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感悟 》
第47節:誠信之道(9)
於丹 Yu Dan
子夏的這段話,讓我想起一個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有一個著名的臣子,就是魏徵。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一次徵兵,苦於兵力不足,當時封德彝給他提了一個建議,不足十八歲的中男,如果體格魁梧,也可以一並徵上來。李世民一想,國傢正缺士兵,就答應了。
唐代的制度,男孩十六歲以上叫中男,二十一歲以上叫丁,丁纔負擔力役。讓未滿十八歲的男孩當兵,肯定不合制度。結果呢,徵兵敕文簽署下去,到了魏徵這兒,魏徵堅持不簽,給退回來了。李世民接着下敕文,魏徵再退回來,一連退了好幾次。按照程序,魏徵不簽署,這個敕文就發不下去,無效。
李世民大怒,急召魏徵。李世民說:"中男裏身強力壯的人,可能是姦民謊報年齡以逃避兵役,就是徵發他們又能怎麽樣?你為什麽要這麽固執己見呢?"魏徵回答:"帶兵之道在於指揮有方,而不在於依仗數量多。陛下徵發壯年成丁,好好訓練,足以無敵於天下,何必多取弱小以增加虛數呢!況且,陛下曾經說要以誠信治理天下,而今您即位不久,但已經失信多次了!"
李世民一聽,非常驚訝,問:"我哪裏有失信的事情?"魏徵倒也不慌,侃侃而談,一下列舉了當時好幾件失信於民的事情,比如說今天出臺一個政策說蠲免賦稅了,明天又下一道敕文徵收如故。
魏徵又說:"陛下曾經下敕文說:'已經出力役者、已經交納賦稅者,今年就不徵了,從明年開始。'但是後來還是加徵賦稅了,而今您又徵兵,哪裏就是明年再徵呢?何況,與您共治天下的地方官時常檢閱賦稅人丁簿册,徵稅徵兵都以此為準。徵稅時沒問題,可這次徵兵您卻懷疑他們欺詐,難道這就是陛下所說的以誠信治天下嗎?"
李世民聽了魏徵的一席話,恍然大悟,非常高興地說:"以前我以為你固執,不懂得政務,今天聽你議論國傢大事,真是非常精要。如果國傢的號令不講信用,百姓就會無所適從,天下怎麽可能安定!我的錯誤真大啊。"
結果,李世民不僅采納了魏徵的建議,不再徵發中男當兵,同時還賜給魏徵一個金。
這樣的故事在歷史上還有很多。可以說,從一人一事,直到一個國傢的治理,信譽為先,這是中國流傳已久的一種道德理念。
談到信譽,我們還得知道大信和小信的區別。
難道誠信還有什麽內在的區別嗎?我們怎樣來區分呢?
孔子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君子貞而不諒。"(《論語·衛靈公》)什麽叫做"貞"?"貞"就是內有所守的大信譽,符合道義。而"諒"呢?"諒"就是內無所守,求信於人,拘於小節,難合大道。也就是說,君子要堅持正義而守大信,觀大勢,顧大局,但不一定要局限於小節上。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孝敬之道(1) | 第2節:孝敬之道(2) | 第3節:孝敬之道(3) | 第4節:孝敬之道(4) | 第5節:孝敬之道(5) | 第6節:孝敬之道(6) | 第7節:孝敬之道(7) | 第8節:孝敬之道(8) | 第9節:孝敬之道(9) | 第10節:孝敬之道(10) | 第11節:孝敬之道(11) | 第12節:孝敬之道(12) | 第13節:孝敬之道(13) | 第14節:孝敬之道(14) | 第15節:智慧之道(1) | 第16節:智慧之道(2) | 第17節:智慧之道(3) | 第18節:智慧之道(4) | 第19節:智慧之道(5) | 第20節:智慧之道(6) | 第21節:智慧之道(7) | 第22節:智慧之道(8) | 第23節:智慧之道(9) | 第24節:智慧之道(10)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