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论语新解——思与行   》 子罕篇第九(2)      何新 He Xin

  [原文]
  子畏于匡①。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②?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③。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④?”
  [译文]
  (9.5)孔子在匡邑遭到危险。说:“在周文王死后,(周的)文明是不是只能靠我传承下去?如果上天要断绝这种文明,以后的人就不会拥有它了。如果上天不想断绝这种文明,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
  [注释]
  ①子畏于匡,畏,危也。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离卫去陈,经过匡。匡人误认他为阳虎,囚禁孔子,使孔子遭遇严重危险。《荀子》赋篇云:“比干见刳,孔子拘匡。”《史记·孔子世家》作“拘焉五日”。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十五里有匡城,就是当日孔子被囚之地。《左传》定公六年:公侵郑取匡,阳虎假道于卫,而穿城过之。时虎帅师,故得暴匡。
  其后夫子过匡,时颜刻为仆,以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故匡人围之。畏匡在定公十三年,距虎暴匡仅六年耳。
  《庄子·秋水》:“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释文》引司马彪曰:“宋”当作“卫”。
  匡在文公元年已为卫所取,至定公六年乃为鲁所取,“颜克”,《史记·孔子世家》作“颜刻”,弟子列传无克、刻名,但有颜高字子骄。惠氏栋《九经古义》谓高即克。
  ②文,文明。
  ③斯,此也。后死者,指将来的人。
  《白虎通》引孔子言:“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天之将丧斯文也,乐亦在其中矣。”
  孔曰:“兹,此也。言文王虽已没,其文见在此。此,自谓其身也。”
  《集注》考证引何北山曰:“所谓文者,正指典章文物之显然可见者。”
  ④予,我也。与,音预,有也。
  [原文]
  太宰问于子贡曰①:“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
  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②。”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③。君子多乎哉?不多也④。”
  [译文]
  (9.6)太宰问子贡道:“孔夫子难道真的是圣人吗?为什么他有那么多技能呢?”
  子贡说:“本来上天就是要使他成为圣人,所以才赋予他这样多技能呀。”
  孔子听后,说:“这位太宰是不了解我呀!我年轻时出身于贫贱,所以会做许多为人们所鄙弃的事。贵族君子们会有这样多的技艺吗?不会的。”
  [注释]
  ①太宰,卫之官名。即孔圉。
  ②又,有也。
  ③贱,卑微贫贱。鄙,鄙弃。
  ④此语可有二解:(1)君子,孔子自谓。意为:君子会认为自己技能太多吗?不会认为多的。(2)君子,指贵族出身,与吾少贱(即野人)相对言。
  《说苑·善说》:子贡见太宰嚭。太宰嚭问曰:“孔子何如?”对曰:“臣不足以知之。”太宰嚭曰:“子不知,何以事之?”对曰:“惟不知,故事之。夫子其犹大山林也,百姓足其材焉。”太宰嚭曰:“子增夫子乎?”对曰:“夫子不可增也。夫赐,其犹一捧土,以增大山。不益其高,且为不知(智)。”《论语稽求》:“太宰是吴太宰。”
  《集解》:“我少小贫贱,常自执事,故多能为鄙人之事。君子固不当多能也。”
  何按:此则孔子自言身世,“少也贱”,殊可注意。
  [原文]
  牢曰①:“子云:‘吾不试,故艺。②’”
  [译文]
  (9.7)子牢说:“孔子曾说:‘我因为不是士,所以学会了技艺。’”
  [注释]
  ①子牢,郑玄说是孔子学生。王肃撰《孔子家语》说“琴张,一名牢,字子开,亦字子张,卫人也”。
  ②试,士也,仕也。何按:此言乃承上则所言“君子多能也”而言,故曰“吾不仕,故有艺”。而旧说皆谬。如杨伯峻引《论衡·正说》云:“尧曰:‘我其试哉!’说尚书曰:‘试者用也。’”杨伯峻训试为用,甚误。
  [原文]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①”
  [译文]
  (9.8)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有农夫来问我,我一无所知。但我从事情的正反两面去探询,就知悉了。”
  [注释]
  ①孔子这种叩两端而反问的方法,接近于苏格拉底以问话求答案的方法。
  程树德以禅礼解此,曰:“净名云:‘言语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无离文字说解脱相。’昔有学者问于师曰:‘不作意时,还得寂然否?’答曰:‘若见寂然,即为作意。’噫!此空空之妙诠也。祝世禄《环碧斋小言》:‘禅那才下一语,便恐下语为尘,连忙又下一语扫之,又恐扫尘一语复为尘,连忙又下一语扫扫尘语。宗门尤为陡绝,弩之机,剑之锋,无容拟议。’六经原自无尘,而自为扫尘语亦不少。既已曰识曰知,又曰不识不知;既已曰再思曰九思,曰千虑曰百虑,又曰何思何虑,至‘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应口即扫,何其迅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编辑推荐内容简介图书目录学而篇第一(1)学而篇第一(2)
学而篇第一(3)学而篇第一(4)为政篇第二(1)为政篇第二(2)为政篇第二(3)为政篇第二(4)
为政篇第二(5)八佾篇第三(1)八佾篇第三(2)八佾篇第三(3)八佾篇第三(4)八佾篇第三(5)
八佾篇第三(6)八佾篇第三(7)里仁篇第四(1)里仁篇第四(2)里仁篇第四(3)里仁篇第四(4)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