 金店便可以从中取利。换金块、金条在成色上取利, 换首饰则从料、工上取利。
清末金店还代办"捐官"。清代的"捐官"制度, 名为"捐纳", 在清代中叶以前曾经实行过, 那时定下捐例, 由各部( 吏、户、礼) 办理, 但只是"捐衔", 不捐实官。到了咸丰四五年间(1854-1855 年), 由于各地农民起义,加上有些地方不时发生水干旱灾情, 国家财政支绌, 清政府便广开捐例以增加收入, 如捐道台多少钱, 捐知县多少钱等等。最可笑的是两三岁的小孩也捐个道台, 六七岁的孩子使捐"戴红顶"。也有捐官不为官的, 为的是在乡里间显示自己的荣耀, 还有的是专为乡里办婚丧嫁娶事助威的。笑话很多。清政府将此项业务交与金店办理, 但非所有金店都可以办理,只有官方许可设" 捐柜"的金店才可以办理。这种金店当时叫"公金店", 没有" 捐柜"的叫"母金店"。有捐柜的公金店, 多半是内务府或宗人府官员们开设的金店, 不然便是这两府里有人撑腰。这种金店手眼通天。他们和吏部衙门里的员司、书吏以至笔帖式都拉拢得很熟。他们知道吏部要往什么地方派什么官, 或者是对什么官有什么打算等等, 消息非常灵通。"捐官"的业务分为:"分发"、"马上"、"捐衔"、"上兑"四大项。"分发"就是吏部转盘抽签, 分到哪省、哪县。这种办法号称"铁面无私", 靠各人运气抽签,抽到好省份或次的省份都要凭手气了。可是"捐柜"的人经手, 居然能替捐官的人抽到好的省份或离北京近、可以刮地皮的地方, 也就是捐官人想去的地方, 可见"捐柜"的厉害。"马上"就是马上可以分发到省上任或马上补缺的。" 捐衔" 是不捐实官, 只捐虚衔,这大多是富商、富绅们捐个虚衔来炫耀自己。"上兑"是上交捐款比普通人手续简单, 领捐照证件容易, 可以少出手续费。在办理手续时,"捐柜"为了取得捐官人的信用, 事先不收捐官人的钱, 还给捐官人开"期条", 保证他到应去的地方上任的日期, 捐官人到任后才付给"捐柜"钱。这就可以看出"捐柜"和官府勾结得是如何紧密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上海三联书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