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股票 外匯理財寶典:外匯投資一本通   》 第47節:第六章 影響匯率的因素(12)      彭鼕初 Peng Dongchu

  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幹預有三種方式:
  (一)中央銀行的間接幹預,是指中央銀行通過貨幣政策工具幹預利率的變化進而影響匯率的走勢。
  (1)公開市場業務,即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購入或賣出政府債券,影響外匯匯率走嚮。當市面上投機過度,物價指數太高,貨幣匯率下降過快時,中央銀行就會在證券市場上賣出高息的政府債券,那些買入債券的投資者,就會用現金來換取債券。這樣,市場中流通的貨幣量減少,該貨幣的價格自然就會上升,即匯率開始上升。
  (2)調整再貼現率。“再貼現率”是中央銀行借錢給商業銀行的“利息”。當商業銀行缺錢時,有兩種辦法獲取:一種是嚮中央銀行藉款,支付“再貼現率”;另外一種是提高存款利率,吸引公衆存款。如果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迫使商業銀行藉款成本過高而導致放貸無利,就會導致商業銀行加息。如此,“再貼現率”就可以影響存款利率,進而影響匯率。
  (3)調整準備金率。中央銀行有權决定商業銀行和其他存款機構的法定準備金率,如果中央銀行决定提高準備金率,就會使所有的存款機構中不可動用的資金增加,從而導致社會流通中貨幣供給的減少。如表明中央銀行的意圖是擴張貨幣供給、降低準備金率,那麽對貨幣匯率的上升就會帶來壓力;反之,則情況正好相反。
  (二)中央銀行的直接幹預,是指中央銀行作為外匯市場主體參與外匯買賣,進而影響外匯匯率的走勢(如日本中央銀行就一貫采取幹預日元的行動)。
  當某種貨幣的買盤非常強勁時,直接幹預行為就意味着中央銀行必須賣出這種貨幣。如果中央銀行賣出的貨幣數量相當有限,就衹能夠産生稍微的貶值,那麽匯價隨後通常都會再度上漲,結果幹預的行為衹會讓買方能夠以較低的價格買進該貨幣;衹有中央銀行進行大量的幹預,匯率的走勢纔有可能發生反轉。
  中央銀行的直接幹預方式和效果,會因市場的反應而有所不同,具體來說:
  (1)在重要的壓力位或支撐位附近進行幹預比較容易産生效果。此處所進行的有限幹預,其效果可能相當於走勢明確時的大量幹預。
  (2)如果外匯市場異常劇烈的波動是因為信息效益差、突發事件、人為投機等因素引起的,由於這些因素對匯市的扭麯經常是短期的,那麽中央銀行的幹預會十分有效。
  (3)如果一國貨幣的匯率長期偏高或偏低,是由該國的宏觀經濟水平、利率和政府貨幣政策决定的,那麽,中央銀行的幹預從長期來看是無效的。
  (4)數國中央銀行聯合進行幹預,會對匯率市場造成重大的影響。如果此時交易者所設定的止損單被觸發,市場就可能朝另一個方向發展,至少暫時如此。
  (5)如果中央銀行希望本國貨幣匯率以穩定的方式貶值,可能需要同時在買、賣兩方面進行幹預。即:為了緩和貶值速度,要在某些時候買進,而後在某些時候再賣出。
  (6)幹預並不代表真正的市場供求。如果中央銀行通過商業銀行的渠道進行幹預,則不泄漏交易來源,可以讓市場誤以為它們代表真正的供求變化,否則幹預效果不好。
  (7)當市場預期中央銀行可能幹預時,會出現盤整走勢,因為交易者擔心所建立的頭寸將因為幹預而發生虧損。然而幹預行為一旦實際發生,市場常會呈現“利空出盡是利好”的漲勢。
  (三)還有一種幹預方式是官方發表申明或講話,對外匯市場以輿論導嚮的方式進行試探性的打壓或擡高。
  中央銀行的幹預可能衹局限於穩定匯價的範圍內,可能是希望扭轉匯率走勢,也可能是僅僅測試市場的走勢,還可能是試圖操縱貨幣的升值與貶值。它們可以直接幹預匯率,也可以通過利率政策來進行間接的幹預,甚至采用道德勸導或威脅等手段。它們有時成功,有時失敗,但中央銀行的意圖與行為都應該被視為重要的市場因素。
  以下是各國參與外匯市場的銀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機械工業出版社
第1節:前言(1)第2節:前言(2)第3節:第一章 外匯簡介(1)
第4節:第一章 外匯簡介(2)第5節:第二章 匯率與匯率制度(1)第6節:第二章 匯率與匯率制度(2)
第7節:第二章 匯率與匯率制度(3)第8節:第二章 匯率與匯率制度(4)第9節:第二章 匯率與匯率制度(5)
第10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1)第11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2)第12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3)
第13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4)第14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5)第15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6)
第16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7)第17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8)第18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9)
第19節:第四章 外匯交易(1)第20節:第四章 外匯交易(2)第21節:第四章 外匯交易(3)
第22節:第四章 外匯交易(4)第23節:第四章 外匯交易(5)第24節:第四章 外匯交易(6)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