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书类 》 論語新解——思與行 》
子罕篇第九(2)
何新 He Xin
[原文]
子畏於匡①。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②?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③。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④?”
[譯文]
(9.5)孔子在匡邑遭到危險。說:“在周文王死後,(周的)文明是不是衹能靠我傳承下去?如果上天要斷絶這種文明,以後的人就不會擁有它了。如果上天不想斷絶這種文明,匡人又能把我怎麽樣?”
[註釋]
①子畏於匡,畏,危也。
《史記·孔子世傢》說,孔子離衛去陳,經過匡。匡人誤認他為陽虎,囚禁孔子,使孔子遭遇嚴重危險。《荀子》賦篇雲:“比幹見刳,孔子拘匡。”《史記·孔子世傢》作“拘焉五日”。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南十五裏有匡城,就是當日孔子被囚之地。《左傳》定公六年:公侵鄭取匡,陽虎假道於衛,而穿城過之。時虎帥師,故得暴匡。
其後夫子過匡,時顔刻為僕,以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故匡人圍之。畏匡在定公十三年,距虎暴匡僅六年耳。
《莊子·秋水》:“孔子遊於匡,宋人圍之。”《釋文》引司馬彪曰:“宋”當作“衛”。
匡在文公元年已為衛所取,至定公六年乃為魯所取,“顔剋”,《史記·孔子世傢》作“顔刻”,弟子列傳無剋、刻名,但有顔高字子驕。惠氏棟《九經古義》謂高即剋。
②文,文明。
③斯,此也。後死者,指將來的人。
《白虎通》引孔子言:“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天之將喪斯文也,樂亦在其中矣。”
孔曰:“茲,此也。言文王雖已沒,其文見在此。此,自謂其身也。”
《集註》考證引何北山曰:“所謂文者,正指典章文物之顯然可見者。”
④予,我也。與,音預,有也。
[原文]
太宰問於子貢曰①:“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
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②。”
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③。君子多乎哉?不多也④。”
[譯文]
(9.6)太宰問子貢道:“孔夫子難道真的是聖人嗎?為什麽他有那麽多技能呢?”
子貢說:“本來上天就是要使他成為聖人,所以纔賦予他這樣多技能呀。”
孔子聽後,說:“這位太宰是不瞭解我呀!我年輕時出身於貧賤,所以會做許多為人們所鄙棄的事。貴族君子們會有這樣多的技藝嗎?不會的。”
[註釋]
①太宰,衛之官名。即孔圉。
②又,有也。
③賤,卑微貧賤。鄙,鄙棄。
④此語可有二解:(1)君子,孔子自謂。意為:君子會認為自己技能太多嗎?不會認為多的。(2)君子,指貴族出身,與吾少賤(即野人)相對言。
《說苑·善說》:子貢見太宰嚭。太宰嚭問曰:“孔子何如?”對曰:“臣不足以知之。”太宰嚭曰:“子不知,何以事之?”對曰:“惟不知,故事之。夫子其猶大山林也,百姓足其材焉。”太宰嚭曰:“子增夫子乎?”對曰:“夫子不可增也。夫賜,其猶一捧土,以增大山。不益其高,且為不知(智)。”《論語稽求》:“太宰是吳太宰。”
《集解》:“我少小貧賤,常自執事,故多能為鄙人之事。君子固不當多能也。”
何按:此則孔子自言身世,“少也賤”,殊可註意。
[原文]
牢曰①:“子云:‘吾不試,故藝。②’”
[譯文]
(9.7)子牢說:“孔子曾說:‘我因為不是士,所以學會了技藝。’”
[註釋]
①子牢,鄭玄說是孔子學生。王肅撰《孔子傢語》說“琴張,一名牢,字子開,亦字子張,衛人也”。
②試,士也,仕也。何按:此言乃承上則所言“君子多能也”而言,故曰“吾不仕,故有藝”。而舊說皆謬。如楊伯峻引《論衡·正說》雲:“堯曰:‘我其試哉!’說尚書曰:‘試者用也。’”楊伯峻訓試為用,甚誤。
[原文]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①”
[譯文]
(9.8)孔子說:“我有知識嗎?沒有知識。有農夫來問我,我一無所知。但我從事情的正反兩面去探詢,就知悉了。”
[註釋]
①孔子這種叩兩端而反問的方法,接近於蘇格拉底以問話求答案的方法。
程樹德以禪禮解此,曰:“淨名雲:‘言語文字,皆解脫相,所以者何?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是故無離文字說解脫相。’昔有學者問於師曰:‘不作意時,還得寂然否?’答曰:‘若見寂然,即為作意。’噫!此空空之妙詮也。祝世祿《環碧齋小言》:‘禪那纔下一語,便恐下語為塵,連忙又下一語掃之,又恐掃塵一語復為塵,連忙又下一語掃掃塵語。宗門尤為陡絶,弩之機,劍之鋒,無容擬議。’六經原自無塵,而自為掃塵語亦不少。既已曰識曰知,又曰不識不知;既已曰再思曰九思,曰千慮曰百慮,又曰何思何慮,至‘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應口即掃,何其迅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
|
|
| 編輯推薦 | 內容簡介 | 圖書目錄 | 序 | 學而篇第一(1) | 學而篇第一(2) | | 學而篇第一(3) | 學而篇第一(4) | 為政篇第二(1) | 為政篇第二(2) | 為政篇第二(3) | 為政篇第二(4) | | 為政篇第二(5) | 八佾篇第三(1) | 八佾篇第三(2) | 八佾篇第三(3) | 八佾篇第三(4) | 八佾篇第三(5) | | 八佾篇第三(6) | 八佾篇第三(7) | 裏仁篇第四(1) | 裏仁篇第四(2) | 裏仁篇第四(3) | 裏仁篇第四(4)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