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中国古都北京   》 三大英杰(1)      阎崇年 Yan Chongnian

  在明代北京的历史上,长城与运河,固然可歌可颂;但英雄与豪杰,更为可歌可泣。在许多可歌可泣的英杰人物中,于谦、戚继光和袁崇焕三位更值得一提。
  于谦(1398~1457年),是明朝前期御守北京有大功之人。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幼机智,勤读书,少有奇志,《石灰吟》云:“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青白在人间。”中进士后,先任御史,后巡抚山西、河南19年。他每次到京,不贿赂上司:“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居官清廉朴素,坚不馈赠权要,得罪了宦官王振,遭诬被下狱论死。但山西、河南百姓闻讯后集合万人,伏阙上书,请仍命于谦恢复原任,明廷允准。后于谦获释,调至京师任兵部右侍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骑入犯,宦官王振挟持英宗朱祁镇,率50万大亲征。明兵败土木堡(今河北宣化),裸袒践踏,尸体蔽野,英宗被俘。护卫将樊忠以长锤击死王振,并骂道:“我替天下诛奸贼!”败报至京,举朝震惊。侍讲徐謒(有贞)主张迁都,于谦斥道:“倡议南迁者,当斩首!”廷议多主守,升于谦为兵部尚书。景泰帝立,于谦集兵备械,加强京师御守。瓦剌兵围北京,于谦亲自指挥,在德胜门和广宁门两败敌。后瓦剌兵退,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后英宗被放归,居于南宫。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复辟帝位,加害于谦,天下冤之。后谥忠肃,在今崇文门内西裱褙胡同有“于忠肃公祠”。其灵柩后移葬杭州西湖畔,后人以“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之诗句,褒扬岳飞和于谦的功绩。
  戚继光(1528~1588年),是明朝中期御守北京有大功之人。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山东蓬莱人。出身于世袭登州卫(今山东蓬莱)指挥佥事世家。早年怀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壮志。他在浙、闽、粤抗倭,建戚家,屡获大捷。他曾在嘉靖中期,五戍蓟门,过着“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旅生活。隆庆二年(1568年),受命以总理兼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处,督帅12路戍事,卫京师畿防,在镇16年。他们在金山岭、慕田峪、黄花城一带险峻山岭上,修长城,筑台堡。其中一段,俗称“单边”,就是一面建墙垣垛口。城墙之窄,构筑之险,难以想象,令人惊异。还有在两山夹隙间,放置两根铁梁,铁梁上面,建筑城墙。往下看去,万丈深渊。现在人们仍不明白,当年没有起重吊车,铁梁是怎样横跨在两山之间的呢?他还创议在长城上修建敌台,奏《请建空心台疏》云:“跨墙为台,睥睨四达。台高五丈,虚中为三层,台宿百人,铠仗、糗粮具备。令士卒画地受工,先建一千二百座。”获准。他亲自督工,日夜辛劳,历时6年,工程如期告成。其建台之举,垂永世之功。今见北京蜿蜒雄伟长城,主要是在戚继光时重修的;其上的高耸敌台,则是戚继光首创之杰作。其时北方官兵,纪律松弛,练操之时,雇人顶替。他募练浙兵,严格纪,检阅之日,天下大雨,兵士植立,半日不动,边才知有令。他镇蓟期间,击败南犯的北骑,京师未警,蓟门晏安。名相张居正死后,戚继光遭排挤。后以多病之躯,回归乡里,连治病的钱都没有。死后葬蓬莱芝山,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和《止止堂集》传世。
  袁崇焕(1584~1630年),是明朝后期御守北京有大功之人。崇焕,字元素,祖籍广东东莞,落籍广西藤县。万历进士,任邵武(今福建邵武)县令。时满洲兴起辽东,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接着,后金兵下清河、陷铁岭,夺沈阳、占辽阳,进辽西、攻取广宁。天启二年(1622年),他单骑出边考察,说:“予我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自请守辽。后赴辽东,筑守宁远(今辽宁兴城)。六年,努尔哈赤率倾国之师,攻宁远城,兵败受伤,不久死去。其子皇太极袭汗位,翌年攻宁远、锦州,再败而回。袁崇焕虽连获宁远与宁锦两捷,并震动朝野,但因得罪巨阉魏忠贤而去职。崇祯元年(1628年),受召起用,任兵部尚书、督师蓟辽。第二年,皇太极率破长城,兵临北京。袁督师闻警,自山海关,率九千骑,“士不传餐,马不再秣”,驰援京师。在北京广渠门外,与后金接战,他身先士卒,中矢如猬,大败敌。皇太极设反间计,崇祯帝中计,将袁崇焕下诏狱,翌年寸磔于北京西市。袁督师戍辽九年,身捍京师,以“杖策必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的博大气概,血洒北京,魂动万世。清乾隆帝为其平反。在今北京广渠门有袁督师的墓、祠、庙,其祠“与文文山(文天祥)祠,并垂不朽”。两粤也有其纪念祠宇。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序言(1)序言(2)引言(1)引言(2)金代中都(1)金代中都(2)
金代中都(3)金代中都(4)金代中都(5)金代中都(6)迁鼎大都元大都城(1)
元大都城(2)元大都城(3)百货汇聚科技文化(1)科技文化(2)科技文化(3)
科技文化(4)科技文化(5)中外交流(1)中外交流(2)明代北京北京城池(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