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论语疏证 》
第47节:雍也篇第六(1)
杨树达 Yang Shuda
雍也篇第六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史记?仲尼弟子传》曰:冉雍字仲弓。孔子以仲弓为有德行,曰:“雍也,可使南面。”
《说苑?修文篇》曰:上无明天子,下无贤方伯,天下为无道,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力能讨之,讨之可也。当孔子之时,上无明天子也,故言雍也可使南面。南面者,天子也。
树达按:古之人君乡明而治,天子诸侯皆南面,不独天子也。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楚辞?涉江》曰:桑扈裸行。王注云:去衣裸裎,效夷狄也。
《说苑?修文篇》曰:孔子曰:“可也简。”简者,易野也。易野者,无礼文也。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门人不说,曰:“何为见孔子乎?”曰:“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故曰:文质修者谓之君子;有质而无文,谓之易野。子桑伯子易野,欲同人道于牛马。故仲弓曰“太简。”子曰:“雍之言然。”仲弓通于化术,孔子明于王道,而无以加仲弓之言。
树达按:简者易也,太简则野矣。
又按:《邢疏》及《朱子集注》皆以此章与上章连为一章。《皇侃疏》别为二章,是也,今从之。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易?系辞下篇》曰: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篇》曰:子贡曰: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是颜渊之行也。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史记?仲尼弟子传》曰: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子华使于齐,
《史记?仲尼弟子传》曰:公西赤,字子华,少孔子四十二岁。
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
《仪礼?聘礼记》曰:十斗曰斛,十六斗曰,十曰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史记?仲尼弟子传》曰:仲弓父,贱人。孔子曰:犁牛之子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赞曰:仲尼称:“犁牛之子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言士不系于世类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公冶长篇》曰: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礼记?礼器篇》曰:子路为季氏宰。季氏祭,逮暗而祭。日不足,继之以烛。虽有强力之容,肃敬之心,皆倦怠矣。有司跛倚以临祭,其为不敬大矣。他日祭,子路与。室事交乎户,堂事交乎阶。质明而始行焉,晏朝而退。孔子闻之,曰:“谁谓由也而不知礼乎?”
《韩诗外传?卷六》曰: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境而善之,曰:“由恭敬以信矣。”入邑,曰:“善哉?由忠信以宽矣。”至庭,曰:“善哉!由明察以断矣。”子贡执辔而问曰:“夫子未见由而三称善,可得闻乎?”孔子曰:“入其境,田畴甚易,草莱甚辟,此恭敬以信,故民尽力。入其邑,墉屋甚尊,树木甚茂,此忠信以宽,其民不偷。入其庭,甚闲,此明察以断,故民不扰也。”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
《宪问篇》曰: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亦可以为成人矣。”
于从政乎何有?”
《先进篇》曰:政事,冉有,季路?
《公冶长篇》曰:孟武伯问:“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史记?仲尼弟子传》曰:闵损字子骞,少孔子十五岁。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如有复我者,必在汶上矣。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史记?仲尼弟子传》曰:冉耕字伯牛,孔子以为有德行。伯牛有恶疾,孔子往问之,自牖执其手,曰:“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命矣夫!”
《白虎通?寿命篇》曰:遭命者,逢世残贼,若上逢乱君,下必灾变暴至,夭绝人命。沙鹿崩于受邑,是也。冉伯牛危行正言,而遭恶疾。孔子曰:“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淮南子?精神篇》曰:冉伯牛为厉。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
|
|
第1节:前 言 | 第2节:陈寅恪序 | 第3节:自 序 | 第4节:学而篇第一(1) | 第5节:学而篇第一(2) | 第6节:学而篇第一(3) | 第7节:学而篇第一(4) | 第8节:学而篇第一(5) | 第9节:学而篇第一(6) | 第10节:学而篇第一(7) | 第11节:学而篇第一(8) | 第12节:学而篇第一(9) | 第13节:学而篇第一(10) | 第14节:为政篇第二(1) | 第15节:为政篇第二(2) | 第16节:为政篇第二(3) | 第17节:为政篇第二(4) | 第18节:为政篇第二(5) | 第19节:为政篇第二(6) | 第20节:为政篇第二(7) | 第21节:为政篇第二(8) | 第22节:八佾篇第三(1) | 第23节:八佾篇第三(2) | 第24节:八佾篇第三(3)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