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講義   》 裏仁第四(2)      李裏 Li Li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苟”就是如果的意思,“志”就是立志。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如果立志求仁德,他就不會做惡事了。“惡”讀è,表示壞。立志求仁的人雖然他也可能犯錯誤,但是他不會存心去做惡事、壞事。他當然會有一些過失——可能事情沒做好,或者好心辦壞事,但他不會去做惡事,不會去做傷天害理的事情。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富”和“貴”意思不一樣,“富”是指有錢,“貴”指地位高。“欲”就是想要的,財富、地位都是人所想要的。“不以其道得之”,不以正確的方法和途徑來得到錢財、地位,“不處也”,即使是得到了,我也不會接受,也不會去享受、接受這種名譽、地位、錢財。比如你對我說,你把那個人殺了,我就給你十萬塊錢,於是我為了十萬塊錢就把他殺了,這就叫不以其道得之。不以正道取得的富貴,我是不會接受的。“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貧”是指沒有錢,“賤”是指地位低下,貧窮和地位低賤,這是人們厭惡的。“不以其道得之”,這裏的“得”應該當失去講,意即擺脫。如果不是以正道去擺脫貧賤的話,我也不會接受。比如抗日戰爭時期,你對我說,你給日本鬼子辦事,就給你錢,給你官做,這樣就可以擺脫貧賤了,如果我做了,這就叫“不以其道得之”,但是我情願做叫花子,我也不去做漢姦,這就是中國人講的氣節。君子、仁者做事都是以道義為標準,符合道義的事我就做,不符合道義的事我就不會去做。即使是貧賤,也要有骨氣。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惡”在這裏讀wū,文言疑問詞,意思是君子沒有了仁德,何以得名呢?事物有名有實,名與實應當是相符的,比如,“杯子”是這個東西的名,這個器皿就是“杯子”的實。君子,這是名,它的實是什麽呢?君子的實就是仁德。有仁德的人才能稱為君子。君子離棄了仁德,怎麽樣成就君子的名稱、名號呢?這裏的“去”當離開講,引申為離棄。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食”就是吃飯,“終食”,吃完一頓飯,“終食之間”就是指一頓飯的工夫。哪怕是一頓飯的工夫,君子也不會違背仁德。“造次”指倉促緊迫之時,“顛沛”是指顛沛流離之時,“是”做代詞,在這裏指代仁德。哪怕在倉促緊迫的時候,在顛沛流離的時候,君子都會守住仁德,不會去違背仁德。這就是儒傢強調的一個重要的品格,在《大學》、《中庸》裏都提出來了,就是“慎獨”。“君子慎其獨也”,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要謹慎。一般的人,在有他人在場的時候就會有所顧忌、有所收斂。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夏天,在公共場合,再熱你也會穿戴整齊,而如果是一個人關在屋子裏邊,你就可能穿背心、短褲,甚至赤膊。這說明有人在場和自己獨處的時候人對自己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儒傢講君子修煉的最高境界是慎獨,就是單獨一個人的時候也要謹慎,因為在這個時候人最容易放縱自己。舉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比如看到地上有十元錢,這時候大多數人肯定都想把它撿起來,但是很多人都會先左右四顧,如果周圍沒有人,他就撿起來心安理得地放進兜裏;如果有人,他也許會喊一聲“哪個的錢掉了”,沒人搭理的話,他就可能說“哎呀,我的錢怎麽掉了”,假裝是自己掉了錢,然後把錢撿起來放進兜裏。這個例子說明人在沒有他人在場的時候,很不容易把握好自己。哪怕你內心嚮往仁德,但在獨處的時候,也很可能會放縱自己。還有的人,平時中規中矩,但一遇到事情,他就顯出本性來了,他的習氣一下子就暴露了,平日偽裝的仁德一下子就無影無蹤了。而真正的仁者,在任何時候都是一個樣,即便是吃一頓飯的工夫都不會違背仁,有沒有人在場都是一個樣。著名的漫畫傢豐子愷先生畫過一幅很有趣味的漫畫。這幅畫很能體現這段話的深意。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一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1)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2)序三 讀《〈論語〉講義》
序論(1)序論(2)序論(3)學而第一(1)
學而第一(2)學而第一(3)學而第一(4)學而第一(5)
學而第一(6)學而第一(7)學而第一(8)學而第一(9)
學而第一(10)學而第一(11)學而第一(12)學而第一(13)
學而第一(14)為政第二(1)為政第二(2)為政第二(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