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文学者 》 英若誠傳 》
第47節:苦中作樂(3)
姚傢餘 Yao Guyu
突然,負責把風的"小書生"急對衆人叫道:"管教來了!"
英若誠急忙把手絹連同上面的黑白紙片隨手一團,裝進了衣兜兒裏。一揮手吩咐衆人散開,對老王說:"讀讀報紙。"
老王即展開《人民日報》讀了起來。
管教走進牢房,見衆囚犯都在聽老王讀報,不解地看了看衆人,問道:"方纔明明聽到你們這屋裏喊着什麽'刀把五'、'點天元',圍棋在哪裏?快交出來。"
英若誠不慌不忙地上前解釋:"報告政府,我們沒有真下棋。方纔大傢是在討論圍棋的下法。我認為不合適,這不已經開始讀報了嗎?"
管教聽了,點了點頭,又嚮四下裏看了看,並未發現有下過圍棋的跡象,衹好離去了。待他走遠後,英若誠與老王相視一笑,又開始下起棋來。
從此,下圍棋便成了牢中的一項重要的娛樂活動,衹不過不允許觀棋的人呼喊和支招了。
多年之後,英若誠在與朋友談及在獄中的生活時講過"做針"的詳細過程:"不管怎麽改朝換代,監獄都不會放空,有些生存技能,還會一脈相承地保存下來。例如做針,我們便利用一切機會找到細鐵絲,日夜磨細、磨尖、磨亮,而最後一關是打眼。必須有個人故意打架駡人,窮鬧一通,不守監規,這樣纔有機會戴上腳鐐。有了鐵鐐可以代替鐵匠打鐵用的砧,用塊小石頭當錘,針眼便會打穿。應該說,為此而戴鐐的人頗受同伴們的尊敬。每周星期一上午有兩個小時可以嚮看守們藉針。等到收回的時刻,高手磨的針居然可以亂真,換下一根來,作為打穿針眼的工具,再做針就方便得多了。"
做針不僅僅是犯人生活的需要,更主要的是在做出了針後,會有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心理上的滿足對坐牢的人來說可以算做是一種追求。英若誠曾為了這種追求做出了一般人無法想象的事。
有一次,他見老王每次偷回來的鬍蘿蔔都很少,就說他:"你做賊一次,偷多少都是一樣的罪,怎麽就不能多弄回來一些?"
老王不服氣地分辯:"我一進倉房就渾身發抖,哪敢多拿呀?您若有本事,多偷回來些讓我看看。"
"好。我今天就讓你看看我老英做賊的本事!"
英若誠又來了好勝的勁頭。衹見他把棉褲脫下,衹穿罩褲,把褲腿兒用麻繩紮緊,就"出徵"了。過了半晌,衆人見他像木偶一樣一步一步地挪進屋來,笑着讓人把褲腿兒解開,他自己把衣扣兒一個個地解開,鬍蘿蔔就"嘩啦"一聲從褲管和上衣懷裏往地上落。
"天啊!這麽多,足有四五十斤!"人們發出感嘆,歡呼了起來。
"老英,我是服了!你真神了,這些鬍蘿蔔讓我一個人拿都拿不動,你不僅偷了回來,還沒被人發覺!"老王徹底被英若誠徵服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節:讓洋人敬服的"假洋鬼子"(1) | 第2節:讓洋人敬服的"假洋鬼子"(2) | 第3節:"假洋鬼子"出國門(1) | | 第4節:"假洋鬼子"出國門(2) | 第5節:自信的"假洋鬼子"(1) | 第6節:自信的"假洋鬼子"(2) | | 第7節:自信的"假洋鬼子"(3) | 第8節:自信的"假洋鬼子"(4) | 第9節:"假洋鬼子"當教授(1) | | 第10節:"假洋鬼子"當教授(2) | 第11節:"假洋鬼子"的對外交流觀(1) | 第12節:"假洋鬼子"的對外交流觀(2) | | 第13節:"假洋鬼子"的對外交流觀(3) | 第14節:"假洋鬼子"與算命先生 | 第15節:不肯服輸的"毛三爺"(1) | | 第16節:不肯服輸的"毛三爺"(2) | 第17節:不肯服輸的"毛三爺"(3) | 第18節:不肯服輸的"毛三爺"(4) | | 第19節:不甘寂寞的"毛三爺"(1) | 第20節:不甘寂寞的"毛三爺"(2) | 第21節:不甘寂寞的"毛三爺"(3) | | 第22節:"毛三爺"被學校開除 | 第23節:"毛三爺"改名 | 第24節:"毛三爺"犯衆怒(1)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