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國學基本教材·孟子大學中庸捲 》
孟子捲·論政治(12)
李鍌 Li Xian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對曰:“王請無好小勇⑨。夫撫劍疾視⑩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詩》雲:‘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於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於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唯恐王之不好勇也。”(《梁惠王》下·三)
章旨
孟子啓發齊宣王當效法先王以仁、智交鄰國,以大勇安天下。
註釋
①湯事葛湯以仁厚對待無道的葛伯。商湯定都亳邑,與葛國為鄰。葛伯放縱無道,不祭祀祖先,但湯先後送牛羊供為祭祀,又派人助耕。
②文王事昆夷文王以禮對待無理的昆夷。昆夷,西戎國名。周文王時,昆夷曾侵犯周國,一天三次兵臨周城東門,文王修德而不與戰。周城受睏,文王雖有慍怒,但仍派遣使者慰問,沒有廢掉鄰國相交應有的禮節。
③大王事獯鬻周太王以忍讓對待來侵的獯鬻。大王,即太王,周文王之祖父古公亶(音dǎn)父。獯鬻(音xūn yù)北狄國名,秦時稱匈奴。周太王居邠(音bīn)地,獯鬻來犯,太王拿財貨進獻,卻無法阻止獯鬻的不斷侵犯。邠地百姓怒而欲與之戰,太王因不忍百姓參與戰爭而受傷,於是率領私屬離開邠地,遷往岐山之下。邠地百姓慕其仁而追隨他,周於是日漸壯大。
④勾踐事吳勾踐以卑屈對待強盛的吳國。周敬王時,吳王夫差大敗越王勾踐於夫椒,越王以五千剩餘軍力退守會稽。吳王緊追至會稽加以包圍,勾踐委身求和,卑事吳王。其後吳王戒心漸懈,勾踐始得自吳歸越,生聚教訓,終於起兵滅吳。
⑤樂天樂行天命。
⑥畏天敬畏天理。
⑦詩指《詩經·大雅·周頌·我將》篇,是一首祭祀周文王的頌歌。
⑧於時於是、因此。
⑨小勇血氣之勇。
⑩撫劍疾視手持刀劍,怒目而視。撫,持。
惡敢當我怎敢對抗我。惡,音wū,何。當,音dāng,敵、抗。
詩指《詩經·大雅·皇矣》篇,是一首贊美周先祖功業的詩歌。
赫斯赫然,發怒之貌。
爰整其旅於是整頓他的軍隊。爰,音yúan,於是。旅,軍隊。
以遏徂莒以阻止密國前往侵略阮國的軍隊。遏,止,《詩經》原作“按”。徂,音cú,往。莒,指密國軍隊,《詩經》作“旅”。此詩提到,密國出兵侵犯阮國,所以文王發兵前往製止。
以篤周祜以增厚周朝的福祉。篤,厚。祜,音hù,福。
對報答。
書指《尚書·泰誓》篇,或作太誓。為周武王伐紂,渡孟津,諸侯來會時的誓辭。
作之君作之師為他們立君、立師。之,通“其”。
寵之四方尊寵君師,給他崇高的地位,使四方都受他的治理與指導。
有罪無罪惟我在言人民有罪無罪衹有我君師去考察。(新浪讀書獨傢首發)我,指君師。在,察。
曷敢有越厥志怎麽敢放縱他的私欲。曷,何。有,或。越,放縱。厥,其。志,這裏指私欲。
一人獨夫,指紂王。
衡行橫行。
析論
齊國在戰國時代是個大國。齊宣王所問的問題--“交鄰國有道乎?”實際上是想問與鄰國之間關於結盟、敵對、徵戰方面的問題。孟子卻故意不從此處回答,而從天理的角度回答,說明仁者能以大國事奉小國,是樂行天命;智者能以小國事奉大國,是敬畏天理。大國、小國和平相處,便是鄰國相交的典範。但這樣的回答,顯然不是齊宣王想要聽的,所以齊宣王幹脆直接表明,說自己有喜好武勇的毛病,意思是說自己喜好出兵徵戰。孟子不但不以為忤,反而順着齊宣王喜好的匹夫小勇,進一步引導他培養像文王、武王一怒而安天下的大勇。文王、武王的大勇,不是基於本身的利害衝突而用武,而是為了全天下人民的利益而用武。言下之意,就是希望齊宣王摒棄因齊國利益而對鄰國用兵的想法,而要有為全天下人民利益着想的大勇精神。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新華出版社 |
|
|
目錄 | 序 | 孟子捲·論性善(1) | 孟子捲·論性善(2) | 孟子捲·論性善(3) | 孟子捲·論性善(4) | 孟子捲·論性善(5) | 孟子捲·論性善(6) | 孟子捲·論性善(7) | 孟子捲·論性善(8) | 孟子捲·論性善(9) | 孟子捲·論性善(10) | 孟子捲·論性善(11) | 孟子捲·論性善(12) | 孟子捲·論行為(1) | 孟子捲·論行為(2) | 孟子捲·論行為(3) | 孟子捲·論行為(4) | 孟子捲·論行為(5) | 孟子捲·論行為(6) | 孟子捲·論行為(7) | 孟子捲·論行為(8) | 孟子捲·論行為(9) | 孟子捲·論行為(10)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