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评论 梨园往事   》 第47节:京城何处"戏子坟"      Zhou Jianduan

  京城何处"戏子坟"
  旧时称职业戏曲演员为"戏子",据说含轻蔑意,余不以为然;倘读过明代成化进士、浙江右参政陆容所撰的《菽园杂记》,便知后来所言"戏子",实则"戏文子弟"(即戏曲演员)之简称也,岂含轻蔑之意?
  清朝同光年间,京剧兴起,风靡百余年,艺人生老病死,层见叠出,而北京人惯称的"戏子坟"亦逐年迭起,其著名业冢共有四处。
  北京最早的戏子坟是位于崇文门外四眼井的"安庆义园",它是乾隆时由安徽进京的"三庆班"购置的,演员病故后皆埋于此。生前相依依,死后长相随,足见其颇重乡里之情。
  安庆义园渐不敷用,"大老板"程长庚(安徽潜山人)和"春台班"(四大徽班之一)台柱余三胜遂筹资购右安门内盆儿胡同土地另辟"潜山义园",以葬诸多同乡。
  位于崇文门外南极庙街南极庙东侧的"春台班义地",是全体演员集资于咸丰初年修建的公墓。满族著名"花脸"钱金福,虽不属于春台班,但却将其做"内廷供奉"时所得俸禄资助于义地,故同行皆谓其"大积阴德"。
  上述三处梨园义地,多年无人照管而化为荒冢,于四十年代被夷为平地,并陆续变作房基,屡经变迁而难觅其遗址。
  位于宣武门外陶然亭的戏子坟,系安徽、江苏、湖北三省演员集资修建,故曰"安苏湖梨园养地"。义地附近的"松柏庵",是梨园界的"乐园"。
  今日之陶然亭公园,旧称"窑台儿",盖因窑土堆积如山而故名也。土台上有茶馆儿,名曰"窑台茶馆",其周围窑坑累累,芦苇丛生,凫趋雀跃,野景令人迷醉,梨园老少清晨皆来此喊嗓练功,而后到窑台茶馆歇脚喝茶,相沿成习,乐在其中。
  自窑台茶馆西行百余步,即为松柏庵。其庵坐北朝南,乃两进院落。前院正殿五间,系吕祖殿,供纯阳祖师吕洞宾,左右塑龟蛇二将。东配殿五间,曰"昆仑善社",程砚秋书其匾,内供"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西配殿五间,供梨园界人士闲住,既非公寓又非别墅,来去自由且分文不取。
  这座庙宇,尚有东、西两个大跨院,东跨院设"九皇殿",供伏羲、神农、黄帝等远古之帝王,梨园公会每年在此举行"九皇会",沐浴斋戒,焚香膜拜,忏悔素日浓施粉黛、糜费膏梁之罪愆。西跨院所设为"喜神殿",每岁正月初一祀其神。
  此庙之产权属于梨园公会,梨园界生、旦、净、丑各行当演员生前以此庙为聚会之地,死后则葬于庙前及其东侧的义地。被誉为"国剧宗师"的杨小楼,著名花脸"金派"创始人金少山,著名小花脸高四保及其子"高派"创始人高庆奎等名伶,皆葬此义地。
  一九五二年二月,北京梨园公会郝寿臣、王瑶卿、梅兰芳、姜妙香等以松柏庵为校址,创建北京市戏曲学校,遂成立迁坟委员会,把安葬于安苏湖梨园义地的骸骨迁往南苑"集贤村"公墓。
  梨园名流助学义举
  老北京人最爱听京戏,但最腻和唱戏的打交道,对其评价是"台上台下逢场作戏,虚虚假假无情无义"。即便是梨园中人,有时亦不免自称是"无义行"。是否属于社会偏见,姑置勿论;而诸多名伶为支援办学踊跃义演的事迹,京城有识者无不钦佩,且传为美谈。
  北京崇文门外花市一带,清末民初时所居贫苦回民甚多,而目不识丁者十有八九。宣统三年秋,须生泰斗马连良之父马西园、中医大夫常相臣等五位回族头面人物会,遂于花市清真寺附近草创"文化小学"。
  民国十八年(1929年),文化小学更名为清真小学,共有六班学生,其校董会由创始人马西园任董事长,其子马连良、架子花脸名优侯喜瑞、清真寺阿匐哈孝先等二十五人为董事。校董们不仅慷慨解囊资助办学,而且经常莅临学校指导工作,勉励教师敬业爱校,教育学生勤奋学习,尊敬师长。该校之校训为"勤慎诚敬",而抱柱警句牌上则有楷书"我要帮助弱小的同学"、"我不和无心伤害我的人计较",阅而读之感人肺腑。
  三十年代末期,清真小学班次遽增,原有校舍不敷使用。经校董会研究,决定以一千五百块大洋买下花市东段北侧已变为私产的灶君庙,以备扩建教学楼新址。
  为筹措这笔资金,以马连良为首的回汉两族诸多京剧名角皆欣然义演。马连良因系校董,支持扩建新校责无旁贷,故常在公演时加演一至两出义务戏。所演义务戏,皆其拿手剧目,即以做、念为主兼重唱工的折子戏加首尾而成的本戏,如《四进士》、《清风亭》、《清官册》、《范仲禹》、《一捧雪》、《串龙珠》、《十老安刘》等。在其影响和带动下,梨园耆宿萧长华、四大名旦之尚小云、荀慧生以及侯喜瑞、雪艳琴、叶盛兰等十余位名角皆义不容辞而联袂登台。
  一九三九年春,马连良在东安市场吉祥戏院义演《法门寺》,由候喜瑞饰刘瑾,萧长华饰贾桂,雪艳琴饰宋巧姣,如此珠联璧合、阵容强大之义务戏,海报贴出即告爆满,可叹早成绝响矣!彼时萧长华已年逾六旬,校董会拟于演出前派车接其前往戏院,先生固辞之并欣然允诺:"不必来车接我,我走着上园子,绝对误不了场。你们用不着客气,不管是哪个民族的事,只要是公益事,我都愿意帮忙!"其言也掷地作金石声,其行也深得梨园内外人士嘉尚,曾传为佳话令世人敬仰!
  清真小学靠梨园名流赞助及界筹募,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十一月落成新校舍(两层教学楼,教室凡十二间,并有诸多办公室及操场),并更名为"穆德"小学,盖取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译音头尾之二字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程长庚"大老板"第2节:"单刀叫天"谭鑫培第3节:"老乡亲"孙菊仙
第4节:知县名伶汪笑侬第5节:"关戏泰斗"李洪春第6节:"德艺只馨"盖叫天
第7节:名丑箫长华的念白第8节:"戏篓子"赵松樵第9节:"猴王"李万春
第10节:女伶刘喜奎不畏权贵第11节:程砚秋三请俞振飞第12节:花脸宗师郝寿臣
第13节:当代名丑马富禄第14节:"四大须生"之一奚啸伯第15节:一代名旦荀慧生
第16节:四大名旦中的尚小云第17节:须生泰斗马连良第18节:著名武旦宋德珠
第19节:"金霸王"的癖好第20节:"铁嗓青衣"王玉蓉第21节:吴素秋早年二三事
第22节:童芷苓和她的弟弟妹妹第23节:"舞台飞人"张德俊第24节:李世芳青岛罹难前后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